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悅



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顯著提升,傳統的單一政府供給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居民日益復雜多變的生產生活需要。因此,進一步提升我國地方政府的公共物品供給效率、改善供給現狀、使供給落到實處是我國現階段社會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地方財政報告分析目前鄭州市上街區的公共產品供現狀,指出當地政府在開展公共物品供給工作中存在的結構不平衡、供需脫節等問題,分析其深層次原因。最后基于新公共服務理論,從三個方面針提出改進策略,期望能夠幫助基層政府破解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給低效的困境。
關鍵詞:鄭州市;公共物品;地方公共物品供給
1 引 言
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大眾對公共物品數量和質量的需求顯著提高。這對國家和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政府不斷轉變職能,深化地方政府供給改革,優化供給方式。受傳統政治體制和經濟模式的影響,我國以政府為主導的供給方式根深蒂固,迫切需要在公共物品供給領域實現新的突破,以惠民生。
本文以新公共服務理論為指導,剖析我國地方政府公共物品的供給機制,同時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探討服務主體多元化的思想,協調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促進各方實現相互監督和協作,為全面提高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2 理論基礎和文獻綜述
2.1相關概念和理論基礎
2.1.1公共物品的內涵
在經濟學中,供給通常是指某特定時期和條件下,生產者供應某種物品、服務的數量。我國建國以來,公共物品的主要供給主體是政府及有關公共部門,此外還包括少部分的市場主體、社會組織以及私人等。進入新時代后,單一的政府供給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公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和其他主體的作用,重新考慮政府與市場和社會的關系,最大程度地提升供給效率,彌補政府供給固有的缺陷。
2.1.3新公共服務理論
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公共管理領域中,一種強調民主價值和公共利益的理論選擇,它的核心思想是"政府的職能是服務而不是掌舵"。理論主張,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務時應致力于維護公共利益,并盡可能做到還權于公民;同時倡導政府的主要責任只是幫助公民表達需求,要始終堅持以公民中心、實現民主價值。總之,新公共服務理論在打破政府權力壟斷;引導私營組織、非營利組織甚至公民個人等多元主體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和義務、采取一致的行動來實現共同利益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將新公共服務理論應用在公共物品供給當中,政府需要考慮在履行供給職責時,拋棄大包大攬的傳統服務模式,重新考慮政府與市場和社會的關系,在供給中引入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
2.2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于公共物品供給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早,早在18世紀就有不少學者對此展開研究。
綜上表,從政府主導型公共物品供給理論逐步發展演進,直到產生公共選擇理論、企業家政府理論、治理理論等等,各國學者的探索不斷深入,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但也可以看出國外學者大多是從經濟學視角和公共財政學的角度對公共物品的界定和供給主體展開研究,專門針對基層地方政府的實際公共物品供給水平研究較少。
相比之下,我國對公共物品供給的關注不多,且研究領域較窄。大多數國內學者偏向于從供給情況和出現的問題著手,對農村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給的研究熱度較高。
本文在國內外學者研究基礎上,通過對鄭州市上街區公共物品的供給現狀進行分析,為上街區政府公共物品供給方面提出優化建議。
3上街區公共物品供給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3.1公共物品供給總量不足,供給結構不均衡
據2019年上街區相關財政報告顯示,上街區2019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計281164萬元。其中公眾比較關注的項目支出如表3所示:
由表可見,2019年當地財政支出對公共衛生和社區基礎設施的投入分別僅占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的3.4%和1.8%。但事實上,上街區常住人口16.25萬,卻沒有一個三甲醫院,僅有的兩所綜合型較大規模醫院(上街區人民醫院和上街區中醫院)也因年代久遠而導致基礎醫療設施落后、建筑破舊。周邊幾個農村的交通道路、農田水利等生產生活設施也是年久失修,嚴重阻礙當地的社會發展。綜上,上街區政府對公共物品供給的資金投入較少,直接導致供給總量不足,難以滿足居民的實際需要。此外,對比以上五項支出數據不難發現,上街區財政支出對一般公共服務投入較多,而對衛生健康、公共設施的資金供給投入過少,公共物品供給比例失調,供給結構不均衡。
3.2 供需脫節,公共物品供給效率低
除了上文已經分析過的供給總量較少、供給的種類和質量難以得到保證之外,上街區實際供給工作中還存在著供需脫節、供給效率低的情況。比如,上街區政府在2017年劃出82萬元財政資金為沙固回族雅苑社區建設民族團結文化廣場,截至2021年初,該形目仍然沒有落成,無法投入使用。此外,根據實地訪談了解到,該社區自建成以來至今,門前的主干路缺少照明裝置,夜間出行十分不便。區政府優先建設精神文化設施,卻忽視基本的交通設施已經引起部分居民不滿。
