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忠萍
(勝利石油管理局孤島醫院,山東 東營)
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為臨床兒科常見疾病,主要因輪狀病毒誘發急性消化道傳染性疾病,嬰幼兒較為常見,發病年齡以四歲以下兒童為主,且呈現明顯季節性,以秋季為高發季節,嚴重危害小兒身體健康[1]。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發病后,伴有不同程度腹瀉、高熱等情況,臨床鑒別診斷需求較大,易與臨床多種小兒疾病相混淆,隨著疾病進展,極易導致水電解質紊亂、脫水等危重事件,疾病起病急促,病情進展較快,嚴重危害小兒身心健康,針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探究適配的治療及護理對策、具有重要課題探討價值[2]。基于臨床醫學發展限制,臨床學者針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尚無有效靶向治療手段,多采用聯合治療方案,以緩解腹瀉、高熱臨床癥狀,避免并發癥情況發生[3];并考慮小兒輪狀病毒腸炎與病原體侵襲、飲食因素具有高度關聯性,于疾病治療期間輔以有效飲食對策,以提高臨床治療有效性,現筆者基于臨床多年經驗,于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治療中采用全面護理對策,旨在提高促使腸炎癥狀早期轉歸,現開展如下探討。
收集本院兒科收治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為分析對象,共計92例,病例篩查時間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依據兒科收診時間分組,參照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齡0.5-4歲,中位數(1.68±0.28)歲,病程1-6d,中位數(3.34±0.18)d;試驗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齡0.7-4歲,中位數(1.72±0.31)歲,病程1-5d,中位數(3.29±0.20)d;兩組輪狀病毒腸炎患兒入組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兒入院后,針對臨床癥狀開展抗腹瀉、退熱、糾正水電解質等對癥治療,參照組患者于治療期間予以傳統護理對策,依據小兒臨床癥狀,給予藥物指導,確保患兒家屬充分了解藥物使用情況、藥物儲存條件等,避免因患兒家屬因素導致藥物使用錯誤情況。試驗組患兒于治療期間輔以全面護理對策;(1)病情評估:于小兒入院后,考慮發病急促,疾病進展較快,需針對小兒臨床癥狀開展客觀評估考慮,針對不同程度腹瀉、高熱等癥狀,為患兒制定護理計劃表,確保臨床護理工作開展有規章,完善臨床護理內容[4];(2)基礎護理:針對小兒高熱腹瀉等癥狀,輔以對癥護理對策,給予小兒降溫,于藥物控制的基礎上,可采用物理降溫方式,給予患兒酒精擦拭,以提高患兒機體舒適度,避免高熱驚厥等不良事件情況發生;針對小兒腹瀉情況,開展皮膚管理,避免多次腹瀉導致皮膚損傷,提高臨床護理開展全面性,建議患兒使用棉質尿布,針對頻繁腹瀉患兒,及時更換尿布,避免出現皮疹等情況發生,加強臀部衛生管理,定期采用3%硼酸水進行臀部皮膚清洗[5];(3)家屬健康教育:考慮小兒年齡較小,自我管理能力較低,于健康教育開展期間,需加強患兒家屬疾病宣教,針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病因病機臨床誘發因素、影響因素、護理對策等相關知識,對患兒家屬進行講解,提高患兒家屬疾病知識掌握情況,以提高家屬監管能力,避免因家屬過度擔憂影響小兒疾病,給予家屬有效的情感支持,于護患溝通期間,了解患兒家屬負面情緒,及時給予心理引導,幫助緩解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科學認知疾病,借助有效的護患溝通,提高患兒家屬對醫務人員專業性信任,可有效規避治療期間不良護患溝通情況發生,規避醫療糾紛,積極調動護患協作能力,提高臨床護理開展有效性;告知患兒家屬如何正確安撫患兒情緒,因患兒不適,于治療期間極易出現哭鬧情況,嚴重影響臨床治療工作的開展,指導患兒家屬給予患兒情緒安撫,建立良好的情感溝通,提高患兒質量配合度,利于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6,7];(4)飲食護理:飲食因素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具有直接影響,于治療期間需禁食乳湯類食物,針對哺乳期患兒,可采用去乳糖奶粉,針對添加副食患兒,可采用米湯類、稀粥類,避免使用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腹瀉癥狀;觀察其腹瀉頻次及大便性狀,以觀察其腹瀉好轉情況,待腹瀉好轉后,可逐漸過渡于正常飲食,于治療期間,可適當給予患兒口服補液鹽,提高小兒機體營養狀況。
統計比對兩組患者腹瀉、脫水、高熱癥狀轉歸時間;采用護理滿意問卷,針對健康教育、護患關系、護理操作等維度滿意情況進行量化評估,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滿意度越高,問卷信效度7.89。
統計學軟件SPSS24.0進行假設校驗,計數、計量資料分別用(%)、(±s)表示,對比采用χ2、t檢驗,P<0.05設為統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試驗組患者腹瀉、脫水、高熱等癥狀轉歸時間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轉歸時間統計 [(±s)/d]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轉歸時間統計 [(±s)/d]
組別 n 腹瀉 脫水 高熱參照組 46 6.93±1.16 5.88±1.24 5.96±1.17試驗組 46 4.76±1.05 3.62±0.96 3.13±0.98 t 9.406 9.774 12.576 P 0.000 0.000 0.000
試驗組于健康教育、護患關系、護理操作等維度滿意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問卷評分統計[(±s)/分]

表2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問卷評分統計[(±s)/分]
組別 n 健康教育 護患關系 護理操作參照組 46 71.36±8.62 70.69±8.81 72.49±8.56試驗組 46 93.47±9.94 92.76±10.08 91.96±10.15 t 11.397 11.181 9.945 P 0.000 0.000 0.000
小兒輪狀病毒腸炎以四歲以下嬰幼兒為高發人群,因小兒年齡較小,自我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較低,臨床護理工作開展難度較大,加之患兒家屬對疾病認知具有一定盲區,對臨床護理工作開展具有較高需求,完善臨床護理內容具有重要課題探討價值。小兒輪狀病毒腸炎起病急促,臨床癥狀較多,臨床學者針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治療尚無統一論證,多采用聯合治療方案,針對臨床癥狀開展對癥干預,以促使臨床癥狀轉歸,提高小兒生活質量[8]。本研究筆者于臨床兒科多年工作經驗中發現,護理對策對小兒輪狀病毒癥狀緩解具有顯著增益效果,可通過開展全面護理對策,明確小兒身體狀況,針對小兒治療需求,制定全面性護理干預對策,通過制定全面護理計劃表,為臨床護理工作開展提供引導,加強對患兒家屬主觀能動性的調動,提高患兒家屬配合度,指導患兒家屬正確安撫患兒情緒,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通過協調患者與醫務人員之間有機聯動,可有效提高臨床護理工作開展有效性,于短時間內改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護理滿意度。
綜上,于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治療中輔以全面護理對策,利于臨床癥狀轉歸,家屬認可度較高,整體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