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摘? ? 要】學習語文離不開閱讀,閱讀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獲得思想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是小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要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不應片面注重書本教育,而是要讓學生有興趣去讀,有能力去理解,有方法去解答。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理解能力? 學生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4.140
新課改實施后,對語文閱讀的重視度越來越高,也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來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并不理想,很多小學生由于年齡小,閱讀量少,且缺乏生活體驗,只停留在會讀,能看懂文章講的是什么,卻無法建立情感的認知,無法深入理解作品,嚴重影響了閱讀的質量。那么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呢?本文筆者結合相關教學經驗,從興趣、感悟、積累、方法四個方面探討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以期對廣大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有所幫助。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做任何事情的原動力,如果學生對閱讀本身不抱有興趣,那么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也會事倍功半,達不到好的閱讀效果。因此,興趣是基礎,要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離不開興趣的培養。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要發揮教學智慧,想辦法讓學生愛閱讀,主動去閱讀。
教師在小學生眼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積極發揮對學生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定期組織一節讀書班會課,給學生分享一本適合該年齡段學生閱讀的書籍,分享書中有趣精彩的故事、優美的語句以及作者的生平經歷,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去閱讀。如冰心的《繁星》《春水》,這種既充滿愛和文字美,又淺顯易懂的作品,很適合推薦給小學生閱讀。也可以鼓勵學生當“小老師”,向同學們介紹分享自己閱讀過的書本、文章,在班級中形成一股愛看書、看閱讀的風向,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
二、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很多小學生在閱讀時無法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或者讀懂了但是無法與作品在心靈上產生共鳴,這就在于學生缺乏感悟能力。這與學生的年齡、經驗和知識儲備有關,他們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但理性思維還不成熟,缺乏分析能力。要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讓他們在閱讀時能真正被作品滋養,獲得思想水平的提高。
1.結合現實生活進行閱讀教學。一切文學作品均來源于生活,當作品中所描述的事件、情感與自己的現實重合,便形成了共鳴——作品的人物、思想、情感觸動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因此,閱讀不能一味紙上談兵,要從實際生活出發,培養學生對萬事萬物的感知和共情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只能通過現實中存在的具體事物來進行感知。例如小學語文《找春天》這篇課文,描繪春天時這樣寫道:“春天像個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們仔細地找啊,找啊。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如果只是讓學生停留在書本的閱讀上,他們很難將小草和眉毛、花朵和眼睛聯系起來,不懂春天的到來會出現哪些新鮮的事物。如果只停留于書本上,就只是片面地向學生的腦海里灌輸知識和價值觀,只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和引導學生去親近自然,體驗生活,比如在課前先讓學生去尋找春天出現的新事物,通過尋找的過程讓他們親近自然,感受季節的更迭帶來的環境變化,觀察春天里的各種動植物的特征,這對于他們了解春天、讀懂和春天相關的作品很有幫助。通過在現實生活中培養的觀察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時去感知和共情,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2.閱讀優秀作品,培養閱讀素養。閱讀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優秀作品的滋養,不僅要讓學生讀課內讀物,還要將課堂閱讀教學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多閱讀課外優秀作品。一篇好的作品必然經歷過時間的檢驗,被無數讀者閱讀和肯定,表現出人類最普遍、最本質的事物和情感。在閱讀這些作品的時候,學生可以看見自己平時看不見或者忽略的東西,從而拓寬知識面,升華思想情感。當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時,他們就會讀更多的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也會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閱讀理解除了需要興趣和共情外,還需要技巧和方法。科學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可以增強學生閱讀的有效性,提高閱讀效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課堂教學、課外閱讀兩方面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和方法。
1.課堂閱讀。《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會和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即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的綜合運用。課堂閱讀教學應采用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閱讀課本時,先快讀——短篇朗讀文章,長篇快速瀏覽,讀完后心中有藍圖,了解文章主要講述了什么;然后是略讀,抓取文中的主要內容,確定閱讀重點。重點句子段落指導學生反復閱讀,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直到真正理解文章內容;最后是精讀,即讀懂、理解文章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去表達中心思想和感情的,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見解。
2.課外閱讀。課內閱讀是基礎,課外閱讀是發展,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光靠一本教材和課堂上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量課外閱讀作為輔助。而課外讀物種類繁多,小學生多偏向故事性、情節性較強的敘事文或童話,對于散文或者詩歌這類文學性較強的體裁缺乏興趣和理解力。所以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應避免學生片面追求故事情節而忽視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語言描繪。引導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目的,重在培養語言的積累和思想情感的領悟。在語言積累上,可以指導學生多做讀書筆記,將自己在閱讀時喜歡的語句、段落、名人名言等摘抄下來,養成動筆的好習慣。高年級小學生可以在閱讀后記錄讀書心得、感悟等,教師可以對其進行正向引導,但不應過多干預,讓學生在自我閱讀中感受到文章之美帶給人心靈的力量,從中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對于小學生而言,能夠讀懂文章,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表現方法,才能不斷促使他們去閱讀更多的書,吸取更多的語言精華,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用興趣的鑰匙打開學生閱讀的心扉,引導學生走進知識的大門。在此過程中應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對閱讀方法和技巧進行有針對性、有計劃的訓練,爭取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孫紅梅.淺談小學語文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5,000(024):366.
[2]吳慧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感悟能力培養的有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4,000(02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