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外語教學中的知識問題,似乎存在兩種錯誤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學習知識最終只是為了轉化為技能,即能用知識去做事。那么,沒有轉化為語言技能的語言知識是沒有什么真正用處的。因此,教師不需要教那么多的知識,而學生只有學了能用的知識才是真正地進行了知識學習。第二種觀點認為,現在知識更新得太快了,學的速度趕不上更新的速度,因此學習知識不如學習如何檢索、查詢、存儲知識,隨用隨查。這兩種觀點貌似有一定道理,但經不起仔細推敲,其中關于外語教學中知識的性質和知識學習的邏輯,都存在謬誤。
首先,外語教學中的語言知識學習并非只是為了將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將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是技能發展的需要(而不是知識學習本身的需要),是知識學習的目的之一,而非全部目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目的。知識從性質上講承載著人類的認識,因此學習知識最本質的目的是增長認識。并非所有的認識都能“用”,單純為了“用”而學知識,窄化了知識學習的意義,違背課程標準乃至外語教育的基本要義。學習語言知識,既能為語言技能的發展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打下知識基礎,又能促進學生接觸、感知、加工、獲取、記憶、評價這些語言知識所承載的各種話題內容和主題意義,最終促進認知、思維、品性和人格的發展。
再者,我們尤其需要在外語教學中分清語言知識(language knowledge)和世界知識(world knowledge)的區別與聯系。語言知識和世界知識并非截然可分,但從具體教學的目的和目標來看,二者的側重是不一樣的。語言知識的學習可能會聚焦語言特征(linguistic properties),也可能會更關注它所承載的意義內涵。比如一個名詞,聚焦它的語言特征(尤其是語法特征)的教學會將重點放在性、數、格上;而關注它的意義內涵的教學則會著重處理它的現實所指。我們所講的知識更新,其實更多是意義內涵層面的更新,也就是世界知識的更新。當然,語言特征也會隨著歷史變遷發生變化,但其演化的速度遠不及世界知識的更新。因此,知識更新導致知識不可教的論調在外語教學中是無法成立的。
在外語教學中,我們應當一如既往地重視知識教學,更專注地研究知識如何學、怎么教,結合新時代的新內容開創知識教學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