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市地處山東省西南部,東部為丘陵山區,西部大部分屬于平原,多樣化地理環境,中藥材呈現多樣化分布,野生藥材資源分布廣泛,人工種植種類較多。常見野生中藥材主要有酸棗、地黃、蒲公英、茵陳、葛根、澤漆、遠志、絞股藍等,人工種植中藥材種類及種植面積逐年遞增,主栽品種有豬牙皂、丹參、金銀花等,種植效益良好,中藥材種植已經成為發展高效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對鄒城市中藥材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幾點建議供參考。
一、中藥材種植現狀
據調查,鄒城市中藥材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20年較2019年增加22%。種植主要中藥材種類為金銀花、豬牙皂、丹參等。近幾年,全市依托山東省中藥材創新團隊,大力引進適合當地種植的藥材新品種,開展高產栽培技術試驗示范研究,先后開展林藥間作、藥藥間作、果藥間作等種植模式試驗示范,增施生物菌肥、黑色地膜覆蓋、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生態防控、理化誘控等增產提質的關鍵技術,中藥材種植生產向綠色發展邁進,進一步豐富了中藥材優質高效種植理論和實踐。
為實現中藥材種植規范化,及時開展技術培訓和田間跟蹤指導,提高種植戶管理技術水平,發展一批種植水平高、管理能力強的中藥材種植技術骨干,先后成立4個中藥材種植合作社,示范帶動周邊村民發展中藥材種植,為鄒城市中藥材健康有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存在的問題
1. 種植分散,品種特色和規模優勢不突出
全市中藥材種植大多由農戶、專業合作社分散種植,質量參差不齊,中藥材種植規范化、規模化水平較低。除看莊鎮、嶧山鎮種植豬牙皂較為集中外,金銀花、丹參等種植面積分散,規模性較小,缺乏發展規劃,未能發揮當地土壤、氣候對增產提質的優勢。即使作為當地的道地藥材——豬牙皂,也因產量不高,銷路不暢,遠未發揮道地藥材的優勢。
2. 缺乏相關扶持政策
中藥材種植自主性較強,組織化能力低,與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相比,相關的產業扶持培育政策不配套、不到位。種植戶在擴大中藥材種植面積方面主要依靠自我積累,缺少籌措資金渠道,周期長、抵御風險能力低,發展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3. 中藥材種植缺乏科學指導
中藥材生產中,盲目追求高產,品種引進把關不嚴,品種區域適應性差,對品種特征、特性掌握不準,種植技術不符合中藥材種植特定的技術要求和操作管理規范,農藥化肥等投入品的無序使用,不利于中藥材質量的保證,高產與優質矛盾突出,年度收益差異較大,影響發展的積極性。生產投入中人工費用高、機械化程度低,導致種植管理成本提高,種植效益難以得到進一步提升。
4. 市場動力不足
當地沒有正規中藥材市場和加工企業,所生產的中藥材都是初級產品,缺少市場信息的了解和傳遞,由商販收購外銷,定價隨意性強,對外部市場依賴性強。比如山東丹參,丹參酮含量高,加工品質好,但由于地方市場不完善,優質中藥材難以實現優價。
三、發展建議
1. 突出特色
依據地方自然環境,參考野生中藥材種類以及常年中藥材種植經驗,突出地方特色,以道地藥材豬牙皂為引領,優化篩選適宜當地種植的中藥材品種,開展增產、提質生產技術的研究與示范,避免品種過多、規模過小導致的優勢不明顯,實現中藥材發展特色化。
2. 政府扶持
加大政府對中藥材產業的扶持,開展科研攻關和技術研究,篩選優勢中藥材品種,集成中藥材高質、高效種植加工技術,實現從中藥材的品種、種苗繁育、規范化栽培到產品加工技術服務。扶持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種植當地適種品種,培育基地化、規模化的種植模式。
3. 構建平臺
組織科研單位、推廣部門、合作社于一體的科研+推廣+生產+加工一體化發展平臺,培育適度規模的中藥材加工企業,建立穩定的生產銷售渠道。加強信息交流,組織中藥材相關的技術培訓、學習考察,跟蹤國內、國際中藥材發展動態,推進全市中藥材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
作者簡介:王振學 ,農藝師,山東省鄒城市農業農村局,長期從事一線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發表文章多篇。聯系地址:山東省鄒城市農業農村局 郵編:27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