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濤,陳艷新,張立春,孫麗麗,于靜,苗莉
川崎病是一種常見的急性、自限性、全身性血管炎,好發于學齡前兒童,該病以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及結膜炎等為主要臨床特征,多數患兒預后良好,但部分患兒可出現冠狀動脈病變(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Ls)導致后天性心臟病[1]。炎性級聯反應、氧化應激損傷介導的內皮功能障礙是川崎病發病的關鍵環節,川崎病可導致血小板活化,引起凝血/纖溶系統異常,促使急性冠狀動脈血栓形成[2-3]。多配體蛋白聚糖-1(SDC-1)是內皮細胞糖多聚體上表達的一種主要核心蛋白,血清SDC-1水平升高被認為是內皮細胞活化或損傷的生物標志物[4]。膜聯蛋白A1(ANXA1)是一種內源性抗炎因子,能抑制血管白細胞浸潤,參與炎性疾病過程[5]。SDC-1、ANXA1在川崎病的報道十分少見,現分析血清SDC-1、ANXA1與炎性反應、凝血功能和內皮功能指標及發生CALs的關系,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20年9月遼寧省本溪市中心醫院兒科收治川崎病患兒82例(川崎病組),男63例,女19例,年齡0.5~4(3.42±0.52)歲。82例患者中合并CALs 24例(合并CALs亞組),未合并CALs 58例(無CALs亞組)。另外選擇同期于醫院兒科保健門診體檢的健康兒童63例為健康對照組,男48例,女15例,年齡1~5(3.54±0.33)歲。川崎病組和健康對照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受試兒童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病例選擇標準 (1)CALs診斷標準[6]:超聲心動圖提示冠狀動脈擴張或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造影(多發冠狀動脈瘤或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提示冠狀動脈狹窄。(2)納入標準:①持續發熱5 d以上,且出現手足末端硬性水腫、全身皮疹、球結膜充血、口腔黏膜彌漫性充血、頸部淋巴結腫大中4項癥狀以上,符合川崎病診斷[7];②入組前未接受任何形式的治療。(3)排除標準:①猩紅熱、出疹性病毒感染、滲出性多形性紅斑、病毒性心肌炎;②先天性心臟病、畸形、遺傳性代謝性疾病;③膿毒癥。
1.3 觀察指標與方法 患兒入院后24 h內、健康對照組體檢當日采集外周靜脈血4.8 ml,分別注入干燥試管(3 ml)、檸檬酸鈉抗凝試管(1.8 ml),干燥試管待自然凝固后取上層液離心留取血清待測。
1.3.1 血清SDC-1、ANXA1檢測:采用FLUO star Omega全自動多功能酶標儀(德國BMG LABTECH公司)檢測血清SDC-1、ANXA1指標,試劑盒購自上海酶聯生物科技公司。
1.3.2 血清炎性反應指標檢測:上述血清采用FLUO star Omega全自動多功能酶標儀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試劑盒購自上海酶聯生物科技公司。
1.3.3 凝血功能指標檢測:檸檬酸鈉抗凝試管標本充分混勻后采用CA7000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日本Sysmex公司)檢測凝血酶原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試劑盒購自希森美康醫用電子(上海)有限公司。
1.3.4 血清內皮功能指標檢測: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內皮素-1(ET-1)、細胞間黏附分子(ICAM-1),試劑盒購自碧云天生物技術研究所。

2.1 各組血清SDC-1、ANXA1水平比較 川崎病組血清SDC-1水平高于健康對照組,ANXA1水平低于健康對照組(P<0.01);合并CALs亞組血清SDC-1水平高于無CALs亞組,ANXA1水平低于無CALs亞組(P<0.01),見表1。

表1 各組受試兒童血清SDC-1、ANXA1水平比較
2.2 各組血清炎性反應、內皮功能指標比較 川崎病組血清TNF-α、IL-6、ET-1、ICAM-1水平高于健康對照組(P<0.01);合并CALs亞組血清TNF-α、IL-6、ET-1、ICAM-1水平高于無CALs亞組(P<0.01),見表2。

表2 各組受試兒童血清炎性反應、內皮功能指標比較
2.3 各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川崎病組血漿FIB水平高于健康對照組,TT、APTT低于健康對照組(P均<0.01);合并CALs亞組血漿FIB水平高于無CALs亞組,TT、APTT低于無CALs亞組(P<0.01),見表3。

表3 各組受試兒童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2.4 川崎病患兒血清SDC-1、ANXA1與炎性指標、內皮功能、凝血功能的相關性分析 川崎病組血清SDC-1水平與TNF-α、IL-6、ET-1、ICAM-1水平均呈正相關(P<0.01),與TT、APTT、FIB無相關性(P>0.05);血清ANXA1水平與TNF-α、IL-6、ET-1、ICAM-1及FIB水平均呈負相關,與TT、APTT呈正相關(P<0.05),見表4。

表4 血清SDC-1、ANXA1與炎性反應、內皮功能、凝血功能指標的相關性
2.5 川崎病患兒發生CALs的危險因素分析 以川崎病患兒是否發生CALs為因變量(0=否,1=是),以SDC-1、ANXA1、TNF-α、IL-6、ET-1、ICAM-1、FIB、TT、APTT為自變量,建立Logistic逐步回歸模型,結果顯示,高水平SDC-1、IL-6、FIB,低水平ANXA1是川崎病患兒發生CALs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5。

