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府
摘要:隨著我國核電的迅速發展,核電廠址開發保護、公共關系、項目建設等遇到的問題愈加突出,公眾對核能認識有限、且較為片面,恐核心理和毗鄰效應依然存在,核電事業發展面臨的外界影響越來越大。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對典型案例說明分析總結核安全文化宣傳存在的不足。深刻認識對外部核文化宣傳的重要性,提出需要建立系統而長期的外部核安全文化宣傳機制。從體系建設、宣傳隊伍、專用宣傳素材、主動性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設性的建議,以期對核安全文化建設有所借鑒。
關鍵詞:核安全文化;對外宣傳機制;建議。
1 核能發展面臨的外界環境
自1974年秦山核電站建設以來,我國核電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過程。2006年3月國務院審議通過了《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明確指出“積極推進核電建設”,確立了核電在我國經濟與能源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核電發展進入了規模化快速發展階段。根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底,我國(大陸地區)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44臺,裝機容量達到44645.16MWe。
核電站越來越多,而公眾對核能的認識卻沒有跟上,很多人還停留在核潛艇、原子彈、蘇聯切爾諾貝利的認識上,對核能認識有限、且較為片面。尤其是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后,隨著媒體報道,公眾一下子接受了太多的片面信息,恐核心理及毗鄰效應時有發生。加之,核電項目多位于經濟發達沿海省份,人口密集、土地緊缺,對周邊社會經濟發展影響較大,導致項目開發保護、公共關系協調、工程建設等面臨極大挑戰。
2 核安全文化宣傳存在的現實問題
什么是核安全文化?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給出的定義: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組織和個人中的種種特性和態度的總和,它建立一種超出一切之上的觀念,即核電廠的安全問題由于它的重要性必須保證得到應有的重視。核安全文化建設,一直是核能行業文化建設的重點,行業內部的文化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而從企業外界、社會公眾角度來看,外界的核安全文化宣傳和公眾接受程度遠遠不夠。下面舉幾個典型事例說明分析:
2.1 事例一
核電站所在地方政府一般設有專門機構,對接核電事務的協調處理。一次工作交流,他們問道“核電站外圍究竟有多大輻射?排氣排水是否有輻射?海里的魚能不能吃?”之類問題,且反饋地方政府同志絕大多數沒去過核電站,對核能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上學時學到的知識和近些年新聞報道。這個情況令人震驚,本應對核電最了解的政府部門,對核電的認識如此片面和基礎,可想而知地方政府及各級部門的核安全文化水平了。
問題分析:我國核能事業的發展,尤其是項目開發、規劃建設、核廢料處理等,需要地方政府的輿論引導、政策研究和制定,如果政府對核能認識不足、偏差,無疑對核能事業發展是不利的。從各省市核電項目開發的情況來看,項目開發困難、廠址保護和規劃進展不利十分突出,這其中,地方政府和民眾支持度不高是很大因素。
2.2事例二
有一次核電站受邀參加參加地方組織的科普展,吸引了很多群眾觀看。當時有人問了一個比較專業的問題,單臺核電機組設計事故發生概率為百萬分之一堆年,如何解釋?是不是說,如果世界上建設有2萬座壽期50年的核電站,單臺機組事故率就變成1/50,那么每50年就會發生一次核事故呢?單臺核電機組事故率是不因電站數量變多和運行年限變化而出現變化的,應該理解為一座核電站每年出現的概率是百萬分之一。但如果參展人員沒有這個專業水平和科普經驗,科普效果就打折扣了。
