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
(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市立醫院外一科,山東 萊西)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為臨床常見肝膽外科疾病,因疾病起病急促,病情進展較快,主要表現為結石堵塞膽囊管、導致膽汁潴留,因細菌侵襲誘發的急腹癥,以女性患者為高發人群,其主要病理表現以惡心、嘔吐、發熱、腹痛為主,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考慮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病兆特殊性,傳統抗炎效果不佳,復發性較高,需采用外科手術治療方式,改善炎癥反應,疏通局部瘀堵結石;傳統手術于急性膽結石膽囊炎應用中,為提高結石清除率,獲得最佳手術視野,手術切口較大,術后恢復周期長,于術中、術后繼發感染率較高,臨床應用價值受限[2,3]。隨著內鏡技術的完善,經由腹腔鏡下開展膽囊切除術,可經由小切口下進行病灶探查及結石清理,為急性結石性膽囊炎首選治療方案。本研究筆者特針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于急性膽結石膽囊炎有效性進行探究。
共計納入68例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為觀察對象,病例篩查時間為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依據藍白雙色球劃分小組,藍色34例設為開腹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區間39-70歲,平均數(53.61±2.04)歲,病程5-33h,平均數(20.16±1.07)h,其中多發性結石20例,單發性結石14例;白色34例設為腔鏡組,男17例,女17例,年齡區間35-68歲,平均數(53.57±1.92)歲,病程6-32h,平均數(20.14±1.05)h,其中多發性結石18例,單發性結石16例;兩組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入組資料做統計學分析,差異細微具有比對價值(P>0.05)。
納入標準:(1)所選68例觀察對象均符合《內科疾病診斷指南》中對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評估依據,符合外科手術開展指征[4];(2)入組前患者簽署書面知情書,授權研究開展。
排除標準:(1)既往有腹部手術史患者;(2)合并急慢性炎癥、惡性腫瘤、精神類疾病患者。
腔鏡組患者給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予以患者全身麻醉,經由氣管插管下行麻醉誘導,待患者符合手術開展指征后,給予患者麻醉;待獲得最佳麻醉平面后,指導患者手術體位,呈頭高腳低方式,于患者臍下緣做長約10mm左右切口,快速建立氣腹,控制腹內壓指標為10-12mmHg,將腹腔鏡輔助導絲置入腹腔下,探查病灶情況,于左右肋緣置入觀測口,建立腹腔下手術視野;經由腹腔鏡探查下明確肝臟及其周圍組織黏連情況,確定膽總管、膽囊動脈位置后,借助夾斷鉗輔助夾斷后,借助電凝止血刀進行止血,將膽囊組織剝離后,采用生理鹽水進行腹腔清洗,觀察有無局部出血情況,待無異常后,于膽囊窩留置引流管,關閉腹腔,結束手術。
開腹組患者給予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予以患者術前禁飲禁食,予以患者全身麻醉,經由氣管插管下行麻醉誘導,獲得麻醉平面后,于患者左側肋緣下作長約10-12cm左右切口,施術者將患者器官組織進行分離,探查膽囊管、膽囊三角、膽總管位置后,明確病灶結構位置,進行結扎及切斷膽囊,經由手術切口取出后進行止血,觀察有無活動出血,于膽囊窩留置引流管,關閉腹腔,結束手術;兩組患者術后均選取敏感抗生素進行針對性治療。
(1)統計比對兩組不同手術治療下手術耗時、術中出血總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指標。
(2)統計比對兩組術后胃腸道反應、切口感染、膽漏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腔鏡組手術耗時、術中出血總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指標均低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s)
腔鏡組1例患者繼發胃腸道反應,總發生率為2.94%,開腹組3例繼發胃腸道反應,3例繼發切口感染,1例繼發膽漏,總發生率20.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結局對比
外科手術作為急性結石性膽囊炎首選治療方案,為確保最佳手術視野,降低手術操作對周圍組織影響,手術創口較大,機體創傷較大,術后痛感強烈,康復周期長,臨床應用價值受限[5]。近年隨著醫療事業不斷發展,經由內鏡下開展腹腔鏡手術為臨床急腹癥首選治療方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因手術創傷較小,術中出血量可控,手術機械化較高,可有效降低手術操作對胃腸功能影響,借助內鏡反饋技術,有效明確病灶情況,精準進行分離,術后疼痛感較輕,對患者術后轉歸無不良影響,患者術后恢復周期短,可有效避免因手術創傷導致神經內皮分泌、機體代謝應激反應發生[6,7]。經研究結果顯示,腔鏡組手術耗時、術中出血總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指標均低于開腹組,手術完成度更高;經比對術后并發癥,腔鏡組1例患者繼發胃腸道反應,總發生率為2.94%,開腹組3例繼發胃腸道反應,3例繼發切口感染,1例繼發膽漏,總發生率為20.59%,腹腔鏡手術安全系數更高。
綜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于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治療中可顯著改善手術指標,降低術后并發癥[8],整體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