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劉超嬋
湖南省腫瘤醫院特需病房,長沙 410000
腸癌是中老年人群高發的病種之一,我國目前腸癌患病率已經高達46.8/10萬,發病率以4.2%的速度螺旋遞增,遠超2%的國際水平[1]。其發病與年齡、地區、性別等因素有關,我國大腸癌主要發生在40歲以上中老年人,結腸癌發病率無性別差異,直腸癌發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地區上我國以直腸癌為主,歐美國家以結腸癌為主,且近年來均呈上升趨勢[2]。腸癌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但術后患者可能會存在營養吸收功能、排泄功能下降,心理障礙增加、社交活動減少等問題,影響其生活質量[3]。個案管理恰恰是腸癌患者在艱難抗癌旅途中搭建的一座溝通橋梁,從入院到出院,從病房到家中,全程醫護追蹤,使腫瘤患者在復雜的治療中得到連續性及整體性的醫療照護[4]。因此,本研究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期間本院中老年腸癌住院患者,研究基于互聯網平臺患者個案管理對中老年腸癌患者心理狀況和生存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期間本院中老年腸癌住院患者100例,簡單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范圍為30~75歲,年齡(56.88±9.83)歲;結腸癌30例,直腸癌20例。試驗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范圍為32~78歲,年齡(54.06±10.37)歲;結腸癌28例,直腸癌22例。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40歲;(2)病理診斷為結腸癌或直腸癌;(3)患者知曉疾病情況;(4)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疾病;(2)合并嚴重認知功能障礙;(3)嚴重視聽障礙,無法完成問卷填寫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主要是健康宣教、心理輔導、飲食和運動指導以及出院指導。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互聯網平臺患者個案管理。(1)首先成立個案管理多學科團隊,由個案管理師2名、腫瘤科醫師1名、心理咨詢師2名、營養師1名組成。制訂團隊成員職責,其中,腫瘤科醫師為患者進行癥狀管理;個案管理師動態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心理狀況以及為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和營養心理干預;心理咨詢師為患者進行專業的指導、心理咨詢及干預;營養師為患者制定個性化飲食計劃和營養指導。(2)了解營養和心理痛苦的影響因素。試驗組患者由護士進行面對面訪談,深入了解造成患者營養不足及心理痛苦的來源;向患者解釋營養是可以通過醫護人員、自己及家屬進行干預調整,營養知識也是可以學習的,同時存在心理痛苦不要隱瞞,鼓勵患者與家屬、醫務人員或周圍病友溝通,及時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以獲得幫助;同時留下照顧患者的家屬聯系方式,通過互聯網平臺告知其后期治療費用和可能存在的風險,讓其做好心理準備并規劃處理方案。(3)多學科討論優化管理措施。護理人員將營養問題和心理痛苦的來源反饋給營養師和心理咨詢師,討論優化營養方案和心理干預方案。①緩解患者癥狀:引導患者正確面對及認識,教會患者日常護理知識,護士及時將患者的癥狀報告醫師,醫師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癥狀管理,改善和緩解因癥狀導致的營養不足、心理痛苦。②提高患者社會支持度。鼓勵患者家屬參與中老年腸癌患者的治療與護理干預過程中,向患者家屬闡述營養及心理狀態對腸癌的影響,鼓勵患者家屬理解和關心患者,飲食少量多餐,既滿足患者的口味又能達到身體的營養需求,必要時可通過腸內營養及腸外營養。(4)出院后患者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個案管理。通過醫院目前現有的互聯網平臺對患者進行個案管理,由個案管理師主負責,互聯網平臺在微信上登錄,分為患者端和醫護端,患者或家屬在護士指導下微信掃描二維碼入組,建立初步電子病歷檔案。個案管理師登錄醫護端進行電子病歷完善。通過互聯網平臺,患者出院后在基于每個患者的特殊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隨訪,了解患者身體、飲食、睡眠、精神、用藥情況、日常生活狀態以及心理狀況,詢問患者出院后營養狀況及心理痛苦的來源,根據相關原因,針對性進行營養和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通過互聯網平臺,由個案管理多學科團隊共同管理,邀請試驗組患者及家屬進行關注。研究團隊定期推送營養知識,心理健康知識或管理方面的資料并進行討論?;颊呒捌浼覍僖部赏ㄟ^此平臺咨詢多學科團隊,并獲得及時的解答。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營養狀況、心理狀況、生存質量和護理滿意度。(1)營養狀況:評價患者干預前和干預2個月后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以及主觀整體營養狀況評定量表(PG-SGA)[5]評分,PG-SGA評分越高,營養不良越嚴重。(2)心理狀況采用心理痛苦溫度計(DT)[6]評價,其中DT包括從0~10之間11個尺度(0代表無痛苦,10代表極度痛苦),分數越高,心理越痛苦。(3)生存質量采用生存質量測定量表(FACT-C)[7]評價,包括生理、社會/家庭、情感、功能、睡眠、依從、附加關注情況7個維度,共36個條目,所有條目使用Likert 5級評分法,沒有計0分,非常計4分,分數越高生存質量越好。(4)護理滿意度。通過本院自制滿意度問卷評價,滿分100分,包含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營養狀況 干預前,兩組中老年腸癌患者清蛋白、前清蛋白和PG-SG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試驗組清蛋白、前清蛋白均高于對照組,PG-SGA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老年腸癌患者營養狀況比較(±s)

