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駱瑩瑩



【摘要】目的:探討慢性鼻-鼻竇炎的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顧性方法分析,選取本院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20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頭孢類藥物治療與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的臨床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療效(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83.33%),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1個月后,研究組患者的VAS評分(3.25±0.98)低于對照組(4.15±1.02),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慢性鼻-鼻竇炎患者采用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有著較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大環內酯類藥物;慢性鼻-鼻竇炎;臨床效果
慢性鼻-鼻竇炎是臨床耳鼻喉科較常見的疾病,近年來,其發病率呈現增長趨勢。呼吸道感染是慢性鼻-鼻竇炎常見病因,且合并有細菌病毒感染,往往多個鼻竇受累[1]。臨床中采用大環內酯類藥物有著較顯著的抗炎效果,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本文現將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所選120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來源于本院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120例就診的。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n=60)與研究組(n=60),其基本資料如下表1所示。經統計學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鼻-鼻竇炎的診斷標準;2臨床資料較完整;3出現不同程度的鼻塞、流濃涕等;4自愿參與此次研究。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不完整;2嚴重心肝腎功能性疾病者;3免疫系統疾病者;4過敏性鼻炎者;5不耐受此次治療者;6精神病者。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頭孢類藥物治療。口服頭孢克肟分散片,每日0.2g,每日分2次服用,連續服用2周。
研究組:給予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每次給予250mg地紅霉素腸溶片,采用口服,每日1次,連續口服3個月。
1.3療效標準
根據中華醫學會制定的療效標準,將其分為治愈、好轉及無效。治愈:治療后鼻腔通氣順暢,患者臨床癥狀均消失,采用內鏡檢查無膿性分泌物,鼻黏膜恢復正常。好轉:患者臨床癥狀有所好轉,鼻內鏡檢查鼻腔有輕微的水腫,肉芽組織生成。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均為改善,鼻內鏡檢查鼻腔內的膿性分泌物較多,術腔閉鎖。有效率=(治愈+好轉)/例數×100%
1.4觀察指標
觀察及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的VAS評分。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更高,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的VAS評分比較治療1個月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VAS評分更低,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慢性鼻-鼻竇炎(chronic sinusitis)指鼻竇的慢性化膿性炎癥,多個鼻竇可同時受累,是由于多種因素所造成的。嚴重者可引起顱眼肺并發癥,甚至感染加重而死亡。采用傳統的手術治療,只能調整鼻竇黏膜功能及形態,再次創造一個正常的局部生理環境。該手術創傷性較大,且破壞了患者的鼻腔功能,甚至部分患者出現出血過多,損傷患者面部,更為重要的是容易復發[2],影響生活質量。近年來,臨床中采用頭孢類藥物與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慢性鼻竇炎距有一定效果。此次研究所采用的地紅霉素是一種14元大環內質類藥物,具有較小不良反應,且對酸的穩定性小,較穩定的藥代動力學,用于體質較差的患者中,無須調整藥物劑量。患者采用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時,患者常常在治療4-6周后,才發揮藥物的抗炎作用,其藥物起效時間相對較長。因此,對于選擇大環內質類藥物治療時,醫護人員應明確告知患者可能的療程,從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確保藥物治療效果[3]。
綜上所述,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慢性鼻-鼻竇炎者有著較高臨床療效,且VAS評分較低,具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吳江.大環內酯類藥物對慢性鼻-鼻竇炎(CRS)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J].人人健康,2020,521(12):293-294.
[2]田卓莎.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5):95-96.
[3]谷赫.大環內酯類藥物對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的臨床療效研究[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0,20(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