燕楠 施惠



摘要:目的:研究護理人員分層管理模式在臨床護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選取徐州民政醫院護理人員64名,分為對照組、觀察組行不同護理管理措施。其中對照組32例行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32例行分層管理,比較兩組護理管理效果。結果:對兩組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操作等進行考核,觀察組理論知識評分(90.24±7.83) 分、操作評分(91.14±5.68) 分均高于對照組的(77.12±7.65) 分、(76.02±8.23) 分,差異顯著,P < 0.05;入選60名患者對兩組護理人員的滿意度評價,觀察組護理服務滿意度100 %高于對照組86.7 %,P < 0.05;入選50名醫生對兩組護理人員滿意度評價,觀察組醫生對護理服務滿意度100 %高于對照組84 %,P < 0.05。結論:護理人員分層管理模式用于臨床護理管理工作中,能提升護理人員的理論和操作能力,提升患者和醫生對護理人員服務的滿意度,具有重要價值,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分層管理;護理管理;管理效果;
護理管理是保障護理質量的基本管理工作,充分調動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主觀能動性,才能提升臨床護理質量。人們對護理服務需求越來越高,加強有效的護理管理,才能使護理質量得到保障,對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開展起到重要的作用[1]。分層管理模式是臨床新興的護理管理模式,得到醫護人員的一致認同。層級管理已廣泛用于臨床各科室的護理管理工作中,通過層次管理,可以使護理人員更加明確崗位職責,了解自己的權利、利益,在其位負其責[2]。本文對徐州民政醫院抽取護理人員分組行不同管理模式,其中觀察組應用分層管理后,能明顯提升患者和醫生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可見,分層管理模式在臨床護理管理中應用,可以取得顯著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徐州民政醫院的護理人員64名,均為女性,電腦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32例。對照組年齡22~42歲,平均年齡(30.87±5.12) 歲;工齡2~15年,平均工齡(8.12±1.28) 年;本科12名,專科20名;主管護師10名,副主任護師2名,初級護師12名,初級護士8名。觀察組年齡22~41歲,平均年齡(31.02±4.87) 歲;工齡2~15年,平均工齡(8.53±1.12) 年;本科14名,專科18名;主管護師8名,副主任護師2名,初級護師11名,初級護士11名。兩組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 > 0.05,可比較。
患者入選60名,分組對兩組護理人員護理服務進行問卷調查;醫生入選50名,分組對兩組護理人員護理服務問卷調查。問卷評分,比較患者和醫生對護理人員工作的滿意度。患者、醫生、護理人員均知情研究內容,簽訂同意書,可配合完成問卷調查。排除資料缺失,不能配合管理的護理人員。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管理。管理者針對護理人員綜合素質,整體護理能力,在不同崗位設置不同的工作內容。
觀察組開展分層管理模式。具體管理措施如下:
(1) 管理者針對患者的年齡、學歷、職稱、技能水平及性格特點等進行分層級。具體可以分為護士長、責任組長、責任護士、輔助護士四個層級。護士長的職責是實現對科室內所有行政和業務工作的管理,定期對科室護士進行培訓,定期進行技術考核,對其他層次護士的技能操作水平進行監督管理;責任組長的工作內容是對小組內所有日常工作進行管理,同時要和護士長、責任護理人員保持上下層級的良好溝通,對病情重的患者加強基礎護理干預,并為患者實施專科護理干預和心理護理干預;責任護士的工作內容是對患者臨床各項護理工作、護理文書整理和書寫,使臨床各項護理工作可以有效實施;輔助護理人員配合責任護士的工作,主要針對臨床基礎護理工作,了解患者的病情,患者是否具有自理能力,為患者實施照料性的護理干預,主要是非技術性內容的護理干預[3]。
安排不同層級護理人員每班8 h,彈性排班,保證無縫隙的護理管理。
(2) 分成N0~N4不同層級護理管理。其中N0是由上級護士指導下開展基礎護理;N1是護理人員可以穩定患者的病情,開展專科護理,可以獨立負責專業臨床護理;N2可以完成重癥患者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工作,參與危重患者的搶救和護理質量控制,可在臨床開展護理帶教;N3級可負責危重癥患者基礎護理和專業護理,搶救危重癥患者,提供專業的護理指導,同時可對科室的護理質量工作進行管理控制,開展臨床帶教,參與業務查房和疑難病討論;N4級可準確評估患者的病情,處理疑難護理問題,參與專科會診,臨床護理帶教和疑難病會診、護理科研等[4]。
1.3 觀察指標
