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桂芝,楊露曦
(德陽市人民醫院門診部,四川 德陽)
危急值表明患者的生命處于危險狀態,醫護人員需要迅速為患者提供適宜的治療搶救措施,如果搶救及時且有效,這將為患者生命健康提供更多保障。在來院就診的患者中有些顯示超異常的檢查結果,當檢查結果嚴重威脅患者生命或有可能出現危重臨床癥狀時,必須及時將信息反饋給臨床醫生,使醫護人員能夠爭取到最佳的搶救時機、挽救患者生命。如今,危急值管理已經成為“患者十大安全管理目標”之一,同時也是門診的重點工作。
但在實際工作中,門診危急值報告流程受各種原因的影響,常常導致信息傳達困難,處理時效性滯后, 易增加門診醫療風險。如何進行有效的門診危急值報告和流程改造,提升門診危急值報告處理效率, 降低門診醫療風險,是當前門診管理工作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2018年1月以前,本院門診危急值報告流程由醫技科室直接傳遞給申請醫生,由申請醫生負責對患者進行處置。本院門診2017年1月至6月共接受危急值報告828例,其中因患者缺乏有效聯系方式,聯系不上的有17例;因醫技科室不能有效聯系醫生,導致危急值傳遞滯緩有8例,危急值報告失敗率3%。
如何進行有效的門診危急值報告流程改造,提升門診危急值報告處置效率,降低門診醫療風險,是當前地市級醫院門診管理工作需解決的重大問題[1]。本院門診部從2018年對門診危急值報告流程進行修訂,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病區危急值處理團隊相對固定,而門診醫生和各崗位護士流動性大,影響了危急值報告流程的下行。2018年1月起,本院門診部在門診辦公室設立專崗、專線統一管理危急值。醫技部門向門診辦公室報告危急值,辦公室人員負責危急值信息的及時傳遞和追蹤,確保了門診患者危急值信息得以快速有效的獲取,醫生早期干預,提高危急值有效處置率及登記完整率,保障患者的安全,降低醫療風險[2]。
地市級醫院大部分為本地區患者,老年患者占比也較高[3,4]。這種患者結構,一是流動性較大(做完檢查后離院回家),二是手機的有效使用率較低,尤其對短信及微信信息的有效接收程度較低,導致門診危急值報告通過短信通知效果不佳。從2018年1月起,本院堅持以電話通知為主,實現雙向的有效溝通,輔以短信內容,保證危急值報告及時、有效及準確。
對本地患者而言,就診卡可能是10年前辦理的,一是可能電話號碼缺如,二是電話號碼變動,這些都會導致危急值信息傳遞不暢[5]。2018年起,本院的就診卡全部強制實現了電話號碼的預留,另外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對患者預留有效電話的宣傳。在預留電話無法有效聯系時,還可以通過信息平臺查詢家屬電話,通過各診區廣播呼叫找人,通過分診顯示屏滾動告知,通過醫生平臺了解更詳細的信息等多渠道通知患者。
危急值報告,在門診正常工作時間電話通知門診辦公室,門診辦公室通過短信及電話通知患者并做好登記;如遇申請醫生下班時間,應引導患者至急診科處置[6]。門診辦公室次日通過信息系統查看,追蹤申請醫生對危急值患者的處置情況。如下班時間醫技科室直接電話+短信直接通知患者并通知申請醫生。當日實在無法聯系到患者,需告知申請醫生,并通過OA系統上報不良事件,門診辦公室做好處置及追蹤登記,次日繼續追蹤患者。2d內無法聯系到患者,此流程結束。見圖1。

圖1 德陽市人民醫院門診“危急值”報告流程圖
加強對門診護士進行危急值管理的培訓,熟悉門診危急值報告流程,同時還需熟悉危急值的項目、內容及臨床意義,能準確識別門診危急值的輕重緩急,提高門診危急值處置效率[7]。與醫技科室召開協調會議,對門診危急值報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溝通并提出整改措施。定期對門診危急值的報告情況進行總結分析,結合各??埔庖姡鶕》N設定及修訂門診危急值項目的預警值,分類管理,提高門診危急值的有效性,確保處置的及時性,保障門診醫療安全。
本院門診部通過多次修訂門診危急值管理制度,暢通了門診危急值報告各個環節,2020年1月至6月共接受危急值報告714例,患者2d內處置率100%。
近年來,危急值管理大多使用信息化系統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但信息系統的管理應用于門診患者,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服務輔助[8]。原因主要有以下:門診患者流動性大,醫院停留時間短;門診患者就診卡中聯系方式準確性不夠;門診患者中老年患者占比較高,手機使用頻率低,在短信、微信等方式上更存在盲區;門診醫生大多為??漆t生輪值,非門診時間聯系不便,且因不登錄門診系統無法及時獲知門診患者的危急值信息;門診護士工作時間接待大量的門診患者,也無法實現危急值報告的有效追蹤。
針對以上,本研究認為在目前階段,門診危急值報告還是需要更多的人工服務。
另外,門診患者對危急值報告的響應不高,尤其一些老年的慢病患者,對癥狀不凸顯的危急值報以司空見慣的態度,醫療安全隱患較大。這種情況人工溝通效果更佳。
在門診危急值報告中,妥善留證可減少醫院的安全隱患。本院在門診危急值管理中,每個環節均要求登記留證、通訊留證,且在當天不能及時傳遞信息時,需在OA系統中留證,減少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