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卓琳



美術作業是美術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內化過程,是反饋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改進與加強中小學作業管理的指導意見》(浙教基)〔2015〕114 號文件中,不但從全局的角度對作業的管理作出了規范,更對美術作業具有指導意義。而初中美術作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質量差、難收齊、評價弱等情況,具體有以下顯著問題:
一、缺少合理調控,難以把握作業難易程度
當前美術教學內容廣泛,包括欣賞、書法、雕塑、設計、工藝、建筑、現代媒體等。而老師在布置美術作業時,如果缺少對作業難易程度的調控,布置的作業難度缺少針對學生實際需要,缺少對各藝術門類的研究與分析,是很難讓學生順利完成高質量的美術作業的。太難的作業,容易讓學生失去繼續挑戰作業的沖動;太容易又讓學生提不起興趣而習慣性放棄。
二、缺少正確引導,無法激發學生作業興趣
當前,美術教師在教學與作業批閱中,可能沒有進行積極的正確引導,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的興趣減弱;另一方面,初中生學業繁重,文化課作業繁多,在時間與精力上均無法讓學生在美術作業上投入更大的熱情,從而作業興趣低下。
三、美術作業評價體制不科學,誤導學生發展
美術教師評價方式方法太單一,師生共同參與度差,評價結果也沒有應用到綜合素質測評系統,評價體制不科學,誤導學生的發展。為解決以上問題,筆者作了以下嘗試:
一、圍繞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科學設計美術作業
1.美術作業符合教學目標
美術作業的設計要符合課程標準與教學目標,要基于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而設計。老師設計的美術作業能培養學生勤于思考、樂于動手的行為,更是為了提升讀圖能力、表現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圖1是湘版初中七下《黑白世界》學生作業。
2.美術作業內容要豐富
美術作業的內容豐富性是提高學生興趣的重要一環,除了課本里的美術內容,還可以選學生自己感興趣的,比如說學生喜歡時下流行的手賬,就專門開設一節課專門講解了手賬,帶同學們了解手賬的構圖和精美配圖的制作等簡單的技術,學生非常樂意學,課后還發現學生把手賬學來的技術用在語文摘抄本上,真是活學活用(圖2)。
美術作業還可以與時俱進,跟學生自身生活聯系起來,比如課上讓學生自己縫了環保袋,拎著自己做的包包出門,別提多自豪啦,此袋還被學??瓷希贿x為十周年校慶的紀念袋(圖3)。
美術作業可以像大師學習,把作業當成藝術品來制作,比如八年級《遠古的呼喚》引申出裝飾品,準備了苗銀、牛皮、顏料等材料,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耳飾,課堂上氛圍非常融洽,不光有繪畫,還有手工制作,學生看著自己的作品,超級有成就感,自信心滿滿(圖4)。
一項好的美術作業對于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學習習慣和發展學生探究潛能,增加藝術修養是十分有效的。
3.美術作業形式要多樣化
作業的形式也可以多樣性,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來全身心地投入美術創作中去,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
如今的美術作業不單單是繪畫,還可以用泥塑(圖5)、剪貼、攝影等學生自己喜歡的美術創作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意愿,學生有了主動性,那么對美術的學習也有了自信心,從而感受到美術創作成功的喜悅之情,就會喜歡上美術課并愿意完成美術作業。
美術作業還可以是看一看、說一說、演一演等,比如說八上《遠古的呼喚》,做完面具以后,課上組織學生即興表演(圖6),情景短劇的表演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在于借一個有趣的形式調動更多學生積極參與美術綜合實踐的學習活動,集中體現學生對于美術知識的認識水平,并多有“寓教于樂”的用心。
二、拓寬美術作業途經,提升美術作業意識
1. 作業環境變一變
美術作業環境的變化,會讓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創作體驗。如湘版美術七下第一課《畫家鄉的風景》,教同學們認識平行透視的基本知識點,一起分析了荷蘭畫家霍貝碼的《村道》,認識了視平線和心點以后,紙上談兵后是“實戰”, 同學們歡呼雀躍——可以到教室外面活動活動(圖7),能不開心嗎?雖然一節美術課不能讓學生的美術技能增加多少,但讓學生發現了校園之美,給接下來的創造美打下很好的基礎。
三、學習場境變一變
大部分博物館、美術館都是免費開放的,而博物館、美術館作為學校美育以外的一種公共教育形態受到師生歡迎。博物館公共屬性中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教育功能,突出了美術學科素養標準中的“圖像識讀”“審美判斷”及“文化理解”。引導學生把審美經驗與生活緊密連接起來,這是傳統美術課堂無法替代的審美之旅(圖8)。
1.作業材質變一變
美術老師可以結合本校實際情況,來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作業,美術老師有著獨特的優越性,對身邊的場景能做出正確的審美體驗、感知與回應。
