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雙
(河南省洛陽榮康醫院,河南 洛陽)
精神科收治的患者具有特殊性,是各類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精神疾病是由于患者大腦功能失調所致,由于神精疾病患者思維方式、行為、意志等均異于正常人,因此,極易因其行為、情緒失控,從而導致不良事故發生,嚴重時,患者會出現自殺自傷、沖動傷人的行為[1]。精神科作為醫院一特殊科室,所醫治的患者具有高風險性,因此,該科室的護理風險管控必須貫穿始終,最大限度降低各類風險的發生,以此確保患者在院治療的安全性。本文探討分析將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精神科病房患者中對其風險防控的影響及應用意義,以期為提升精神科病房的護理質量提供有益參考。
將所抽取的98例臨床資料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均為本院精神科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患者,以每組49例隨機將其分為常規護理組與風險護理組。所選患者中,男女比例為53∶45;年齡均為27-81歲,平均年齡為(47.94±13.26)歲;科室護理人員均為11名,年齡均為23-51歲,平均年齡為(33.81±4.39)歲。所選患者均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且兩組患者與護理人員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能夠確保本次研究的對照研究價值。
常規護理組患者接受精神科常規護理模式干預措施,即遵醫囑給患者用藥,必要的情況下對患者采取約束措施,加強病房巡視,觀察患者表現等。
風險護理組患者則接受精神科常規護理基礎上,再行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即:一是建立由風險管控小組,負責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與安全防控、法律知識教育,提升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法律意識以及專業技能等;督導檢查日常安全管控情況;查找護理安全隱患,據此制定整改措施,不斷建立與完善護理風險管理相關制度,尤其是護理質量管控體系建設,通過強化監督、考核與評估,促進護理人員護理工作質量提升[2]。二是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在患者接受治療與護理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需通過有效應用語言及交流技巧,與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與互動,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及其用藥情況,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屬疑問,理解與尊重患者的情緒變化,聽取與正確處理患者家屬的建議,及時將患者病情及相關用藥常識告知患者家屬,取得其配合[3,4]。三是嚴格規范執行各項規章制度。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措施時,必須遵章執行,如為患者發藥時,務必看著患者將藥服下后,方可離開,若有必要,需查看患者口腔,防止患者藏藥或者吐藥,避免發生患者因一次吞服積存藥物而發生藥物中毒事件[5,6]。為了確保安全,需要定期對患者的病房進行檢查,看是否存在藏藥或是藏其他危險物品的風險現象。而對于需要約束的患者,時刻關注約束帶的松緊程度,以防止過緊致患者煩躁,過松又致其滑脫,發生不安全事故[7]。護理人員需在飯前以及午睡、凌晨、夜間加強巡視力度,以防止患者意外發生。四是強化對危險物品的管理力度。由于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護理人員需格外注意病房內門窗及家具的管理,對于門窗損害的情況,需要及時進行修理,以此確保患者安全。另外,需要尤其注意預防危險品進入病房,以防止危害患者自身安全或是他人安全[8]。
(1)分析評估兩組護理人員對患者護理風險管控情況。主要指標為護理質量評分,評分越高,表明護理質量越好。
(2)分析評估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主要指標有:糾紛投訴率(糾紛例數/該組總人數×100%)、風險事件發生率(風險事件例數/該組總人數×100%)、護理滿意率(表示滿意人數/該組總人數×100%)。
經統計學軟件SPSS21.0對本次所涉及觀察指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經t或者與χ2檢驗,并分別用(±s)和(%)表示計量資料、計數資料,當P<0.05時,則說明組間各指標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兩組護理人員護理質量評分對比,常規護理組明顯差于風險護理組,且經t檢驗,P<0.05,說明組間護理質量指標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護理人員對兩組患者護理風險管控情況[(±s),分]

表1 兩組護理人員對兩組患者護理風險管控情況[(±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質量評分常規護理組 49 87.13±4.97風險護理組 49 95.75±2.92 t-5.374 P-<0.05
見表2示,對比護理滿意度,常規護理組明顯低于風險護理組,且經χ2檢驗,P<0.05,說明組間護理滿意度各指標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n(%)]
在精神科病房的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非常多,這與精神科病房收治的患者疾病特殊性有關。要想確保患者的安全性,需要加強對影響精神科病房護理安全的相關因素的分析,并制定針對性的防范措施。
以上分析表明,影響精神科病房護理風險管理的主要因素有護理人員因素、精神疾病患者自身因素、護理風險管理因素以及環境危險因素[9]。而本次分析探討中,所實施的護理風險管理正是針對這些因素的管控,分析結果表明,護理人員風險意識的增強,護理風險管控措施到位,對于有效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糾紛投訴率,具有積極作用;同時,與患者之間良好的溝通技巧與護理措施,利于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于治療、護理的依從性,從而提高臨床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將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精神科病房患者,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較于常規護理模式措施,該護理模式安全性更高,更利于精神科對患者安全風險的管控,對于降低降低護理風險事件,減少糾紛投訴發生,提高臨床護理質量與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