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
【摘要】目的:分析血站采血護理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對護理質量及血液報廢率的影響。方法:將本站于2019年1月至12月的血站采血常規護理措施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另將2020年1月至12月的血站采血持續質量改進措施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分析不同護理方式下獻血者對護理人員護理滿意度、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血液報廢率、感染率。結果:相較于對照組獻血者,觀察組獻血者對護理人員護理滿意度更高,差異明顯(P<0.05);相較于對照組獻血者,觀察組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更低,差異明顯(P<0.05);兩組獻血者感染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而相較于對照組獻血者,觀察組獻血者血液報廢率明顯更低,差異明顯(P<0.05)。結論:在血站采血中對獻血者采取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措施可明顯提高獻血者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滿意度,同時降低血液報廢率,提高護理質量,相較于常規護理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更低,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血站采血;持續質量改進;護理質量;血液報廢率
有學者研究表明,在獻血者采血時,由于操作、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檢測結果失誤,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獻血者采血后血液報廢率,造成醫療資源浪費[1]。此外,在臨床輸血治療中,血液質量十分關鍵,其直接關系到獻血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提高血站采血護理質量,保證血液標本的合理性,提高血液標本檢測準確率,降低血液報廢率是中心血站關注的重點。持續質量改進措施主要針對獻血者在血站采血中出現的多種問題進行分析并解決,不斷改進和完善采血措施,以降低血液報廢率,避免二次采血[2]。對此,本次研究針對本血站采血采用不同的護理管理措施,分析不同護理管理下對采血質量的影響,詳見下文所示。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本站于2019年1月至12月的血站采血常規護理措施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總共100例,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齡18~55歲,平均年齡(36.2±2.1)歲;另將2020年1月至12月的血站采血持續質量改進措施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總共100例,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齡22~52歲,平均年齡(36.3±2.4)歲;兩組獻血者年齡等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獻血者采取常規采血護理措施,護理方式為:護理人員采血中嚴格按照相關采血操作和規定執行,采血量應與獻血者身體情況相符,采血后立即送檢。
1.2.2觀察組獻血者采取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措施,護理方式為:1持續質量改進小組建立:建立專業的持續質量改進小組,小組內成員包括科室科長、護理人員以及采血質量監督人員;小組內成員需對以往采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并執行,在方案執行過程中針對出現的問題不斷總結完善,達到持續改進采血質量的目的;此外,建立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明確小組內成員的分工,小組內成員互相監督,定期對小組內成員采取相關知識考核,提高醫務人員對采血質量管理的重視;2細節護理:在對獻血者進行采血前需對獻血者進行采血相關知識健康教育,使獻血者能夠提前做好采血準備;采血前為獻血者講解關于采血流程以及獻血者所需采血量,與其講解血站環境等消除獻血者對周圍環境的陌生感,減少獻血者身體應激反應;采血前需了解獻血者的身體情況,對其進行采血前健康指導,使獻血者采血時的狀態滿足采血需求;加強對一次性采血護理包的使用管理,避免出現采血感染,降低血液報廢率;3心理護理:采血中可發現,多數獻血者對采血時所使用的針頭等具有一定的恐懼心理,嚴重影響了采血質量,也是導致血液廢棄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護理人員需在獻血者采血前對獻血者進行心理護理措施;護理人員需與獻血者講解采血的必要性,適當安撫獻血者心理情緒,指導獻血者將頭偏向一側或與獻血者溝通交流轉移獻血者注意力;在獻血者采血前與獻血者強調采血并不會對獻血者身體造成較大的疼痛,以安撫獻血者情緒;4不良反應護理:在采血過程中應注意觀察獻血者的面色變化,觀察獻血者是否出現大汗、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如獻血者出現異常應立即停止采血,并抬高獻血者的雙腳,降低頭部臥位,增加腦部供血量,并對獻血者的血壓等進行檢查,指壓人中、合谷穴等穴位。
1.3觀察指標分析不同護理方式下獻血者對護理人員護理滿意度、不良反應(大汗、惡心、嘔吐等)發生率以及血液報廢率、感染率。
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較滿意以及不滿意,分值在0~100分,獻血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分值在80~100分為滿意,對護理分值在60~79分為較滿意,護理分值在59分及以下為不滿意,護理總滿意度為滿意度以及較滿意度總和。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分析兩組獻血者護理滿意度研究表明,相較于對照組獻血者,觀察組獻血者對護理人員護理滿意度更高,差異明顯(P<0.05),見表1。
2.2分析兩組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研究表明,相較于對照組獻血者,觀察組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更低,差異明顯(P<0.05),見表2。
