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芝,王小丹
(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山東 青島)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預,是臨床護理中的重要治療手段,加強對該類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預護理,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的關鍵[1]。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兩組樣本中,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兩組樣本各選擇75例患者,且均為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本中心進行相關治療和護理干預、并所經本中心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2]精神病診斷標準確診為精神疾病的患者;所有資料數據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
1.2.2 觀察組
患者在接受基礎護理措施的同時,加強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主要方法包括:(1)成立護理小組,結合各科室醫生、護理人員對患者病情的評估,并參考與患者家屬溝通后了解的病人情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綜合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再結合患者的思維習慣、受教育程度、工作生活經歷等情況,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心理疏導方案[3];(2)加強對護理人員心理溝通技巧的培訓。引導和鼓勵護理人員主動提升自己的臨床心理護理操作水平和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為相關護理人員提供機會、搭建平臺,讓他們通過學習和工作實踐,逐步提升專業水平和操作能力[4];(3)在實施對患者的心理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根據不同患者的病情、心理狀態和接受能力,為患者提供心理疏導,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讓患者主動向護理人員傾訴、愿意配合相關護理措施的實施;向患者進行疾病治療和自我心理調節等相關知識的普及和宣教,幫助患者以正確的心態面對疾病、積極接受治療,主動克服不良心理;組織患者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如文娛活動、體育競賽等,轉移心理關注點、找到不良情緒和心理宣泄的出口,從而緩解和改善不良心理狀態[5];(4)對自知力差的患者,應加強對患者生活的照顧;對情緒不穩定、躁動的患者,應注重日常的隔離保護,消除影響患者情緒的相關因素;對有妄想癥狀的患者,在其發病期間應盡量避免接觸引發其妄想的事物、語言、聲音等,幫助患者認識自己妄想的癥狀及內容,主動克服癥狀的再次發生[6-8]。
1.3.1 不良心理狀態評分
指標包括焦慮心理評分(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心理評分(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9]兩項指標,根據對患者使用相關測評量表進行評分的結果,進行小組指標的均值比較。
1.3.2 睡眠質量
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10]對患者治療后的睡眠質量進行測評,分值與睡眠質量成反比。
1.3.3 精神疾病嚴重程度
使用簡明精神病量表(brief psychiatric scale,BPRS)[11]對兩組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進行打分評價,分值與病情嚴重程度成正比。
1.3.4 不良護理事件發生率
不良事件包括攻擊、自殘、偏執、病情加重四種類型,根據臨床兩組患者實際出現各類事件的情況進行統計,并進行總發生率的組間數據對比。
觀察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評分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評分對比(±s)
觀察指標 對照組(n=75) 觀察組(n=75) P SAS評分 65.050±5.50 44.05±4.50 <0.05 SDS評分 65.85±6.50 43.25±3.35 <0.05
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指標及PSQI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PSQI評分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PSQI評分對比(±s)
觀察指標 對照組(n=75) 觀察組(n=75) P睡眠質量 1.38±0.16 0.82±0.07 <0.05入睡時間 1.38±0.15 0.82±0.05 <0.05睡眠時間 1.88±0.20 1.32±0.10 <0.05睡眠效率 1.96±0.18 1.60±0.16 <0.05睡眠障礙 1.65±0.15 1.20±0.13 <0.05催眠藥物 1.40±0.13 1.02±0.15 <0.05日間功能障礙 1.50±0.15 0.62±0.08 <0.05 PSQI總分 11.15±0.16 7.4±0.10 <0.05
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總發生率及BP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及BPRS評分對比[(n,%),(±s)]

表3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及BPRS評分對比[(n,%),(±s)]
組別 例數 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BPRS評分偏執 攻擊 自殘 病情加重 總發生率對照組 75 2 2 1 2 7(9.33) 20.25±2.50觀察組 75 1 0 0 1 2(2.67) 16.65±1.75 P-----<0.05 <0.05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為臨床表現的疾病”[12];臨床治療包括使用定神病用藥、心理輔導、生活方式調整等支持性治療方式的綜合運用。
精神疾病患者心理狀態的特殊性,要求臨床護理過程中,需要格外關注其臨床心理變化、尋找造成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的具體原因,采取綜合性的干預措施,以提高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實施符合不同患者思維習慣和接受程度的溝通方式等方法,幫助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調節,與家屬共同配合、消除誘發患者發病的相關因素、克服負面心理的影響,從而實現改善患者心理狀態、避免不良護理事件的發生、加速患者康復的治療目的。
綜上所述,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精神疾病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更好地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對延緩和改善患者的精神疾病癥狀、降低不良護理事件的發生率也具有明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