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升魁認為,我國14億人口,隨著人口繼續增加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糧食數量安全很重要。從目前看,我國近年來糧食穩定在6.6億噸左右,人均占有量是470公斤,高于全球平均15%左右,口糧絕對安全,主要是飼料糧有缺口。但對飼料糧需求總量,觀點不一致,關鍵問題就是我國人均肉類合理消費需求說不清,目前我國人均肉類占有量月60公斤,今后還有多大的需求增長空間眾說不一。所以我國居民肉類合理需求量是決定飼料糧多少的關鍵。在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升級轉型大背景下,必須跳出糧食看糧食,要從綠色發展、營養健康、生態文明、社會文明等國家大戰略思考糧食問題。糧食發展不能繼續建立在犧牲資源環境和生態基礎之上,過去的糧食發展道路某種程度上是不可持續的。我們不能一說到糧食問題,就單純關注生產端,只考慮糧食數量或者陶醉于連續增產或者滿足于大量庫存,而要與糧食的質量、結構、營養、健康、安全、資源、環境和經濟等結合起來。他表示,我國糧食目前存在著產量多、庫存多、進口多和浪費也多的問題。我國糧食收獲后從儲藏、運輸、加工、零售、消費等環節都存在巨大的損失和浪費問題。
成升魁認為,對損失和浪費,全世界尚無統一的概念界定。他認為損失完全是由客觀因素,如技術、設施等不足引起,想要減少損失就必須投資;而浪費純粹是因為人的不合理消費行為引起的。在減少食物浪費與損失的時候,要注意兩者的區別。因為原因不一樣,針對的策略、路徑方向也不一樣。
成升魁認為,糧食生產階段的損失主要是客觀因素引起的,但在儲存、加工階段的浪費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尤其是儲存階段和加工階段,由于復雜原因,人為因素造成的浪費值得關注。消費端的浪費是我國糧食(物)浪費的重災區,必須堅決制止。根據調研,成升魁研究團隊估測我國僅城市餐飲業的食物浪費總量每年為1700?1800萬噸,相當于3000?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中國人均食物浪費量總體上稍低一些,但由于我國城市化過程發展迅速,城鄉居民在外消費比例逐年上升,因此,食物浪費總量也在增加。成升魁強調,與我國城市餐飲浪費相比,中國家庭浪費較少,大致占3%左右,而且城市家庭平均浪費率比農村稍低,而歐美西方發達國家的家庭浪費十分突出。根據食物系統損失與浪費研究,成升魁認為如果把生產階段損失除去,從收獲后到消費環節,我國食物系統損失與浪費占食物總量的21%。
成升魁認為,浪費不是孤立的問題,而是跟整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社會文明建設、營養健康等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我國食物系統損失與浪費的資源環境代價,一是土地,相當于我國耕地的30%被用來滿足浪費和損失。二是水,30%多的水資源因食物損失和浪費而被白白地浪費和損失掉。三是額外增加了占我國碳排放總量大約4%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各個環節食物損失和浪費減少50%,對資源環境的影響至少可以降低30%。而且,除了加重資源環境壓力以外,以浪費為特征的過度消費,給國民營養健康帶來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大量的醫療費用又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
成升魁表示,2015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把減少食物浪費50%作為目標,歐盟和美國也提出到2030年減少一半。2013年到2020年7年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食物浪費作出批示。我國從2012年開始開展相應行動,特別是2020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草案)》進行了討論,并有望最近正式頒布。我國各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有效活動,取得很多好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