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吉義
一、森林旅游資源與森林生態旅游內涵認識
關于森林旅游資源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森林旅游資源是指以森林、林地、森林生態環境、森林景觀和生物等構成的森林生態系統綜合體,可作為人們休閑、度假、療養、游憩、觀光、娛樂等旅游活動場所。廣義的森林旅游資源是指以森林景觀為主體,地文、水文自然景觀為依托,人文景觀為點綴的具有游覽價值與功能的一切可供休閑、度假、療養、游憩、觀賞的森林環境與景觀。具體包括:森林、草原、古樹木、奇花異草等植物資源,野生或人工培育的動物等動物資源;典型地質構造、標準地層剖面、生物化石點、自然災變遺跡、名山、火山熔巖等地質地貌資源;水蝕風蝕蝕余景觀(如丹霞地貌)、奇觀異石、象形山石、沙地灘涂、島嶼、溶洞、冰洞及其他地文資源;漂流與風景河段、瀑布、湖泊、溪水、溫泉、冰川及其他水文資源;古建筑、社會風情、地方名特名優產品、歷史名人等人文資源;雪景、云海、日出、夕陽、蜃景、霧凇、彩霞等天象資源。
森林生態旅游是以森林旅游資源為載體,以森林自然景觀為依托,以人文景物為點綴,科學規劃,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為人們提供游覽觀光、休閑療養、避暑度假、自然科普等旅游活動,以及野營、野餐、垂釣、漂流、登山、滑雪、探險等活動的新型旅游產業。森林生態旅游是人們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審美,是現代文明社會人們生活對孕育人類文明的大自然的回歸,具有較強的自然性、真實性、觀賞性、娛樂性。
森林生態旅游蘊藏著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展示出自然界深層次的奧妙和人與自然和諧的美。人們可以在旅游活動中接受大自然的熏陶,啟發思考人與自然深層次的關系,受到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了解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形態、群落結構、自然演化規律,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內部循環;認識森林系統特有的保護物種、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美化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等功能;體會“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從中陶冶情操,平衡心態,獲得健康,融入自然,回歸自然,享受自然,感悟自然,從而自覺地保護自然,維護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二、森林生態旅游開發現狀與問題
中國地域廣闊,氣候類型多樣,自然生態復雜,生物種類繁多,營造出豐富多彩的森林旅游資源,分布著各種高等植物3萬多種,居世界第三位;各種鳥類1 186 種,占世界的14%;爬行類動物481種,兩棲類動物465種,還有瀑布、溫泉、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森林生態旅游在世界各國森林生態旅游的浪潮中悄然興起與發展。據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有各類自然保護區2 750處,占國土總面積的14.84%。2019年,國家級森林公園達897處。據國家林草局透露,除了原林業部成立的森林國際旅行社外,北京、福建、陜西等25個省(區、市)也先后成立了森林旅游公司或森林旅行社。森林旅游從原來國有林場的附屬工作發展為林業第三大支柱產業,年綜合產值超過1.15萬億元。2017年森林生態旅游游客量達到14億人次。森林生態旅游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娛、購一條龍服務體系。綜上所述,中國的森林生態旅游有了長足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森林生態旅游還面臨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
1. 森林旅游資源開發粗放和盲目利用
一些森林生態旅游區在森林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缺乏全面的論證、評估與科學規劃,盲目地進行粗放式開發,再加之比較粗放的經營管理和服務,造成許多不可再生旅游資源遭受損害和破壞。由于缺乏對森林旅游生態容量的研究,當游客過量進入后,踐踏和破壞了森林旅游資源的原始性和自然狀態,甚至有的資源失去原有特質和原有的觀賞價值。如九寨溝的黃龍鈣化堤已經出現退化、變色的現象,巖溶湖水量減少,原有景觀損壞,旅游品質下降。
2. 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一些森林生態旅游區由于缺乏環境保護意識,沒有充分考慮旅游活動可能帶來的生態沖擊,低估了旅游資源與環境的社會和生態價值,盲目追求經濟利益,熱衷于賓館、旅店、餐館的建設,在自然景區建造一些與自然景觀不相協調的人造景觀,給自然景觀的整體性、自然性、統一性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再加上旅游旺季游客數量增加產生的生活污水、垃圾、廢物不斷增多,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另外,隨著一些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發展,在開發中違反了生態旅游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開發原則,導致保護區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出現動植物死亡。
