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玲玲 楊湘浩
摘? 要:為了探究長三角地區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創新能力發展的影響,通過構建智慧城市建設評價體系,從智慧民生、城市治理、經濟發展三個方面建設創建城市創新評價指標。使用Stata計量軟件,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對變量衛生機構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綠化覆蓋面積、污水處理量、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增加值對城市創新能力的實證檢驗。結果表明,第三產業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城市創新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對城市創新的系數為負,衛生機構數、綠化覆蓋面積、污水處理量對城市創新表現不明顯。研究表明:長三角地區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創新能力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最后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技術創新;智慧城市;多元回歸模型;長三角地區;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F259.27?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by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urban innovation is established from three aspects: smart people's livelihood, urban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sing Stata measurement software, a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test the impact of variable health institutions, total retail sales of social consumer goods, green coverage area, sewage treatment capacity,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cities and the added value of tertiary industry on urban innovation a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ded valu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the total retail sales of social consumer goods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urban innovation, while the coefficient of urban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n urban innovation is negative, while the number of health institutions, green coverage area and sewage treatment capacity have no obvious performance on urban innov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can obviousl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ities. Finally,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mart city;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nnovation ability
0? 引? 言
在高速發展、科技發達、信息流通快速的時代下,智慧城市建設掀起了一波熱潮。智慧城市是城市經濟、智慧化生活的新理念,國內外學者對智慧城市有許多的文獻研究。Zanella A、Bui N(2012)研究了智慧城市對城市物聯網系統的構建[1];Piro G,Cianci I(2014)研究了智慧城市對信息技術的服務,證明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能夠為市民提供先進和創新的服務,提高城市整體環境[2];梁本凡(2015)探究了長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級智慧城市的進程,長江中游城市群應該走創新先行、智慧驅動,成為我國跨界合作開放發展先行區[3]。曹蕊(2019)以福州高技術產業為例,從創新投入能力、產出能力、發展潛力與環境支持能力4個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4]。根據學者對智慧城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智慧城市基本理論的研究與智慧城市產業的創新研究,而對于智慧城市創新的研究比較少。因此,本文綜合上述文獻,擬通過長三角地區智慧城市創新能力的研究,豐富相關文獻。從智慧城市的維度開辟關于創新的新路徑,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1? 研究設計
1.1? 變量說明。針對智慧城市對城市創新能力的影響,根據長三角智慧城市的評價體系:智慧設施、城市治理、智慧民生、經濟發展等幾個方面[5],選取以下指標數據。
指標數據來源2010~2019年的《浙江統計年鑒》、《江蘇統計年鑒》、《安徽統計年鑒》與《上海統計年鑒》,使用2009
~2018年省級層面數據研究長三角智慧城市對城市創新能力的影響。表1為指標變量數據說明:
1.2? 研究方法
1.2.1?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為了研究智慧城市對城市創新的影響能力,使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影響創新的因素進行分析[6]。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一般形式為[7](公式1):
Y=β+βx+βx+…+βx+ε? ? ? ? ? ? ? ? ? ? ? ? ? ? ? ? ? ? ? ? ?(1)
其中:β, β, β,…, β為回歸系數,x,x,…,x為自變量,ε為殘差項。把上述指標變量加入模型中,形成以下模型(公式2):
zl=β+βgdp+βthird+βhealth+βretail+βgreen+βwater+ε? ? ? ? ? ? ? ? ? ? ? ? ? ? (2)
式中:zl表示城市創新能力,β為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歸系數,β為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回歸系數,β為衛生機構數的回歸系數,β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回歸系數,β為綠化覆蓋面積的回歸系數,β為污水處理量的回歸系數,ε為殘差項。
1.2.2? 研究假設。設原假設為H:β=β=β=β=β=β=0,即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增加值、衛生機構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綠化覆蓋面積和污水處理量的變化對城市創新專利申請的變化沒有影響。當計算出β, β, …, β相關的統計量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α(α取值一般為0.05或者0.01)時,就拒絕原假設,即認為β, β, …, β不為零。