染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而相較于對照組獻血者,觀察組獻血者血液報廢率明顯更低,差異明顯(P<0.05),見表3。
3討論
血站是以全血采集、檢驗、制備、儲存、發放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醫療衛生機構,其采集的血液制備成各種血液制品發往臨床,對臨床患者的救治起到關鍵性的作用[3]。血站內的血液采集工作以及血液保存工作普遍較為復雜,在采血中以及采血后容易由于獻血者、采血操作、保存工作以及環境等因素導致血液最終不可用,血液報廢率較高[4]。此外,尤其是血站獻血環境、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及操作,會對獻血者的身體造成一些不良影響[5]。因此,如何有效提高采血護理質量,保證獻血者的獻血安全,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血液廢棄率十分關鍵[6]。持續質量改進護理中,建立相關質量改進小組針對采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改善,在實行過程中不斷完善采血操作等,小組內成員互相監督可明顯提高采血質量[7]。采血前對獻血者講解采血相關知識可明顯減輕獻血者身體應激反應,降低陌生感[8]。同時加強對血站內一次性耗材的使用管理,可減少血站內感染發生率,降低血液廢棄率,保證獻血者采血安全[9]。了解獻血者疾病史、身體健康情況,指導獻血者進行采血前準備,以保證獻血者采血時的身體狀態符合要求,保證血液的有效性[10]。在獻血者采血前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幫助獻血者克服對針管等的恐懼,安撫情緒,從而提高獻血者的采血配合度[11]。在采血過程中,為保證獻血者的安全,需嚴格觀察獻血者的身體變化,及時預防不良反應,在其出現異常反應時及時停止采血,并根據其癥狀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12]。
本次研究針對本血站采血采用不同的護理管理措施,分析不同護理管理下對采血質量的影響,研究數據表明,相較于對照組獻血者,觀察組獻血者對護理人員護理滿意度更高,差異明顯(P<0.05),由該項研究數據表明,對獻血者在獻血期間采用持續質量改進護理管理措施可明顯提高獻血者對護理人員護理的滿意度;相較于對照組獻血者,觀察組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更低,差異明顯(P<0.05),由該項研究數據可見,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措施可明顯降低獻血者在采血中不良反應發生率,保證獻血者的安全;不僅如此,在本次研究中還發現,兩組獻血者感染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而相較于對照組獻血者,觀察組獻血者血液報廢率明顯更低,差異明顯(P<0.05),由該項研究數據可見,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措施可明顯降低采血后的血液報廢率,同時獻血者感染發生率較低,不僅可有效提高采血質量,也可保證獻血者獻血安全,減少感染率。
綜上所述,在血站采血中對獻血者采取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措施可明顯提高獻血者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滿意度,同時降低血液報廢率,提高護理質量,相較于常規護理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更低,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何芬,趙敏.血站采血護理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對護理質量及血液報廢率的影響觀察[J].醫學美學美容,2019,28(7):30-31.
[2]唐福英.血站采血護理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對護理質量及血液報廢率的影響分析[J].醫學美學美容,2019,28(19):111-112.
[3]韓萍,馬雪琴.血站采血中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對護理質量及血液報廢率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16):174.
[4]陳立麗.分析血站采血護理實施質量管理改進對護理質量及血漿報廢率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10):257-258.
[5]鐘春月.探討持續質量改進對血站采血護理服務質量及血液報廢率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9,9(12):177-179,253.
[6]梁進芳、高炳諫、謝小瓊.持續質量改進對血站采血護理及血液報廢率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31):177-178,181.
[7]孫元瑾.探討血站采血護理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對護理質量及血液報廢率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3):235-236.
[8]于日慧.血站采血護理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對護理質量,血液報廢率的影響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22):178-179.
[9]段曉娜.護理質量改進對獻血者流失以及血液報廢率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36):33.
[10]翟瑞萍,王俊.持續質量改進對血站采血護理及血液報廢率的影響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30):25.
[11]陸瑤,陸遠,尤潔.差錯管理在提高血站采供血服務水平及血液質量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6):125-127.
[12]徐順黨.采供血服務中實施差錯管理對血站質量管理水平及血液質量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2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