3. 旅游管理落后
目前一些森林生態旅游區管理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缺乏科學化、專業化、系統化的管理,在人才、科研、管理、通信、裝備等方面也投入不足,有的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后。要想真正實現森林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人才的培養,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注重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全方位提高旅游的經營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態旅游管理系統。
三、森林生態旅游發展方略
在森林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要從區域的實際出發,發揮區域的優勢,突出區域的特點,最大限度利用原有林木,保護森林綠色生態景觀的自然特征,營造適合人們休閑旅游的自然風光與綠色生態環境。森林生態旅游最大的價值應體現在綠色生態上,要構建一個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從而保證森林生態的多樣性及穩定性,營造更綠更美的生態旅游環境,促進森林生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要抓好以下工作。
1.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和綠色發展
加強森林生態旅游區生態環境保護是保證生態旅游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在開發中要禁止任何商業性旅游,突出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以保護其自然景觀及生物多樣性為第一要務。要控制旅游過程中帶來的污染,在森林生態旅游區應普及太陽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為主,對生活污水及垃圾的處理應采用生態工程技術,做到物質的循環利用。要確定生態環境容量,合理控制游客流量,避免對環境造成影響。
2. 彰顯森林綠色生態美和自然景觀美
森林生態旅游區的植被以森林植被為主,綠色生態美麗,生態環境(大氣、水體、土壤等)質優。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森林的自然風景旅游資源,是開發旅游產業的重頭戲。在開發中要尊重自然規律以及植被生長規律,充分展現大自然的原始美,突出自然生態景觀美。讓人們在旅游過程中有回歸自然的感覺,享受綠色森林自然景觀美。
3. 展現本土歷史文化與人文理念
在森林生態旅游區開發建設中要將本土歷史文化特色與文化理念融入旅游開發中,展現當地文化魅力,讓人們在旅游過程中體會當地文化的內涵,享受當地文化的美。
4. 體現時代特色
在森林生態旅游開發中要融入時代特色的元素,將時代性審美元素體現在旅游中,將森林自然景觀、山水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歷史文物景觀等構成一個集約型公共景觀藝術綜合體,讓人們在旅游過程中感懷自然與人文結合的綜合藝術之美。
5. 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理念
在森林生態旅游開發中要把開發與保護融為一體,保護是開發的前提,開發是保護的進一步發展。資源環境是森林生態旅游開發的基礎和物質的載體,社會文化資源是森林生態旅游的精神內涵,可持續發展是森林生態旅游的推動力,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構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體。在森林生態旅游開發中要從多個層次、多個角度來彰顯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理念,體現出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共同發展的和諧關系,讓人們在旅游過程中體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美。
6. 配置必需的具有區域特色的休閑度假公共設施
在森林生態旅游開發中要建造必需的賓館、娛樂、健身等設施,滿足人們消遣娛樂、康體健身、休憩療養、放松身心、避暑度假旅游的需求,應具備寧靜、安全、優美的環境,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增進身心健康的游憩設施和高品質的服務,讓人們在旅游休閑度假中感受森林綠色生態之美,享受有益健康之福。
四、森林生態旅游開發的實證與借鑒
1. 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開發實證