表5 影響川崎病患兒發生CALs的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
川崎病是公認的兒童獲得性心臟病的危險因素,CALs包括冠狀動脈擴張、瘺管、動脈瘤、動脈重構、狹窄和閉塞。約30%的川崎病患兒在急性期可出現短暫性冠狀動脈擴張,未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療的川崎病患兒有20%~25%可出現冠狀動脈瘤,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療的患兒有3%~5%可發生冠狀動脈瘤[8]。炎性細胞因子產生與川崎病急性期血管炎的發生及CAL形成有關,管腔內炎性細胞浸潤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激活凝血系統,引起纖維蛋白原分泌增加,繼而促使血液高凝狀態,血管內皮損傷同時可誘導更多炎性細胞因子產生,擴大炎性反應,加速靜脈血栓形成[9-10]。
SDC-1是一種重要的膜蛋白聚糖,是介于血液和血管內皮細胞之間的屏障,對于維持正常血液流動和血管內外物質交換,防止蛋白質和電解質外滲具有重要作用。在炎性反應、內毒素、脂質過氧化等刺激下,內皮細胞釋放SDC-1,血清SDC-1水平升高被認為是內皮激活的早期跡象,通過抑制SDC-1自內皮細胞脫落可維持血管穩態[11-12]。SDC-1與內皮功能障礙、血管損傷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也有密切關系,Wernly等[4]認為SDC-1水平升高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個月死亡的強有力獨立預測因子。SDC-1在川崎病中的報道十分少見,本研究發現,川崎病組血清SDC-1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分析原因為川崎病全身血管炎性反應導致SDC-1自內皮細胞脫落,引起血清SDC-1水平升高,進一步分析發現合并CALs亞組患者血清SDC-1水平高于無CALs亞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水平SDC-1是川崎病患者發生CALs的危險因素,提示SDC-1可能參與川崎病患者冠狀動脈損傷過程。SDC-1參與川崎病合并CALs的機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血清SDC-1與TNF-α、IL-6、ET-1、ICAM-1呈正相關,提示SDC-1可能在血管炎性反應與血管內皮損傷中發揮中介作用,炎性因子刺激下,血管內皮細胞表面的SDC-1脫落,減弱SDC-1對血管內皮細胞的保護作用,導致冠狀動脈重塑、微血栓形成和冠狀動脈狹窄等冠狀動脈病變。
ANXA1是一類鈣依賴的磷脂結合蛋白,在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中高表達,具有抗炎、調節細胞增殖分化、信號轉導、凋亡細胞吞噬清除等作用[13]。正常情況下ANXA1無活性,炎性因子刺激下,中性粒細胞內白明膠酶顆粒被釋放,刺激ANXA1聚集于細胞表面,以鈣離子依賴方式聚集細胞表面,介導白細胞與內皮細胞相互作用,抑制粒細胞遷移、聚集,發揮抗炎作用[14]。有報道顯示,ANXA1可通過NF-κB信號通路降低促炎因子表達,抑制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增殖、遷移,緩解眼部炎性疾病[15]。目前國內尚無ANXA1在川崎病中的報道,ANXA1是否參與川崎病合并CALs的發生尚不清楚。本結果表明,川崎病組患兒血清ANXA1水平明顯降低,說明ANXA1表達降低可能參與了川崎病全身血管炎性反應機制。合并CALs亞組血清ANXA1水平低于無CALs亞組,說明ANXA1缺乏可能加重川崎病血管炎性反應程度,導致冠狀動脈病變的發生。Shen等[16]報道也顯示,ANXA1通過干擾白細胞遷移和血小板聚集在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本研究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血清ANXA1水平與TNF-α、IL-6、ET-1、ICAM-1及FIB水平呈負相關,與TT、APTT呈正相關,說明ANXA1下調可能導致血管炎性反應、血液高凝狀態及血管內皮功能損傷。Senchenkova等[17]報道顯示,ANXA1可直接降低血栓素B2和調節磷脂酰絲氨酸表達,降低血小板活化。ANXA1通過抑制巨噬細胞中NLRP3炎性小體激活釋放白介素-1β,誘導巨噬細胞分泌抗炎細胞因子白介素-10,降低炎性反應[18-19]。Shen等[16]認為ANXA1還可促使膽固醇外流,減少細胞膽固醇積累,降低血脂和血液高黏狀態,進而抑制血栓和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綜上所述,川崎病合并CALs患兒血清SDC-1水平升高,ANXA1水平降低,高水平SDC-1和ANXA1缺乏可加重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進程。ANXA1下調可能通過誘導血管炎性反應、血液高凝狀態、血管內皮損傷參與川崎病患兒CALs進程,而SDC-1過度合成可能通過誘導血管炎性反應、血管內皮損傷參與川崎病患兒CALs發病機制。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劉文濤:設計論文框架,撰寫論文,論文修訂;陳艷新、張立春:實施研究過程,數據收集,分析整理;孫麗麗、于靜:進行文獻調研與整理;苗莉:提出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研究選題,論文終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