問題分析:涉核企事業單位十分重視核安全文化建設,但各單位側重點不同,缺乏系統性的對外宣傳的制度和素材。各單位核安全文化建設和宣傳的重心多是對內的,而對外的宣傳重視不足,宣傳隊伍建設不夠。
2.3事例三
國內核電站一般都有自己的文化展館,展館里文化氛圍好、宣傳素材多,是個很好的宣傳平臺。有一回,一批來地方調研的客商臨時想去地方的核電站參觀。但核電站對外來人員進出廠區的控制比較嚴格,辦理通行證一般需要一兩天。而那天是周末、時間又緊。雖然緊急溝通、加快辦理流程,但客商因等候時間太長還是走了。
問題分析:核電站明明是工業旅游示范性的基地,卻因為通行問題讓人敬而遠之。建在廠區或遠離市區的展館沒有融入地方文化宣傳系統,導致外界走進核電的“門檻”太高,無形之中打擊了公眾的積極性。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核電站可以參觀,核電宣傳平臺的價值發揮有限,且主動性太差。
2建立對外核文化宣傳機制的必要性
通過上述分析,政府及民眾對核能的認識普遍不足,在社會上“談核色變”和鄰避效應時有發生;現有的核安全文化宣傳重心有待調整和完善;對外的宣傳針對性不夠,缺乏針對性的素材和隊伍;對外宣傳的系統性不夠,宣傳的主動性和靈活性不足。
核能事業關系到國家安全、經濟發展、能源戰略和生態環境改善,是國家戰略工程,是實現“碳達峰”的有力支撐。打破民眾“談核色變”,提高全民核安全文化素養是一項十分必要和急需開展的任務。因此,建立一個系統、長期、有效的核文化宣傳機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要從體系到隊伍、從內到外、主動作為,不能讓外部核文化成為核能事業發展的攔路虎、絆腳石。
3結論和建議淺談
文化建設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練好內功、完善體系、主動出擊、循序漸進、堅持不懈,方見成效。如何建立一套系統的長期有效的核文化宣傳機制呢,依據工作經驗和實際,基于上述問題分析,淺談幾點建議:
3.1 完善外部宣傳體系
現有核安全文化建設體系更多是內在核安全文化的建設和提升,而對外開展的文化建設很少,且不成體系。涉核企事業單位要融入地方、共同發展的同時,也需要承擔必要的核安全文化的建設。因此,要將對外的核安全文化建設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補充完善相關的宣傳體系,以利于外部核安全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
3.2 打造專門的宣傳隊伍
企事業單位人員專業化程度較高,不同于企事業單位內部環境,公眾宣傳具有普惠性、科普性。涉核單位要組建一支多專業、多部門、多領域的對外宣傳隊伍,讓每個人在對外接觸、溝通和交流中,有意識的去講解、去宣傳,每個人都是一面宣傳紅旗,才能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3.3 編制一套專用宣傳材料
核電站內部的宣傳材料專業性較強,而一套系統而又通俗易懂的宣傳材料勝過專業生硬的專業書籍。因此,需要編制一套專門對外使用的宣傳素材,如宣傳冊、叢書、視頻、講座等。根據不同受眾,由淺入深、引人入勝,才能更快更直接的拉近群眾與核的距離,一旦有了基本的認知和理解,才有助于群眾系統而全面的認識核能,不容易被負面信息影響。
3.4 “走出去”和“引進來”并舉
核安全文化宣傳不能閉門造車,需要計劃有序、主動作為,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并舉。通過講座、夏令營等活動走進校園,讓一代代的年輕人在幼小的心田就種下綠色核能的種子;通過扶貧、慰問等活動走進社區、敬老院和福利院,體現企業社會責任和溫暖;通過共建、訪談等形式走進政府、媒體,加強交流合作,才能有更多的認識和支持。引進來需要針對性,引進周邊群眾,因為他們離核最近,感受最深;引進學生,學生時代的學習和感受可以影響一生;引進權威人士、媒體人開辦講座,利于在社會上形成積極效應。
3.5 建立地方宣傳平臺
依托地方廣告牌、景區、廣播、電視、APP等資源搭建核文化科普宣傳平臺。設立宣傳月、與地方文化旅游、科普宣傳等相結合等。如公眾可通過手機APP提交必要的個人材料,申請預約參觀核電站;如與地方旅行團或景區建立合作模式,開展核電一日游等。
江蘇核電有限公司 江蘇省 連云港市連云區 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