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微
(魯甸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云南 魯甸 657100)
為了進一步推動桑蠶業(yè)發(fā)展,需要開發(fā)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使桑枝“變廢為寶”,形成循環(huán)、環(huán)保、節(jié)約型桑蠶業(yè)經濟發(fā)展體系,從而實現(xiàn)桑蠶業(yè)經濟效益最大化。
第一步,制備基礎物料。將桑枝桿粉碎,得到桑枝顆粒,再將其與稱取的荔枝草、棉籽殼、麩皮攪拌均勻。第二步,熟化物料。將基礎物料與水按科學比例拌勻裝入菌袋,封閉口袋靜置24~28 h后得到熟化物料。第三步,獲取培養(yǎng)料。對熟化物料進行滅菌,之后放置于合適的室溫下,接種食用菌菌種,獲得培養(yǎng)料。第四步,培養(yǎng)。將培養(yǎng)料培養(yǎng)至菌絲長滿菌袋,然后出菇管理,直到食用菌完全成熟后進行采摘。
①金福菇栽培料:過磷酸鈣1%,石膏粉1%,米糠15%,桑枝屑80%,黃豆粉3%,輕酵三四天。②秀珍菇栽培料:玉米粉3%,麩皮15%,桑枝屑80%,石膏粉1%,過磷酸鈣1%,pH 值為8.5~9.0。③靈芝栽培料:紅糖1%,桑枝屑85%,麩皮10%,石膏粉1%,玉米粉3%,pH 值為7.5~8.0。④姬菇栽培料:米糠8%,過磷酸鈣1%,桑枝屑90%,石膏粉1%,pH值為8.5~9.0。⑤雞腿菇栽培料:石膏粉1%,黃豆粉3%,米糠15%,過磷酸鈣1%,桑枝屑80%,輕酵三四天[1]。
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的第一步是將桑枝粉碎成桑枝屑。由于新鮮桑枝具有較強的韌性,因此,粉碎過程中桑枝皮層易纏繞在粉碎機軸上。為了避免皮層纏繞在粉碎機軸上,影響機器正常運轉,粉碎桑枝之前需要將新鮮桑枝徹底晾干。同時,由于桑枝屑比較硬,直接裝袋易造成破損感染,因此,裝袋前需要將桑枝屑進行發(fā)酵處理。常用的發(fā)酵處理方法如下:①將粉碎好的桑枝屑堆放在室外指定位置,利用自然環(huán)境將其發(fā)酵軟化,軟化過程需要3~5個月;②利用2%的石灰水淋透粉碎的桑枝屑,料、水比為1.0∶1.6,之后將淋透的桑枝屑進行攪拌并調節(jié)好水分,將其堆成長方形,中央打多個通氣孔,以便增氧和排臭,采用薄膜將其全部覆蓋進行發(fā)酵,每隔兩三天翻堆1次,整個軟化過程只需要10~20 d,軟化好的桑枝屑以棕褐色為宜[2]。
在配料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材料配比,主料與料水的配比為1.0∶(1.5~1.6),輔料、料水配比為1.0∶(0.6~0.7)。需要注意的是,輔料不可提前濕潤、堆放,需要現(xiàn)配現(xiàn)用。在配料過程中,首先將質量相同的桑枝粉、輔料混合在一起,充分攪拌2 次;其次將質量相同的桑枝粉及混合物混在一起,同樣充分攪拌2次,攪拌時需要密切關注混合物的pH值和水分狀態(tài)。檢查方法為緊握材料,指縫出現(xiàn)水珠但不滴落,則代表混合物中的含水量正好合適;如果指縫有水滴落,則表示混合物的含水量過多,需要攤鋪晾干,再進行裝袋。對于混合物的pH值,可以利用pH試紙進行檢測,需要將混合物放置10 min左右再進行檢測,如果混合物的pH值小于7.5,則需要適量添加適量石灰粉加以調整,直到pH值為7.5~8.0[3]。
