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萌
莆田市第一醫院康復醫學科,福建 351100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卒中,是一種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腦部血液供應障礙,會導致腦缺血及缺氧性改變,進而出現局限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和軟化[1]。腦梗死是腦血管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約占全部急性腦血管病的70%~80%,好發于中老年群體,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習性的不規律以及抽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的養成,導致發病出現年輕化趨勢,并且有近50%以上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有長期吸煙及飲酒史。據統計,腦梗死的年發病率為(116~219)/10萬人,年病死率(58~42)/10萬人,我國現存腦血管病患者700余萬人[2]。腦梗死后遺癥會出現不同的臨床癥狀,如偏癱、偏身感覺減退、失語、眩暈、惡心、嘔吐、偏盲、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等,大面積腦梗死患者會出現昏迷、植物狀態甚至死亡[3]。腦梗死后遺癥的治療主要以抗血小板及抗凝藥物為主,但是以往的藥物治療無法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從而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研究表明,針刺介入治療能夠有效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以及促進腦組織的代謝修復,從而改善患者認知功能,提高康復率。基于此,本文探究常規治療聯合針刺介入治療對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康復科接受治療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82例,根據隨機分配原則將其分為兩組,各41例。對照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范圍為40~65歲,年齡(52.74±4.26)歲;病程范圍為3~16個月,病程(9.77±2.34)個月。觀察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范圍為39~65歲,年齡(52.36±3.98)歲;病程范圍為3~17個月,病程(9.91±3.56)個月。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均符合腦梗死后遺癥診斷標準;意識清楚可配合康復訓練;存在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排除標準:患有精神障礙;嚴重心、肝、腎疾病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包括患者呼吸通暢、給予間斷高流量吸氧、抗血小板、抗凝藥物治療及康復訓練等,連續治療30 d。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接受針刺介入治療,具體步驟如下:選擇曲池、肩髃、陽陵泉、環跳穴等足少陽膽經穴位,輔以上肢的合谷、手三里和下肢的懸鐘、解溪、足三里等穴位,然后選擇28號毫針,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對患肢及健肢的上述穴位進行交替針刺,得氣后留針25 min。每日針刺1次,連續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 (1)肢體運動功能水平。在治療開始前及治療后對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水平進行對比,肢體運動功能水平采用運動功能評定法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50分為嚴重運動障礙,51~84分為明顯運動障礙,85~95分為中度運動障礙,96~99分為輕度運動障礙,100分為正常,分數越高說明肢體運動功能水平越好。(2)治療優良率。在治療結束后,對患者的治療優良率進行分析,若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無明顯改善,則判定為差;若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有明顯改善,并相比于治療前運動能力提升50%,則判定為良;若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級為輕度運動障礙或者恢復正常,則判定為優。其中,運動功能改善率=[發病6周時Fugl-Meyer量表(FMA)評分-入院時FMA評分]/(100-入院時FMA評分)×100%。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行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s)
注: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接受針刺介入治療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41 41治療前57.21±9.71 57.98±9.78 0.358 0.721治療后80.21±10.21 91.31±6.51 5.869<0.001 t值10.452 18.165 P值<0.001<0.001
2.2 兩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治療優良率比較 觀察組優良率為95.12%(39/41),明顯高于對照組75.61%(31/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48,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梗死后遺癥患者治療優良率比較[例(%)]
腦梗死是神經內科一種常見病,多數患者表現為局灶性癥狀和體征,包括偏癱、偏麻、共濟失調及言語功能障礙等。腦梗死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或者血管炎造成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被稱為腦血栓;另一種是由于某些異常物體(栓子)經血液循環進入腦動脈引發的腦局部血流堵塞,被稱為腦栓塞[4]。研究表明,30%~50%的腦梗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損害,嚴重影響患者的綜合功能改善及生活質量,所以在治療后常常存在后遺癥。
腦梗死后遺癥主張早發現早治療,一旦發現腦梗死后遺癥的病灶,應立即進行抗凝、改善微循環、建立側支循環等措施,同時保護患者的腦細胞,在治療過程中,應盡早進行康復,比如恢復肌張力、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等[5]。在當前治療中,治療腦梗死后遺癥多采用藥物治療,通過擴張腦血管及改善腦神經細胞功能來改善病情,雖然藥物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細胞,但是無法提高其認知能力,使患者不能盡早進行康復訓練,不能及時恢復肌張力,運動功能難以恢復,從而延長治療時間,并增加后遺癥的風險[6]。本文研究結果所示,雖然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后,肢體運動功能有所提升,但治療優良率僅為75.61%,并未達到理想效果。針刺治療指用毫針刺激一定的穴位,運用迎、隨、補、瀉的手法以激發經氣,使人體新陳代謝機能旺盛起來,從而達到治療效果[7]。針刺介入治療在治療腦梗死后遺癥患者中,主要通過一定的傳遞方式來興奮中樞神經;研究表明,針刺介入在促進腦細胞修復和功能恢復以及增強體質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有助于舒張小血管平滑肌,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及側支循環的構成,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腦組織血液循環,促進患者的感覺及運動障礙的恢復。針刺還可加快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的微循環血流,改善血流狀態,激活患者殘存的功能,促進腦組織的代謝修復,改善大腦生理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并且針刺治療能使增強的肌張力降低,減弱的肌力增加,更有利于機體處于平衡狀態,使痙攣狀態自然解除,肌力恢復,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使患者盡快地進入康復訓練,最大程度地抑制了后遺癥的發生[8]。如本文研究結果所示,觀察組患者在使用針刺介入進行治療后,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有所升高,且升高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優良率上,觀察組優良率為95.12%(39/41),明顯高于對照組75.61%(31/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與常規治療相比,常規治療聯合針刺介入治療對腦梗死后遺癥患者治療效果更加明顯,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提高治療優良率,臨床應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