表1 兩組中老年腸癌患者營養狀況比較(±s)
注: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互聯網平臺患者個案管理;PG-SGA為主觀整體營養狀況評定量表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0 50清蛋白(g/L)干預前36.42±6.34 36.57±6.58 0.116 0.454干預后39.94±7.06 36.74±6.62 2.338 0.011前清蛋白(g/L)干預前0.21±0.03 0.20±0.05 1.213 0.114干預后0.33±0.06 0.25±0.05 7.243<0.001 PG-SGA評分(分)干預前6.44±1.83 6.18±2.04 0.671 0.252干預后4.26±1.38 5.96±1.85 5.208<0.001
2.2 心理狀況和生存質量 干預前,兩組中老年腸癌患者DT、FACT-C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試驗組DT評分低于對照組,FACT-C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老年腸癌患者心理狀況和生存質量比較(分,±s)

表2 兩組中老年腸癌患者心理狀況和生存質量比較(分,±s)
注: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互聯網平臺患者個案管理;DT為心理痛苦溫度計,FACT-C為生存質量測定量表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0 50 DT評分干預前4.88±1.09 4.58±1.41 1.190 0.118干預后2.68±1.67 4.52±1.47 5.848<0.001 FACT-C評分干預前127.60±14.96 127.72±10.64 0.046 0.482干預后168.86±16.01 128.42±10.96 14.738<0.001
2.3 護理滿意度 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96.0%(48/50),高于對照組80.0%(40/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40,P=0.031),見表3。

表3 兩組中老年腸癌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前,兩組中老年腸癌患者營養狀況、心理狀態、生存質量各項數據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基于互聯網平臺實施個案管理的試驗組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和FACT-C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G-SGA評分、DT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96.00%,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可能是由于個案管理基于腸癌患者個體情況,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思想,制定的護理措施具有較高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且本研究通過互聯網平臺對患者進行管理,構建個案管理的多學科團隊,能夠及時解答患者存在的疑惑,使患者的相關問題可以得到精準高效管理,減少患者的焦慮恐慌感,對患者手術和化療等治療后的并發癥進行有效預防,給予患者充足安全感,增強其與疾病作斗爭的勇氣,對治療方案抱有信心[8];同時能夠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和護理知識,對日常生活中可能加重病情的危險因素進行規避;能夠讓個案管理師完成隨訪任務,及時了解患者狀態,并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和可能產生的問題進行專業指導和處理,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減少不良風險發生,促進患者盡快恢復。同時,能夠巧妙利用互聯網平臺,設計公眾號等方式,使患者與個案管理師實現良性互動,可以為患者推送健康知識小文章、短視頻,叮囑患者進行觀看,學習不同康復階段應該遵循的治療知識和注意事項,增強健康知識認知,有利于患者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減少因出院過早引起不良事件的風險[9-10];能夠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延續性護理,使患者與醫院管理師進行實時互動,患者可以通過文字、語音等方式告知管理師自己的病情狀態,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存在問題,個案管理師可通過文件、視頻等方式為患者演示解決方式,讓患者按照其方式對問題進行解決,通過此方式有效解決問題,形成醫護患友好關系,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中老年腸癌患者實施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個案管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其營養狀況和心理痛苦狀況,提高生存質量和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