1.2.3? 模型檢驗基礎。R檢驗: R檢驗又稱為判定系數檢驗,當R值接近于1時,代表zl與gdp、third、health、retail、green、water之間的線性關系緊密,當R值接近0時,代表zl與gdp、third、health、retail、green、water之間的線性關系不緊密。
t檢驗: t檢驗又稱為回歸系數顯著性檢驗,t檢驗公式為(公式3):
t=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式中:i=1,2,3,…,k, S為回歸系數m的標準差,t檢驗在多元回歸模型中對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有沒有明顯的線性關系進行檢驗。
F檢驗:F檢驗又稱為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將全部自變量當作一個整體,檢驗和自變量之間有沒有明顯的線性關系,用回歸平方和均方/殘差平方和均方的比值進行推斷,解釋變量整體對被解釋變量的線性關系是否顯著。
2? 實證分析
2.1? 指標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從表2的變量描述性統計中可以看出,長三角地區創新的專利申請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有明顯的差距,平均值分布在212 299件。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存在不平衡,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勢頭較好,但是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均衡。在智慧民生方面,衛生機構數均值為21 565個,最小機構數量和最大機構數量也有差距;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值為13 765億元,金額數有顯著差別。在城市治理方面,綠化覆蓋面積和污水處理量逐漸改善,有較大提升。
2.2?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從表3的多元線性回歸結果看出:test1列中只加入變量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對城市創新能力的影響中,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系數為負即呈現負相關,對城市創新能力有顯著的抑制作用;test2列中,在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第三產業增加值指標變量的基礎上增加變量衛生機構數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系數為正呈現正相關,說明對城市創新能力有明顯的促進作用;test3列中,對全部指標變量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增加值、衛生機構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綠化覆蓋面積和污水處理量進行回歸,社會零售消費品總額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且對城市創新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F檢驗:F=184.36,P值(Prob>F=0.0000),P值<0.05在95%的置信區間下拒絕原假設,所以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增加值、衛生機構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綠化覆蓋面積和污水處理量的變化對城市創新專利申請的變化有影響。test1的R為0.892,test2的R為0.971與test3的R的值相同,擬合優度較好,相關關系密切;由于所采用數據不夠充足,所以不進行t檢驗,但是不會對最終結果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3? 結果與建議
本文從經濟發展、智慧民生、城市治理三個方面構建長三角地區智慧城市對城市創新能力的影響,從變量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增加值、衛生機構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綠化覆蓋面積和污水處理量,采用Stata軟件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計量結果表明:第三產業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對城市創新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對城市創新的系數為負,衛生機構數、綠化覆蓋面積、污水處理量對城市創新表現不明顯。但是整體對城市創新有顯著影響。其中,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對城市創新系數為負,并不是其對城市創新有阻礙,說明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有待提高,提升到一定水平上,經濟發展對城市創新還是有一定影響的,要加大對人民生活質量的關注,人民生活質量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地位。
針對研究結果,給出長三角地區智慧城市對城市創新發展的建議。第一,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工程,在區域進行規劃時,要明確發展目標,縮小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發揮資金引進和資源開發優勢[8]。第二,從城市創新發展看,要重點關注對智慧民生、智慧設施、城市治理的建設,政府要推進公共設施和信息技術建設,提升人民幸福感和經濟發展。第三,加大對于科技人才和創新人才的引進與培養[9],加大財政支出,提升城市人力資源的水平,在智慧城市與城市創新中,人才與資金是重要的要素,制定靈活的政策推進區域人才與資金對于創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Zanella A, Bui N, Castellani A, et al. Internet of Things for Smart Cities[J].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2012,1(1):22-32.
[2]? Piro G, Cianci I, Grieco L A, et al. Information centric services in smart cities[J]. The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2014,88:169-188.
[3] 梁本凡. 長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級智慧城市群的進程與路徑研究[J]. 江淮論壇,2015(3):25-31.
[4] 曹蕊. 區域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創新能力評價——以福州市為例[J]. 技術與創新管理,2019,40(2):195-202.
[5] 謝雨飛,朱周力,翟曉亮,等. 我國高校專利分類變化的評價模型及其回歸分析[J]. 技術與創新管理,2014,35(3):205-213.
[6] 張龍鵬,鐘易霖,湯志偉. 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智慧城市試點的準自然試驗[J]. 軟科學,2020,34(1):83-89.
[7] 袁水林. 企業物流成本對企業效益影響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J]. 統計與決策,2019,35(4):186-188.
[8] 譚曉林. 智慧城市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探析——戰略管理視角[J]. 科技創業月刊,2020,33(3):32-39.
[9] 周燕,李泓欣. 區域科技創新競爭力評價研究[J]. 技術與創新管理,2018,39(1):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