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郭理想
(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新疆 克拉瑪依)
老年人口基數增大,老年人繼發心血管病變概率呈逐年遞增趨勢,以慢性心衰為首疾病發病率激增,受到臨床學者高度關注。慢性心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心室重構,嚴重影響心臟功能,多半有心室房顫,互為惡性循環,加重心功能衰竭,危害老年患者生命安全[1]。現代醫學針對老年慢性心衰合并房顫治療方案尚無統一闡述,考慮老年患者機體耐受度較低,對臨床藥物選取安全性具有較高要求,探究適配治療藥物具有重要課題探討價值[2,3]。現研究筆者于老年慢性心衰合并房顫治療中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于胺碘酮治療基礎上,聯合使用歸脾湯,現特針對其療效及安全性開展如下報道。
納入對象均為筆者醫院(中醫科)門診收治老年慢性心衰合并房顫患者,共計180例,研究時間為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劃分小組,參照組90例,男性49例,女41例,年齡區間46-76歲,年齡中位數(65.17±4.39)歲,心衰病程1-13年,病程中位數(6.17±0.73)年,經NYHA心功能分級提示Ⅱ級患者23例,Ⅲ級患者67例;觀察組90例,男性51例,女39例,年齡區間44-77歲,年齡中位數(65.21±4.43)歲,心衰病程1-12年,病程中位數(6.14±0.75)年,經NYHA心功能分級提示Ⅱ級患者21例,Ⅲ級患者69例;統計兩組慢性心衰合并房顫老年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選患者均依據臨床癥狀對癥治療,選取100mg阿司匹林腸溶片,1次/d,40mg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1次/d,20mg阿托伐他汀鈣片,1次/d,20mg螺內酯片,1次/d,1g氯化鉀緩釋片,2次/d,0.125mg地高辛片,1次/d,12.5mg卡托普利片,1次/d;參照組患者聯合胺碘酮治療,0.2g胺碘酮,1次/d;觀察組患者于參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歸脾湯加減治療,基礎藥物處方包括,20g黨參、20g酸棗仁兒、15g當歸、15g黃芪、10g木香、10g白術、10g茯苓,10g紅花,10g遠志,10g陳皮、10g龍眼肉,10g甘草,6g大棗,6g生姜,針對喘息嚴重患者,增加10g紫蘇、款冬花;針對胸悶嚴重患者,增加10g瓜蔞、丹參;針對水腫嚴重患者,增加10g豬苓,上述藥物水煎煮,每日2次。
于患者治療前后予以患者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評估患者右心房內徑(right atrial diameter,RA)、左心房內徑(left atrial diameter,LA)、右心室充盈(right ventricular filling,RV)、左心室充盈(left ventricular filling,LV);計算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評估患者心功能;觀察藥物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治療前RA、LA、RV、LV指標具有一致性(P>0.05);治療后,兩組RA、LA、RV、LV指標較比治療前降低,觀察組患者RA、LA、RV、LV指標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心房充盈、舒張期心室充盈指標對比(±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心房充盈、舒張期心室充盈指標對比(±s)
組別 時間 RA(mm) LA(mm) RV(mm) LV(mm)觀察組 治療前 62.14±4.17 55.96±4.01 46.38±3.85 66.02±5.69(n=90) 治療后 48.58±4.03 44.28±3.65 35.92±2.69 54.47±5.16 t 22.183 20.435 21.128 14.265 P 0.000 0.000 0.000 0.000參照組 治療前 62.17±4.21 56.03±3.99 46.42±3.91 65.92±5.71(n=90) 治療后 56.92±4.19 49.93±3.72 41.05±3.76 61.82±5.48 t 8.385 10.608 9.391 4.915 P 0.000 0.000 0.000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LVEF指標具有一致性(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LVEF指標較比治療前升高,觀察組LVEF指標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LVEF指標對比[(±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LVEF指標對比[(±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90 40.85±3.14 53.69±4.27參照組 90 41.01±3.09 45.92±4.13 t 0.345 12.408 P 0.731 0.000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無嚴重并發癥。
慢性心衰合并房顫主要以老年患者為主要受眾,患者發病后伴有明顯水腫、氣端、呼吸困難、胸悶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我國傳統醫學將慢性心衰合并房顫納入到“心悸”“胸痹”等范疇內,認為疾病基礎病機以本虛標實為主,陽虛、血虛、氣虛為疾病之根本,以淤血、痰濕、水飲為疾病之標,臨床需采用標本兼治方式,給予患者化痰理氣、益氣養血、除濕溫陽為首選治療方案[4]。現代醫學針對慢性心衰合并房顫,多選用胺碘酮為首選治療藥物,作為臨床常用廣普抗心律失常藥物,胺碘酮藥物具有較長半衰期,可有效延長心肌細胞動作電位,緩解心室傳導障礙等情況,以改善心臟肌力,緩解心臟泵血功能,恢復局部血液灌注,以緩解心室重構,避免惡性心律失常、猝死等情況發生[5,6]。本研究筆者于胺碘酮基礎治療上聯合使用歸脾湯進行加減治療,方中選用黨參、白術、黃芪、甘草滋補氣血、滋陰補氣,選取龍眼、當歸、大棗益氣養血,選用紅花、桃仁活血通絡,選用遠志、茯苓、酸棗仁鎮靜寧神,選用陳皮、木香行氣,諸藥聯合使用,共奏健脾、養心、益氣、行血之療效[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