詳細分析2019年上街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表不難發現,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就業創業服務補貼、職業培訓補貼、社會保險補貼等項目上的財政預算投入為0元。96774萬元城鄉社區支出中,大部分資金用于管理事務和其他未標明的項目中,對城鄉社區公共設施和環境衛生建設之類與居民生活水平密切相關的公共物品投入一共占比只有12.1%。
綜上可以看出,由于信息不對成、居民民意反映渠道有限等原因,政府對財政資金的利用不充分,大筆資金并沒有投入到居民迫切需要的領域,無效使用資金,供給與居民需要相背離情況嚴重。
3.3供給主體單一,多元協同機制缺失
根據訪談了解到,目前上街區社區和周邊農村的公共物品供給主要還是由政府承擔,非政府主體參與公共物品供給的機會較少。在公共物品的實際供給過程中,區政府扮演決策者,通常以政府有關部門和地方人大代表反映的居民生產生活狀況為依據單向決定供給內容。在一定條件上,政府具有良好的公信力、組織規劃能力、資源調配能力和較強的執行力,且不會過于追求自身利益,由它來提供一些規模較大、成本高昂的純公共物品確實有一定優勢(比如國防、消防等),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但單方面由政府主導供給,忽略與市場和社會受眾的互動,就會催生政府與公眾信息不對稱、強調供給主體個人偏好、過于重視政府績效等問題,這就很容易產生"既占用了大量公共資源,又沒有滿足公眾的合理訴求"的尷尬局面。
4 優化上街區公共物品供給的對策
4.1拓寬資金來源,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公共領域
實現鄉村公共物品供給主體的多元化不僅有利于響應公眾的真實需求,也有利于緩解基層政府資金不足,改善公共物品供給的數量和質量。河南省作為我國的人口大省,對公共物品的需求種類多、數量大,單純依靠政府財政支持難以應對巨大需求。因此,拓寬資金的來源渠道是建設完善公共物品供給體制的必然選擇。
具體而言,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給中要加強與市場的合作,可以通過政府采購或者政策補貼的方式促進公共物品供給的市場化發展,有效降低加入公共物品供給的門檻,拓寬公共物品的籌資渠道。比如,針對部分準公共產品,政府可以給予私人投資者機會,允許私人投資者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獲得經濟回報。或者還可以通過政府權威號召當地的民間金融機構或非盈利組織投身公共領域中,通過組織優惠貸款、慈善捐助等方式來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給。
總之,解決公共物品供給的首要問題就是資金問題,激發市場活力、拓寬資金來源、選擇合理的資金籌措方式是保證公共物品有效供給的必要措施。
4.2完善供給決策機制,擴充需求表達渠道
拓寬公共物品的需求表達渠道,"聽到居民的聲音"是處理當前上街區公共物品供需脫節問題的一個有效的措施。根據上街區目前的情況來看,居民的組織化程度和民主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積極性不高,大多數居民對自己鄉村或社區公共物品供給的政策、決策不了解。尤其需要基層政府、居委會在開展供給工作時做好上傳下達的工作,充分保障居民的主體地位,主動為居民創造參與的機會。比如,居委會可通過召開社區居民代表大會,方便居民交流社區內部的供給現狀,反映出群眾的公共需求意愿和偏好,為政府決策提供真實參考。
同時基層政府應積極主動地推行民主決策,將群眾納入到供給決策當中,通過"政府統一制定計劃,再結合居民的想法進行調整"的方式形成政府和社會一起決定公共物品供給的決策機制,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4.3促進供給主體多元化,構建協同供給體系
當前上街區公共物品多元供給主體之間缺乏協同供給,政府"壟斷"供給形勢嚴峻。在此情況下,為擴大公共物品供給的參與主體范圍、保證多元供給的靈活性和準確性,上街區應順勢形成以地方政府為主導,多方共同參與的供給主體新格局。
具體來說,政府承擔部分公共物品供給的同時,要發揮好引導、牽頭作用,一方面幫助社會組織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和靈活性優勢,實現市場資源和公共物品的最優化配置;另一方面帶領居委會、村委會共同承擔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供給責任,充分發揮社區的自治功能;而對于部分私人供給主體,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激勵政策,同時明確公共物品的產權劃分,必要時可制定公共物品產權界限的有關政策以維護私人供給者的權利和利益。總之,從各方面加強協同供給機制的實施,以達到減輕公共財政的壓力、實現精準供給、高效響應群眾需求的綜合目標。
參考文獻
[1]薩繆爾森.經濟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6.
[2]詹姆斯.M.布坎南.公共物品的需求與供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歐文.休斯.公共管理導論[M].彭和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210.
[5]涂曉芳.公共物品的多元化供給[J].中國行政管理,2004(02):88-93.
[6]劉志琳.地方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給模式分析[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0,9(10):11-13.
[7]羅芳,陳麗軍,田苗,王慶,周業旺.農村社區公共物品的多中心治理機制研究——基于4類供給主體的案例調查[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4,34(01):34-39.
[8]白祖綱. 公私伙伴關系視野下的地方公共物品供給[D].蘇州大學,2014.
[9]何繼新,陳真真.公共物品供給中的政府與非政府組織“行為集合”分配博弈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6(01):43-51.
[10] 宋佳. 河南省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問題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9.
西南民族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