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穎超,杜營營
洛陽市中心醫院急診創傷外科,河南洛陽 471000
開放性跟骨骨折多由外力損傷所致,其發生率較低,但其牽連關節面甚廣,如不及時治療,則會引發多種后遺癥,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影響[1]。目前,臨床治療開放性跟骨骨折主要采用手術治療,通過復位、固定,從而促進骨折部位愈合,恢復足部功能。但開放性跟骨骨折對周圍組織損傷較為嚴重,導致治療難度較大,且極易引發感染、皮膚壞死。因此,在手術時需避免再次損傷相關組織,同時增強骨折部位固定穩定性[2]。克氏釘固定治療結合內固定材料與外固定架,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固定,且手術較為簡便、穩定性較好[3]。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克氏針固定治療開放性跟骨骨折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回顧性收集洛陽市中心醫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92例開放性跟骨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將采用常規治療的44例患者納入A組,將采用克氏針固定治療的48例患者納入B組。A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22~48歲,平均年齡(35.26±8.47)歲;骨折分型:II型26例,III型12例,IV型6例。B組男29例,女19例;年齡21~48歲,平均年齡(34.97±8.52)歲;骨折分型:II型29例,III型14例,IV型5例。對比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①均經X線或CT掃描檢查,確診為開放性跟骨骨折;②臨床資料完整;③均經患者同意翻閱臨床資料。(2)排除標準:①合并血液系統疾病;②嚴重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③合并免疫系統疾病;④合并感染性疾病。
兩組術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
1.3.1 A組采用常規治療:經麻醉后,采用骨圓針撬撥復位,再采用石膏對小腿進行固定。
1.3.2 B組采用克氏針固定治療:取側臥位,采用連續膜外麻醉,于患者大腿根部扎止血帶,徹底消毒,反復沖洗創傷面,去除游離骨折塊,通過跟骨復位鉗、對抗牽引等作用,對骨頭進行初步牽引復位后,于跟骨結節下方置入克氏針,在到達骨折端時,握住患者前足,使其腳趾屈曲,助其根骨結節關節角恢復;對其跟骨側方移位進行糾正,待其跟骨寬度恢復后,通過C型臂機對患者各關節部位進行檢查,直至復位完成,結束后,打入2枚固定釘于其脛骨內側,于外部使用外固定架,完成后經檢查確定后,擰緊螺釘。
(1)足部功能:于術后6個月,采用踝-后足功能評分量表(AOFAS)評價兩組足部功能,總分100分,其中分值在90~100分之間為優,分值在80~89分之間為良,分值在70~79分之間為可,低于70分為差。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2)影像學指標:于術前、術后6個月經影像學檢查檢測跟骨結節關節角(Bohler角)、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及跟骨寬度、高度。(3)骨折愈合情況:經CT檢查,記錄并比較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其中醫護人員通過Maryland足部評分系統評估兩組足部功能,評分高于90分可確定為愈合,并記錄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數據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B組足部功能恢復優良率較A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足部功能對比例(%)
比較兩組術前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寬度、高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6個月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均較術前高,跟骨寬度較術前低,且B組改善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影像學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影像學指標對比(±s)
注:與同組術前對比,a P<0.05
時間術前術后6個月組別A組(n=44)B組(n=48)tP A組(n=44)B組(n=48)tP Bohler角(°)15.98±2.69 15.84±2.84 0.242 0.809 21.24±2.32a 24.51±2.15a 7.017<0.001 Gissane角(°)106.48±8.63 106.52±8.54 0.022 0.982 111.63±7.29a 118.24±7.43a 4.301<0.001跟骨寬度(mm)37.65±2.74 37.28±2.69 0.653 0.515 35.84±2.05a 33.56±1.84a 5.622<0.001跟骨高度(mm)39.14±3.21 38.87±3.58 0.380 0.705 43.61±3.47a 48.57±3.65a 6.666<0.001
B組骨折愈合時間為(2.84±0.63)月,未見相關并發癥;A組骨折愈合時間為(3.35±0.69)月,感染、骨髓炎各發生3例、1例,總發生率為9.09%(4/44);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χ2=3.706,2.638,P<0.001,0.033)。
開放性跟骨骨折在跟骨骨折中較為少見,主要由外力損傷、骨質疏松所致,跟骨在經受外力暴擊、或從高處跌落后,易發生劈裂,從而導致跟骨及其周圍組織損傷,牽連甚廣[4]。目前,臨床主要通過手術治療該病,以恢復Bohler角、跟骨距下關節面解剖關系為主,從而促進足弓角度及足部負重能力恢復。但開放性跟骨骨折對周圍軟組織造成一定損傷,因此,在治療時應注意避免損傷其他組織,引發感染[5]。常規手術治療一般通過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固定,進而促進機體足部功能恢復,但其在開放性跟骨骨折中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無法兼顧周圍軟組織治療,因此,臨床尚需尋找其他有效治療方法,促進足部功能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足部功能恢復優良率較A組高,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寬度、高度改善情況均較優于A組,骨折愈合時間較A組短,并發癥發生率較A組低,可見克氏針固定治療開放性跟骨骨折效果較好,可有效促進患者足部功能恢復,改善復位固定效果,縮短骨折愈合時間,安全性較好。分析其原因在于,克氏針常用于骨科骨折中內固定,具有創傷小、骨膜剝離少等優勢,且手術方法較為簡單,在開放性跟骨骨折治療中應用效果較好[6]。術中通過反復沖洗創面,對骨折部位進行徹底清創消毒治療后,對游離骨折塊進行清除,避免影響傷口愈合;基礎復位后,克氏針由跟骨結節內側壁打入固定,同時助其跟骨結節關節角恢復,糾正跟骨側方移位,使其跟骨寬度恢復正常,復位完成后,采用固定釘進行內固定,從而有效維持內部組織穩定,同時對周圍軟組織損傷較小,降低皮膚壞死和感染發生率;另一方面,其在進行內固定后,聯合外固定架共同作用,使固定更加牢靠,可有效避免因固定不良,導致復位失敗,進而引發其他后遺癥發生,影響預后[7-8]。此外,克氏針固定術后可進行早期鍛煉,有利于促進足部功能恢復,從而縮短骨折部位愈合時間。
綜上所述,克氏針固定治療開放性跟骨骨折效果較好,可有效促進患者足部功能恢復,改善復位固定效果,縮短骨折愈合時間,且安全性較好,值得臨床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