由專家確定考核時期,定期對兩組護理人員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包括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每項評分0~100分,以60分表示及格,以85分以上表示優秀,得分高表示護理人員的理論和操作能力強;為患者和醫生發放問卷,統計患者和醫生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每份問卷總分100分,得分高表示滿意度高,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 /總數×100 %[5]。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2.0軟件對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 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 表示,行t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分析理論知識評分、操作評分
觀察組理論知識評分、操作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 < 0.05,見表1。
2.2 分析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 < 0.05,見表2。
2.3 分析醫生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觀察組醫生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 < 0.05,見表3。
3 討論
據統計,醫患糾紛發生中主要是護患糾紛,所以,臨床開展優質的護理服務,可以充分調動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研究發現,護理工作也從傳統疾病護理朝以人為本的護理方向,而分層管理可以充分利用護理資源,取得最大化的護理效率[6]。與傳統護理管理相比,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較差,影響到臨床護理態度,缺乏和患者之間的有效交流,從而影響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我國對護士層級尚無統一的劃分標準,不同醫院分級存在差異,一般分級方式有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也有分為護士長、主管護士/責任護士、輔助護士/助理護士;不同級別護士有著不同的崗位職責。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深入開展,對臨床護理質量要求不斷提升,將分層管理模式用于臨床護理管理工作中,可以對護理人員梯隊結構進行科學的調整,使護理人員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彈性責任制排班,每個床位的患者要分配到護理人員,責任到人,建立績效考核制度,充分調動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實現護理人員的工作價值[7]。
護理人員分層管理針對護理人員工作能力、職稱和資質安排工作,使護理人員可以充分發揮崗位職責,確保護理工作順利開展,增強護理團隊凝聚力,提升工作效率。本次研究結果證明,通過對兩組護理人員考核成績,患者和醫生對護理人員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實施分層管理模式后,能明顯提升護理管理效果,改善傳統護理管理中的不足之處,為患者提供最佳康復環境,提升護理人員配合醫生各項操作的能力。通過表1、表2、表3中各項數據對比,統計學分析結果證明,護士分層管理用于護理人員管理工作中,能有效提升護理人員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提高醫生和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有效提升醫院的護理服務質量[8]。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分層管理模式在臨床護理管理中作用顯著,可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偉偉.分層次責任護理管理對產科護理質量、護患糾紛及不良事件發生率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21,11(17):148-151.
[2]賴紫嫻,張彩霞,湯井利.分層次護理管理在院感控制中及對質量指標評分影響分析[J].智慧健康,2021,7(25):142-144.
[3]趙紅霞,張文光.基于崗位勝任力的護士分層管理模式應用效果[J].護理研究,2021,35(11):2058-2061.
[4]孫莉莉,劉延錦,張文靜,等.護理人員分層級管理評價標準體系的構建[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20):1886-1890.
[5]陸金平.護士分層管理模式在臨床護理管理模式中應用對護理質量的提升價值[J].實用醫技雜志,2018,25(8):932-934.
[6]牟靜,石紹鋒,溫淼淼,等.基于護士分層管理模式下績效考核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3):165-167.
[7]葛園園.參與式分層管理在骨科護理質量控制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0,28(22):171-173.
[8]龐超.分層級管理對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33):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