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禎 王振
【摘要】目的:研究快速血清學標志物檢驗(Rapid Serological Marker Test,RSMT)聯合微生物學檢驗(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ME)肺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研究及對檢驗率的影響。方法:本次研究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選擇所有研究對象,包括60例肺炎患者和20例健康體檢者,其中30例肺炎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為細菌導致,設為A組,30例為非細菌導致,設為B組,20例健康體檢者設為C組,三組均開展RSMT和ME兩種檢驗。結果:在RSM檢查中,A組陽性率高于B組、C組,B組陽性率高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0例細菌感染患者的細菌培養結果中顯示為陽性的有16例,占比53.33%,以銅綠假單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最多見,占比分別為37.50%、18.75%,與其他菌株相比,顯著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肺炎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情況較為復雜,RSMT與ME在該疾病患者病情判斷中皆有一定價值,二者聯合開展,可以更準確地判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情況,包括感染類型和感染菌株種類,有助于提高臨床用藥針對性。
【關鍵詞】快速血清學標志物檢驗(RSMT);微生物學檢驗(ME);肺炎;下呼吸道感染;檢驗率
人體呼吸道依據其結構特點,可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在生活中均存在感染風險。感染性疾病相關調查中指出,最常見的感染疾病類型即下呼吸道感染,病原體包括多種細菌、病毒以及衣原體,下呼吸道在發生感染后引發的疾病類型,包括支氣管炎、肺炎等[1]。患者以咽喉疼痛、流鼻涕、發熱等為主要癥狀表現。基于同種病原體能夠引起多種不同表現的癥狀和多種病原體可引發同一癥狀的因素,該疾病相關治療中,必須將病原體確定作為首要工作,以便合理選用抗生素[2]。RSMT和ME均屬于現代醫學常用檢驗手段,其操作的便捷性和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皆已得到臨床認證[3]。本研究中將這兩項檢驗方式聯合開展,用于病毒性感染、非病毒性感和健康狀態的鑒別作用進行分析,并以此為依據分別抽取了若干病例作為分析對象,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選擇所有研究對象,包括60例肺炎患者和20例健康體檢者,其中30例肺炎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為細菌導致,設為A組,30例肺炎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為非細菌導致,設為B組,20例健康體檢者設為C組。A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43.69±5.28)歲,病程2~7d,平均病程(3.99±1.58)d。B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43.77±5.42)歲,病程2~7d,平均病程(4.32±1.52)d。C組2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43.63±5.21)歲,病程2~7d,平均病程(4.09±1.32)d。三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事先知曉研究開展時間、方向、內容、所需使用資料等,愿意配合相關檢查,并在資源前提下簽訂好知情書、同意書;2患者通過X胸片和癥狀表現確診為肺炎下呼吸道感染疾病。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類型感染疾病;2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問題者;3精神異常者。
1.2方法
1.2.1RSMT:針對患者,需安排其于第2d清晨再未進食前進行血液標本采集,共采集2ml周靜脈血;針對健康體檢者,則需提前告知其采集清晨空腹血的要求,同樣采集2ml血液標本。在標本采集1h內完成離心操作,轉速3000r/min,時間10min,完成后提取上層血清部分,開展相關檢驗,若不能即刻開展檢驗,則需要使用-20°C冰箱對血清進行保存。實施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獲得血清MP-IgM抗體,當結果呈現陰性時,要求7d后復檢。
1.2.2ME:確保無菌棉拭子經過嚴格消毒,然后利用其在患者咽喉、口腔等位置以捻轉的方式收集標本,收集完畢后將其置入肺炎支原體培養基內,同時在無菌痰液收集器皿中置入痰液標本,實施恒溫培養鑒定(溫度37°C、時間24h)。結果依據顏色變化來判斷,若紅色轉變為黃色則代表陽性,若無顏色改變則代表陰性。
1.3觀察指標
分析三組RSM、ME聯合檢驗結果。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RSM檢驗結果比較
在RSM檢查中,A組陽性率高于B組、C組,B組陽性率高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細菌感染組(A組)菌株檢出情況分析