混合料pH值和含水量達到食用菌栽培要求后,可以進行裝袋處理。目前,食用菌栽培中常用的裝袋方法有人工裝袋和機器裝袋2 種,人工裝袋法最為常用。在混合料裝袋過程中,需要保證物料松緊度適宜,可以用手捏料袋,以有彈性為宜。通常,24 cm×44 cm大小的平菇袋可以裝3.0~3.5 kg濕料。先將菌筒內的大部分空氣以趕壓的方式進行排除,安裝套環(huán)后,將袋口薄膜均勻翻出,在料袋的一端用橡皮筋在袋口1.0~1.5 cm處繞三四圈套緊,確保封口緊密。對于破損的料袋,可以使用透明膠粘住,或者將混合料倒出重新裝入完好的新料袋中。
混合料裝進料袋后不能長時間堆放,需要及時進灶進行滅菌處理。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便于蒸汽流通,進灶的料袋需要留有縫隙。同時,為了避免滅菌鍋漏氣,滅菌前一定要詳細檢查滅菌鍋,擰緊卡子,確保滅菌鍋的嚴密性。滅菌原則是“攻頭、保尾、控中間”,也就是滅菌前期升溫要快,將溫度控制在100~102 ℃,在此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滅菌鍋的溫度,不要忽高忽低。滅菌時間需要根據生產品種而定,通常生長能力較強的品種,如姬菇、平菇等,滅菌時間為10~12 h,?;鸷蠓忾]6 h;針對生長能力比較差的品種,需要適當延長滅菌時間[4]。
滅菌完畢后的料袋送至接種室,在25 ℃以下環(huán)境中進行接種。接種前,將料袋、工作鞋、口罩、接種工具等有序放在接種室,并用硫黃、消毒劑等消毒用品進行消毒。之后用消毒劑對料袋表面進行消毒,再送入接種室(見圖1)。正式接種前,接種人員需要先用酒精消毒,再將套環(huán)和封口報紙取下,用接種工具將袋口菌皮去除,隨后即可進行接種。此外,接種前,接種人員需要更換口罩和鞋子,禁止大聲喧嘩或咳嗽,更不能隨意進出接種地,以免影響接種效果。如果是原種轉接,接種前需要用酒精燈對接種工具和原種瓶口進行滅菌處理。

圖1 食用菌接種室
菌筒進行接種之后,需要及時送至培養(yǎng)室。送至培養(yǎng)室之前,需要對培養(yǎng)室進行殺蟲、滅菌處理。菌筒進入培養(yǎng)室后根據當時的氣溫,對接種好的菌筒進行合理擺放。通常,需夏季可以井字形堆放,也可以單層放在地面上,不可疊摞放置;冬季可以橫積堆放,避免高溫燒壞菌筒。同時,培養(yǎng)室需要時刻保持干燥、遮光的環(huán)境,濕度需小于80%,根據品種需求適當調整培養(yǎng)室的溫度。定期檢查菌袋,一旦發(fā)現(xiàn)菌袋感染病菌,要及時清除,同時對培養(yǎng)室進行滅菌處理。根據品種明確培養(yǎng)時間,對菌絲的生長情況進行密切觀察,以姬菇為例,自接種時日起,20 d左右會長滿菌絲,25~27 d后可以出菇[5]。
菌絲長滿菌袋后,可以將菌袋移出培養(yǎng)室,等待出菇。以姬菇為例,長滿菌絲后疊層排菌墻(見圖2),噴濕兩端的封口紙,不可以用水管直接噴灑,以免對小菇蕾造成損傷。在小菇蕾逐漸長大的過程中,需要對出菇房的濕度進行實時調整,空氣濕度以85%~90%為宜。當菇蕾長至70%~80%大時,即可進行采收。在采收過程中,需要及時將殘留的小菇和菇腳去除,為潮菇做準備。采收結束后,停止噴水2~3 h,如果出菇不整齊,對剛采完菇的菌筒噴水時一帶而過即可,有菇的菌筒可以多噴一些水。

圖2 姬菇出菇
當菇長到菇蓋的2~4 cm 處、菇蓋呈灰褐色時即可采收。對于采收的鮮菇,需要先用干凈小刀或者剪刀對過長的菇柄進行剪短處理,再將處理好的鮮菇按照等級分類進行封口包裝,一定要保證封口緊實不漏氣,最后將包裝好的鮮菇放于冷庫中保存[6]。
采用桑枝屑栽培食用菌,不僅具有培育成本低、農藥殘留少等優(yōu)勢,而且能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為了提高食用菌的產量,實現(xiàn)經濟效益最大化,在栽培過程中需要選用合理的技術手段和培養(yǎng)時間,將栽培風險降至最低,從而促進桑蠶產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