比如美術老師把校園里的石頭(圖9)作為美術作業載體,利用美術課獨有的藝術知識和審美能力,賦予這些不起眼的石頭新的生命。在校門口、校園的道路邊或者某個不經意的角落,到處灑落著有靈氣的石頭,從此這所學校因為石頭聞名。
三、豐富美術作業表現,注重多樣性發展
1.獨立完成美術作業
班級里總有一些“美術尖子生”,獨立完成美術作業對他們來說就是如魚得水,一幅幅有靈氣有質量的作業也誕生了(圖10、圖12、圖13),但一些基礎弱的學生也得到了獨立創作的機會,可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管畫成如何,只要是認真完成的作業教師都給予肯定。
獨立完成美術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美術思維與創意實踐的能力,能夠讓美術老師了解每個學生的真實水平,學生能發揮其最大的主觀能動性。
2.小組合作
美術作業分小組來創作,指一個作業任務分給每個組員,共同完成一個美術作業。其首先彌補了學生掌握美術技能的差異性,每組有能力的人分配的任務適當難一點,美術技能相對弱一點的學生得到簡單一點的任務,當然還有男生女生的差異,男生力氣比女生大,可以勝任體力活之類。小組合作大大節省了美術作業時間,學生更樂意去完成。
比如七上的卡通故事,要求是繪制四格漫畫,在課堂上筆者給同學們分成四人一組,有些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同伴一起合作,在輕松的氛圍下討論漫畫的劇情,再分好角色,四人分別畫開始、發展、高潮、結束。團結就是力量,各自完成各自任務,下課就能交上來的作業(圖13),學生很有動力去完成。
小組合作最大的特點:一是美術作業時間比常規時間減短了,質量也提高了;二美術作業落實到每個學生,且每個學生都能做美術作業的主人,每個人都能發揮自身長處,從而產生完成美術作業后滿滿的成就感。
3.家庭親子合作:
家庭親子合作主要是針對:首先是美術的家庭作業,家庭作業是學校與家庭溝通的一座橋梁,如觀察回家的小路,跟家長一起觀察近大遠小等透視知識,給下節美術課畫彎彎的小路打好基礎。其次是課堂上一時半會完不成的有難度的美術作業,也是需要生活經驗的美術作業,這時家長豐富的閱歷正好可以為學生提供幫助,也是美術作業的一種創意,更貼近實踐,比如燈飾設計課(圖14),筆者請家長幫忙串聯了燈泡,使燈飾發揮最大的用處,最后完成的作品還可以給房間增添光彩,這是其他學科所達不到的。家長可以提供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親子合作既增強了親子關系,也讓學生有了感恩之情,這就是美術素養里的“文化理解”。學生各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學生家長有點滴收獲,引導學生走向一種美術學習的自覺。新課標也說: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
四、規范美術作業評價機制,強化引導性發展
1.評價表引領
每學期筆者會講解此表如何填寫,然后讓學生貼在作業本的第一頁,要求作業上交前必須要認真填寫此表格,而我也會對表格做出必要批改。采取學生容易接受的評價方法,此舉能幫助學生樹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
2.展覽評價引領
教師給學生提供展板和展臺,或者在班級的墻上布置一個展區,讓學生自己選擇代表性的作業參展。學生作品展覽會的形式生動活潑,給學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觀摩、展現自我的場所。
3.“差異化”的評價引領
教師要尊重不同個性和能力學生,學會用欣賞的態度對待每位學生。對于作業完成好的同學我及時加以表揚,對于沒有及時完成作業的同學教師努力找出他的閃光點加以鞏固,用差異化進行評價。
4.獎勵機制的引領
獎勵就是要喚起學生的自我意識,激發學生的自覺性,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調動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并從中學會自我管理。本學期初,筆者在課上宣布美術作業得到優秀的同學可以美術期末考免考,一時間同學們很興奮,個個都摩拳擦掌,一次作業沒有得到優秀也不氣餒,繼續很認真地去完成美術作業,直到獲得優秀。這期間美術學習氛圍濃厚,作業的質量也更上一個臺階。
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內驅力,這就需要學生獲得自我價值感、自主選擇權和歸屬感,激發學生內心對于美術的渴望,是設計美術作業的前提。提高美術作業設計能力,不光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還需要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需求,體現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層次性、多樣性,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和能力去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有效的美術作業更是能提高每個學生的美術素養和綜合能力,美術作業的有效性將是今后美術教學中的重中之重,繼續完善。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核心素養大家談》. 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2]賈小川.《中國中小學美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慈溪附海中學? ?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