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霞,劉莎莎
(新疆軍區總醫院北京路醫療區,新疆 烏魯木齊)
終末期糖尿病腎病作為臨床糖尿病腎病終末階段疾病,臨床對其的治療主要是依靠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方式,但大多數患者治療后均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1]。本文觀察分析給予終末期糖尿病腎病患者施以細節護理管理對血液透析臨床護理的影響及應用意義。
擇取的臨床資料64例為本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收診的終末期糖尿病腎病患者,以每組32例將其均分為參照護理組與觀察護理組。所選患者均確診為終末期糖尿病腎病,且臨床資料完整,治療過程中依從性較好,同時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其中患有惡性腫瘤者、伴有嚴重并發癥者及存在交流障礙者均已排除。參照護理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8∶14;年齡均為37-71歲,平均年齡(51.79±2.31)歲。觀察護理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9∶13;年齡均為39-73歲,平均年齡(52.22±2.58)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基本情況對比,P>0.05,無統計學差異。
所選患者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其中,參照護理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接受常規護理模式干預措施,觀察護理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接受常規護理聯合細節護理管理方案。
參照護理組[2]:護理人員及時將護理管理的必要性與護理方法告知患者;通過向患者及家屬發放健康手冊,并向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以提高其治療依從性。
觀察護理組:一是治療期間患者接受的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同參照護理組一致。二是給予患者細節護理管理措施[3-5]:(1)給予患者防感染護理管理:護理人員定期為患者內瘺部位進行清潔,以避免其感染;同時囑患者注意個人平時衛生。(2)注重護理人員專業服務水平提升:通過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注重日常風險管理教育及其職業操守教育,提高護理人員專業水平及護理服務意識、工作責任心。(3)給予患者健康教育指導:通過組建患者群,為患者搭建互相交流平臺,增強患者對疾病的了解,以提升其對臨床治療的信心;護理人員及時指出患者對疾病認知的誤區,及時將常見并發癥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講解,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4)給予患者運動指導:依據患者病情,在其能夠承受范圍內指導其進行相應的運動,同時提醒患者不可超負荷運動,以促其身體素質提高。
(1)觀察分析護理干預前后對兩組患者血尿素氮水平及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影響。
(2)觀察分析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疾病知曉率的影響。主要指標:知曉、部分知曉、不知曉。
(3)觀察分析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本次分析所涉及觀察指標均通過采用統計軟件SPSS16.0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及分析處理,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分別通過t和χ2檢驗兩組指標對比結果,若P<0.05時,則表明存在有統計學差異;反之P>0.05,表明無統計學差異[6]。
患者血尿素氮水平及尿白蛋白排泄率對比見表1,經t檢驗,護理干預前,P>0.05,無統計學差異;護理干預后,觀察護理組明顯優于參照護理組,且組間指標對比結果P<0.05,有統計學差異。
表1 護理干預前后對兩組患者血尿素氮水平及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影響對比(±s)

表1 護理干預前后對兩組患者血尿素氮水平及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影響對比(±s)
組別 例數 血尿素氮水平(mmol/L) 尿白蛋白排泄率(g/min)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參照護理組 32 8.66±1.22 6.41±1.39 141.82±11.79 89.97±7.50觀察護理組 32 8.52±1.33 4.52±1.07 142.11±11.73 66.75±6.91 t-0.523 3.516 0.245 9.837 P->0.05 <0.05 >0.05 <0.05
患者疾病知曉率對比見表2,觀察護理組明顯高于參照護理組,且經χ2檢驗,組間知曉率對比結果P<0.05,有統計學差異。

表2 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疾病知曉率的影響對比[n(%)]
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見表3,觀察護理組明顯高于參照護理組,且經χ2檢驗,組間護理滿意度對比結果P<0.05,有統計學差異。

表3 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的影響[n(%)]
以上分析結果表明,在血液透析治療期間,接受細節管理患者的血尿素氮水平及尿白蛋白排泄率情況均更優,且患者對于疾病的知曉率(93.75%)及對護理的滿意度(96.88%)明顯更高。
分析結果提示[7]:一是對于終末期糖尿病腎病患者而言,當病情發展至后期時,多需要血液透析進行治療,以維持其水電解質平衡。二是在給予患者治療過程中,為鞏固治療效果,需輔以細節管理護理模式干預,這主要是由于該護理可有助于對患者腎臟進行保護,從而使其腎小球功能得以有效改善。
綜上所述,給予終末期糖尿病腎病患者在治療期間施以常規護理聯合細節護理管理干預措施,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該護理方案療效確切,且安全性更高,更利于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從而使患者血液透析質量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臨床護理滿意度較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