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宇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中醫醫院,四川 成都)
急性腦卒中屬于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致殘率高、對患者傷害大等特點,易引發偏癱、失語、癡呆等,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革新,急性腦卒中病情控制率逐漸增高,患者的死亡率呈下降趨勢,但是由于受病情的影響,很多生存下來的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運動障礙,不利于患者生存與發展[1]。然而目前我國尚無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確切方案,只能通過早期治療,為患者贏得最佳治療時間,以促進病情的轉歸?;诖?,本文將早期治療應用于急性腦卒中治療中,探究其在疾病治療中發揮的作用。
于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本院開始收集急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從中挑選出120例按照隨機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患者年齡區間分別在55-82歲以及55-82歲之間;年齡均值為(67.2±4.3)歲、平均(67.4±4.5)歲;病程分別介于1-43天之間以及3-45天之間,平均病程為(10.3±9.7)d、(10.5±9.9)d。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方面資料對比,并無顯著差異。納入標準:(1)所有入組患者均被確診為急性腦卒中患者;(2)所有入組患者肢體均無法正?;顒?。排除標準:(1)排除合并心臟疾病或者肝腎功能受損嚴重者;(2)排除腦血管疾病重癥患者。
給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治療,遵醫囑對其進行藥物治療,并予以降顱壓、預防腦水腫、預防并發癥治療措施。給觀察組患者實施常規治療的同時予以早期康復治療,常規治療方法與對照組一致,早期康復治療方式具體如下:(1)運動療法。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為其制定階段性的治療方案,首先指導患者進行腕關節和踝關節的伸張練習,將腕關節和踝關節抬高,使患腿向前彎曲,置于身體前面另一支撐枕上,保持髖、膝關節自然彎曲。隨后進行患側翻身練習,協助患者取不同臥位,避免引起壓瘡;然后指導患者進行身體各關節被動訓練,將床頭提高至10°,維持30min;第二天再將床頭提高至10°練習,直至患者可以做到30min以上的90°起坐練習,其次陸續指導患者進行平衡站立練習、步行練習、站坐練習等最大限度地幫助患者放松肌肉,防止運動障礙的發生。(2)電療療法。根據患者偏癱情況,利用低頻脈沖電刺激進行治療,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肌群收縮情況。(3)心理療法。在康復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需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予以其心理支持,并不斷鼓勵患者,使其逐漸走出心理障礙,積極與疾病做斗爭。
評定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肢體運動恢復情況,主要利用Fugl-Meyer評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評分進行評估;同時運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評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估分值與臨床療效呈正比。
運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情況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以(±s)的形式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運動狀況評分,以[n(%)]的形式表示計數資料,檢驗數據分別用t值和χ2值,若P<0.05則代表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
如表1所示,觀察組患者FMA評分與對照組比較更為理想,P<0.05。
表1 治療前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FMA評分(±s)

表1 治療前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FMA評分(±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38.4±14.2 78.5±15.4對照組 60 37.7±13.5 53.9±15.6 t - 0.2767 8.6927 P - 0.7825 0.0000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運動功能評分更具優越性,P<0.05。詳情見表2。
表2 對比治療前后患者上肢和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s)

表2 對比治療前后患者上肢和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s)
組別 例數 上肢 下肢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18.8±15.4 41.4±15.6 16.1±5.7 27.6±8.5對照組 60 19.4±13.6 23.8±15.4 15.4±8.6 19.8±7.7 t - 0.2262 6.2192 0.5255 5.2679 P - 0.8214 0.0000 0.6002 0.0000
急性腦卒中又被稱作腦中風,是一種突發腦血管循環障礙疾病,其病理機制是指由于各種原因致使患者出現腦動脈狹窄、閉塞或者破裂,使得血液無法流入大腦,引起急性的腦血管循環障礙,進而引發嚴重腦組織損傷,多伴有一次性或者永久性腦功能障礙,按照致病原因可劃分為兩種,其一是腦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性腦卒中,其二是腦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性腦卒中,兩種疾病若不進行早期治療,便會導致病癥惡化,增加患者死亡的風險[2-4]。
早期治療,通過運動護理,促進患者代償功能的自然恢復以及受損部位基因蛋白的再生,會形成新的神經通路,使患者恢復正常活動,大腦皮層重新具有正常功能,最終使患者的運動功能得到有效恢復。其次該治療方式遵循個體化、規范化以及系統化的原則,通過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肢體訓練,從簡單的肢體被動訓練、定期翻身拍背,到指導其站、坐,逐漸恢復患者的大腦認知功能以及肢體運動功能,維持患者身體平衡。同時通過有計劃的心理干預,能夠幫助患者消除悲觀、消極的負面情緒,增強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使其積極配合早期康復訓練,以提升患者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臨床應用價值較高[5-8]。
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上肢和下肢運動恢復情況以及生活自理提高情況與對照組比較均更為理想。由此可見,使用早期康復治療方式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治療,能夠降低患者致殘率,促進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在早期康復治療中,急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缺陷逐漸被消除,神經障礙的發生率大大被降低,使患者肢體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