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群嶺
摘要:目前,國家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如土地管理法等,目的在于優化土地資源配置與城市規劃之間的關系,構建新時期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同時,科學落實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協調土地利用和城市發展的矛盾。故此,本文依據國土空間規劃為研究背景,概述了目前城市土地資源規劃的定義和原則,并分析了土地資源配置利用的不同對接方式,提出土地資源與城市規劃的研究對策,力求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率利用水平,進一步為構建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作出貢獻。
關鍵詞:國土空間規劃;土地利用;城市發展;協調發展
據查閱相關文獻得出,全國耕地占有量大約為12208.27萬公頃,林地占有量大約為23574.11萬公頃,與過去相比,耕地面積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而林地面積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1]。鑒于此,切實加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的保護措施。自古以來,土地資源一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其資源配置的科學性與協調性,將關乎著城市功能區和城市空間布局,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和經濟水平的穩定。
一、概述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城市土地資源規劃現狀
(一)城市土地資源規劃的定義
土地資源規劃配置,顧名思義,是指在僅有的土地資源中落實多元化、整體性、協調性等原則,將當前的土地資源作出針對性、系統性的分配與布局,確實保證每一塊土地均有其自身的價值和用途。雖然中國的國土資源面積占世界總面積的前三,但是現存的國土資源分配體系尚且存在一定的劣勢。此外,土地資源是最基礎的國家自然資源,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相對短缺性等特征。故此,在現代國土資源空間布局規劃體系中,需針對具體的城市空間布局現狀,制定切實的土地資源用地規劃,在保證生態環境平衡的同時,最大化利用現存的土地資源配置。
(二)城市土地資源規劃的原則
(1)多元化原則
在國家出臺的土地資源規劃管理政策中,明確指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相關內容。目前,土地資源用地的方案和范圍涵蓋多個部分,如新增獨立工礦(包括各類開發區、園區)建設用地,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新增村莊建設用地,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鑒于此,在新時期的發展階段,務必堅持多元化研究原則,優化社會經濟、人文精神和生態環境等多個環節的有效整合,同時考慮地區性文化特征、歷史文化特征以及城市的基本發展現狀等方向,作出針對性的思考與研究,以此形成土地資源和城市規劃的有機結合,繼而構建多元化城市土地資源規劃體系[2]。
(2)協調性原則
基于《關于加強和改進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通知》以及《土地利用分類》等相關文件,目的在于構建土地利用與城市區域規劃的有機結合。故此,在土地資源利用與配置階段,須將城市發展和生態協調性作為基本理念,借助整個國土空間資源體系的大環境下,研究土地利用和城市發展的各個存在要素,并統籌目標發展觀,切實保障各方的發展需求,將城市發展規劃目標和土地資源配置目標有機結合,同時還要對接城市發展布局中存在的不確定因素,及時協調與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的方方面面,力求將城市發展和土地利用向同一目標延申。
二、分析國土空間背景下土地資源利用的對接方式
(一)土地利用和城市發展用地的對接方式
據《土地利用分類》指出,目前,土地資源規劃用地方面涉及多種領域,如城市基礎建設,即交通水利建設等。各種城市建設用地均存在一定的約束性指標。例如,在城鄉規劃用地方面,分為城鄉結合部規劃用地、交通設施規劃用地以及公共區規劃用地等。各種城市規劃用地的基本目的在于將國土用地的細分化,確保每一種類型的有效對接。故此,當前國土資源空間布局規劃常按照建筑用地的二級分類研究方式,能夠基本滿足目前建設布局規劃用地的要求。
(二)林地和耕地資源發展用地的對接方式
林地和耕地資源作為現存利用率最高的土地資源之一,與人類的生存發展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也基本復合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國內的林地與耕地在政策上,從屬于不同的部門監管,以此出現林地與耕地用地的界限不明確,致使出現國土資源混亂的現狀。簡言之,目前的農業種植結構無法作出精確性的判斷,如耕地種植林地樹木,也便造成了區域土地規劃用地時劃分不合理,若劃分為二級用地,那勢必會按照相應的管理措施治理[3]。
三、探究國土空間背景下土地資源與城市規劃的研究對策
(一)建立健全目前城市土地用地的管理政策
任何布局和政策的落實,均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土地資源和城市規劃當面更是不例外。故此,建立健全城市土地用地的管理制度,首先各級政府部門需根據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相關法律法規,將現存的土地用地作出細致規劃,以此應對城市各種土地資源布局不合理的現狀。一旦發現土地資源的浪費問題,將采取強制性的措施予以懲罰。同時設立獎懲措施,及時嘉獎勇于舉報土地資源浪費問題的居民。在土地資源布局的管理環節中,管理人員需將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作出基本理念,并從區域現狀入手,務必掌握土地資源的各種實際情況,以此建立更加詳實的土地用地管理方案。因此,即要落實土地開發的優勢,又要制定針對性的管理制度,防止城市發展和土地資源布局之間的矛盾,提高土地資源的高效率利用。
(二)優化土地管理統計機制的系統性
在土地資源管理的統計中涵蓋多個部門和機構,因各個部門與機構的有機銜接,才能夠確保工作的高效率執行化水平,同時信息的及時反饋也有利于土地管理統計工作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在土地管理統計工作環節中,尤其是前期的準備階段,須建立高水平、高素質、高專業的隊伍體系,確保土地管理統計的各個環節均有專業的人才參與指導。但是,實際的土地管理統計工作,還需建立在自身工作環境和工作進度上進行落實。同樣在管理機構的設立環節中,需盡可能從土地管理統計工作的各個事項入手,務必作出針對性的簡化方案,以此避免程序的繁瑣化[4]。
(三)明確土地資源監管目標和監管力度
隨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完備性,土地資源的利用方式處于不斷變化的階段中,但是土地資源目標卻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特點。故此,在土地資源監管目標中,需結合國家土地資源規范指南,確定區域城市的發展與定位,繼而制定最佳的執行力度,力求更好的實現城市土地的發展規劃。通常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一是,建立在生態環境與人文歷史等方面;二是,建立在當前城市土地的發展規模中。此外,在新時期國土資源空間規劃布局下,能夠實現土地資源和城市規劃的協調性還要看是否具備高效的監管力度,可以從加強土地勘測技術上入手,如借助遙感技術、衛星圖像技術等,實現城市土地資源規劃的動態監督。
總結:綜上所述,土地利用與城市發展將作為一項長期的發展戰略。文章圍繞國土布局規劃體系的發展背景下,分析了土地利用和城市發展的基本原則和對接方案,旨在實現城市土地資源的綠色可持續性發展,繼而構建良好的城市土地布局優勢。
參考文獻
[1] [1]李樂寧.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農村生態空間協調[1].核農學報,2020(09):2132
[2]周廣宇,趙鵬,崔諾.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生態空間協調[J].建設科技,2020,No.406(09):80-83.
[3]劉大明,劉迎春.如何在國土空間規劃下系統整合土地利用及城市用地分類[J].城鎮建設,2020,000(005):140.
[4]趙鵬軍,萬婕.城市交通與土地利用一體化模型的理論基礎與發展趨勢[J].地理科學,2020,v.40(01):15-24.
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安徽省 合肥市 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