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平,劉冰,佟瑞
(秦皇島市中醫醫院檢驗科,河北 秦皇島)
溶血是臨檢工作中最常見的干擾因素,標本溶血后會對血常規、生化、免疫等多項檢測指標結果造成干擾[1-3]。溶血對各項目的影響及相應的補救措施一直是檢驗醫學研究熱點,選用一種合理有效的制備溶血標本的方法是進行相關研究的基礎。物理振蕩法是人工制備溶血標本的常用方法,但在實際操作中,制備高濃度的溶血標本需要很長的振蕩時間,且溶血濃度不理想。本實驗在傳統方法基礎上進行改進,采取預處理措施,提高溶血效果,以期為臨檢工作中快速制備溶血標本提供一種參考方法。
隨機選取秦皇島市中醫醫院2020年1月14日血常規標本20例(HGB 140.25±11.74 g/L),3000 rpm,5min,血漿無溶血(血漿HGB濃度為0 g/L),然后混勻,每例標本平均分為2份,設實驗組和對照組 ;隨機選取2020年1月15日促凝血標本20例[血清血紅蛋白(hemoglobin,HGB) 139.15±11.17 g/L],每例留取2份血樣,待凝固后,3000 rpm,5min,血清無溶血(血清HGB濃度為0 g/L),設實驗組和對照組。隨機選取2020年1月16日體檢人員20例,抗凝血(HGB 136.40±9.69 g/L)和促凝血(HGB 136.00±8.52 g/L)樣本各留取8ml,立即分為7份,每份1ml,離心后血清或血漿均無溶血。
1.2.1 實驗組與對照組溶血效果比較
實驗組標本預先3000 rpm,5min離心處理,分離血漿或血清備用,底部血細胞旋渦振蕩5min,加入分離好的原血漿或血清混勻,3000 rpm,5min離心,測上層血漿或血清HGB濃度; 對照組標本旋渦振蕩儀振蕩5min,3000 rpm,5min離心,測上層血漿HGB濃度,采用配對t檢驗比較兩組HGB水平有無差異。
1.2.2 采用上述實驗組方法,研究不同時間振蕩條件下所制備的溶血HGB濃度
將2020年1月16日收集的20例抗凝血和促凝血標本分各為7份,每份1ml,按實驗組方法,分別給予2min、5min、10min、15 min、20 min、25 min、30 min 不同時間振蕩,加入分離好的原血漿或血清混勻,3000 rpm,5min離心,測上層血漿或血清HGB濃度。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服從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兩兩間比較采用LSD-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抗凝血與促凝血的實驗組HGB濃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血漿(血清)HGB濃度比較[(±s),g/L]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血漿(血清)HGB濃度比較[(±s),g/L]
組別 n 抗凝血HGB 促凝血HGB實驗組 20 6.55±0.83 7.40±0.88對照組 20 0.85±0.37 0.95±0.39 t 38.803 48.367 P 0.000 0.000
采用實驗組方法,隨著振蕩時間的延長,所制備的標本HGB濃度不斷增加,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振蕩時間所制備的血紅蛋白濃度(±s)

表2 不同振蕩時間所制備的血紅蛋白濃度(±s)
注:與2min比較,*P<0.05;與5min比較,# P<0.05;與10min比較,△P<0.05;與15min比較,αP<0.05;與20min比較,βP<0.05;與25min比較,γ P <0.05
振蕩時間(min)抗凝血HGB濃度(g/L) 促凝血HGB濃度(g/L)2 0.80±0.41 0.85±0.37 5 6.10±0.91* 7.45±0.89*10 8.40±1.31* # 9.20±1.11*#15 11.70±1.22*#△ 12.65±1.09*#△20 14.55±1.23*#△α 15.15±1.42*#△α 25 17.55±1.43*#△αβ 18.10±1.33*#△αβ 30 19.65±1.27*#△αβγ 20.15±1.39*#△αβγ
物理振蕩法制備溶血標本是通過外部力量破壞紅細胞膜的穩定性,達到溶血目的[4]。不需要添加外來物質(生理鹽水或去離子水),不改變樣本原有成分,非常適用于生化免疫類項目的研究。傳統方法直接將樣本振蕩,制備HGB>5g/L溶血標本,即需要30min以上的振蕩時間。如果要制備>10g/L溶血標本,意味著更長的振蕩時間。采用細針(30號)反復抽吸樣本來制備溶血樣本,操作過程產生大量泡沫,需要長時間靜置才能消除,且只能應用于抗凝血樣本[5]。反復凍融法雖然能取得高濃度的溶血標本,但實驗過程需要反復洗滌、凍融,耗時長。田耘博等[6]用超聲波破壞紅細胞,實現了快速溶血,且建立了不同溶血程度的溶血梯度模型。
本研究從血液中液體成分對細胞膜穩定所起保護性作用的角度出發,預先離心分離血漿或血清,去除紅細胞保護因素,同時拉近了紅細胞之間的空間距離[7],再對細胞進行振蕩破壞,細胞間的撞擊頻率增加,最終達到了理想的溶血效果。根據實驗結果,如果在時間上加以精確控制,可以制備出與臨檢工作中相符的溶血濃度的樣本,省去了用生理鹽水或去離子水調節溶血濃度的步驟[8-10]。此外,本實驗制備的溶血標本會產生細胞碎片,溶血濃度越高,碎片越多,一部分懸浮在血漿或血清中,可考慮使用高速離心機12000rpm,10min 去除。
改進的物理振蕩法可以快速制備溶血標本,所需設備簡單,在一般實驗室即可開展,為基層醫務工作者制備溶血標本,開展溶血對檢驗項目影響研究提供一種實驗方法[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