30例細菌感染患者的細菌培養結果中顯示為陽性的有16例,占比53.33%,以銅綠假單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最多見,占比分別為37.50%、18.75%,與其他菌株相比,顯著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當前在眾多醫院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中,以下呼吸道感染最為多見,而造成患者感染的關鍵因素即細菌感染[4]。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約55%是由細菌感染造成的,而因下呼吸道感染治療無效死亡的患者比例在55%左右。其中死亡率偏高與患者多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有關[5]。臨床指出,應對呼吸道感染需要遵循的防治原則包括,預防為主,準確診斷和及時治療,其中及時治療主要針對的便是細菌感染,而使用抗生素則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6]。同時,這些年抗生素濫用現象在臨床非常普遍,導致許多細菌耐藥性得到顯著提升,臨床抗生素的使用難以達到理想效果,使得此類感染性疾病的治療難度進一步提升[7]。對此,研究表明,針對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情況,若能進行有效的早期診斷,針對實際引發感染的病原體,開展針對性治療,有助于疾病的控制治療[8]。現目前,應對下呼吸道感染問題,臨床檢驗方式多種多樣,包括血清CRP、血培養、痰培養、外周白細胞計數檢驗等,其中血清CRP作為一種蛋白質,主要是炎癥產生后人體干細胞快速合成而來,而外周白細胞計數的指標水平會伴隨炎癥發生而升高,有研究指出,這兩種檢驗方式,雖然會伴隨炎癥的發生而做出一定改變,但用于下呼吸道感染中,其診斷特異性仍然偏低,與之相比,細菌培養則作為下呼吸道感染診斷特異性較高的方式,在臨床中得到更多應用[9]。但是細菌培養操作起來相對比較復雜,一般情況下,處于有氧環境中,細菌的生長用時在18~24h,而處于無氧環境中時,厭氧菌的生長則需要2~3d,若完全依據細菌培養結果進行疾病診治,很可能使患者錯失治療最佳時機,進而使病情惡化,加深患者痛苦[10]。在臨床檢驗技術發展過程中,快速血清學檢驗逐漸獲得廣泛應用,其檢驗方式包括固相檢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可直接檢測血清學標志物,同時,該檢驗方式在開展過程中所使用到的樣本較少,IgM檢查無需特殊儀器,不僅操作上具有便捷性,而且其檢查結果也具備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能夠較準確地檢出患者感染情況。
本次研究結果中顯示,在RSM檢查中,A組陽性率高于B組、C組,B組陽性率高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過開展RSM能夠較準確地對細菌與非細菌感染情況進行鑒別;30例細菌感染患者的細菌培養結果中顯示為陽性的有16例,占比53.33%,以銅綠假單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最多見,占比分別為37.50%、18.75%,與其他菌株相比,顯著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過開展ME,能夠有效檢出具體導致患者感染的病原菌,進而為臨床抗生素用藥提供有力依據,避免盲目用藥增加細菌耐藥性。RSM與ME這兩種臨床檢驗方式,于下呼吸道感染疾病診斷過程中各有側重點,若單純依靠其中一種對疾病進行鑒別診斷,難免出現漏診或誤診情況。而在下呼吸道感染早期診斷中,若能夠有效聯合兩種檢驗方式,不僅能夠準確鑒別細菌和非細菌感染,而且能夠掌握造成患者感染的具體菌株,有助于臨床針對病原菌合理用藥。
綜上所述,肺炎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情況較為復雜,RSMT與ME在該疾病患者病情判斷中皆有一定價值,二者聯合開展,可以更準確地判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情況,包括感染類型和感染菌株種類,有助于提升臨床抗生素藥物治療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亞利,朱正國.快速血清學和微生物培養檢測對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診斷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19,34(20):4702-4704.
[2]郝秀春,林善姬,蘇炳森,等.快速血清學檢驗和微生物快速培養檢測診斷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20,10(3):162-164.
[3]李紅霞.快速血清學檢驗與微生物快速培養檢測在小兒肺炎支原體檢測中的應用價值對比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0,27(3):129.
[4]莫超云.快速血清學標志物檢驗診斷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36):78-79.
[5]李丹.快速血清學檢驗和微生物快速培養檢測對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的臨床價值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8):104-105.
[6]蒯海燕.快速血清學和微生物培養檢測對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診斷分析[J].當代臨床醫刊,2020,33(3):238-239.
[7]仇晉萍.對比快速血清學檢驗和微生物快速培養檢測對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診斷價值體會[J].中外醫療,2020,39(14):185-187.
[8]黃劍平.快速血清學檢驗和微生物快速培養檢測對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0,14(14):246-248.
[9]譚穎,劉艷軍,王艷華,等.快速血清學檢驗和微生物快速培養檢測對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25):93-94.
[10]高鶴.快速血清學檢驗和微生物快速培養檢測在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17):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