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浙江省淳安縣境內,是1959年新安江水庫大壩建成蓄水后形成的人工湖泊,水域面積5.33萬公頃,蓄水量為178億米3。公園總面積9.5萬公頃,其中山地面積4.17萬公頃,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森林公園。公園茂密的森林涵養了水源,千島湖水體達到國家一級水體標準。公園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湖區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植物種類達1 807種,動物種類達2 09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達22種。
為了進一步打造千島湖國家級森林公園生態旅游品牌,2014年,淳安縣開展了建設千島湖森林彩化工程,以及浙江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示范區建設試點、“美麗杭州”實驗區建設。在建設中,一是運用森林生態學、植物學、景觀學等理論,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規律,通過生態疏伐、大樹移植、科學修剪、精細培管等營建技術和喬灌結合、色彩與花季協調的園林藝術,改善森林群落結構,豐富生物多樣性,建設彩色森林,構建千島湖春夏姹紫嫣紅、秋冬色彩斑斕的生態景觀,營造“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四季變換格局,提升湖區森林景觀品位和觀賞價值。
二是將“高富帥”樹種納入千島湖的彩化調色板。所謂高是指樹體高大的喬木,富是指珍貴樹種,帥是指有彩色的葉片 (花、果等)的樹種。把金錢松、銀杏、楓香、檫樹、烏桕、無患子、池杉、水杉、冬青、落羽杉等作為主選的“高富帥”樹種,為千島湖森林彩化工程增艷添彩。
三是豐富“秀水富民”發展戰略主題。充分挖掘森林自然景觀、綠色生態環境和外延功能,把林業生產與自然山水觀賞、文化體驗、林業科普知識、農事參與、休閑旅游有機結合起來,滿足人們休閑度假、觀光娛樂、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心理需求,走出一條“秀水”與“富民”共贏之路,促進森林公園生態旅游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2. 美國黃石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借鑒
黃石國家森林公園位于美國西部愛達荷、蒙大拿、懷俄明三州交界處的熔巖高原上,總面積8 987千米2。1872年美國總統格蘭特簽署了《黃石公園法案》,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國家森林公園。公園中的自然景觀是以石灰石臺階為主的熱臺階、大峽谷、瀑布、溫泉、噴泉、泥山、湖光山色等構成的大自然美麗景觀。公園內還棲息著60種哺乳動物,6種爬行動物,4種兩棲類動物,12種魚,以及300 多種鳥和100 多種蝴蝶,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為生態旅游開發提供了美麗的自然基礎。
黃石國家森林公園的生態旅游開發是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做到不干擾的同時,也注重體驗和教育。在公園旅游規劃中努力做到滿足游客親近自然和回歸自然的需求,使游客看到在公路上行走的野生動物時,樂于成為公園守護者的忠實聽眾,聽講解員講解關于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種群狀況等方面的情況。當工作人員和垂釣者閑聊時順便檢查了他們是否遵守公園的有關規章制度,這樣對魚類的負面影響會降至最低。
黃石國家森林公園劃分為普及教育區、探險區、徒步探險區等3個功能區。普及教育區是公園針對5~12歲的兒童開展的一項“初級守護者”的官方項目,目的是向孩子們介紹大自然賦予黃石森林公園的神奇,以及孩子們在保護這一人類寶貴財富中所扮演的角色。探險區是公園對游客開展的一項野生動物教育項目,由黃石森林公園協會一名有經驗的生物學家帶領游客探尋公園內的野生動物,教育游客懂得珍惜和愛護野生動物。徒步探險區是公園開展的一項徒步探險項目。黃石森林公園是美國最原始的荒原地區,公園內有1 700多千米適合徒步行走的小道,為游客提供了徒步的條件。
黃石國家森林公園對生態環境實行以保護自然為主,并采用多種措施進行保護,限制游客在一定區域內游覽。公園的所有工作人員都要參與公園資源的保護工作,特別是涉及資源保護教育的內容,鼓勵所有的雇員參與對游客的教育活動。在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方面,公園采取限制狩獵、垂釣,禁止給野生動物投食等措施。在地質資源的保護方面,公園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資金用以制作告示、講解、演示來教育游客對那些極易受到損害的地熱資源進行保護。
在黃石國家森林公園的服務設施方面,公園內建有12個指定的野營地點為游客服務,并且大部分野營地遵循誰先到就先為誰服務的原則。在市場營銷方面,公園加強社會功能的開發和利用,在加強教育功能、科學研究功能、會議和培訓功能的基礎上開展營銷工作。在資金運行方面,公園建立以政府投資為主、社會捐資為輔、自營收入為補充的投資機制。在管理方面,公園采取統一的后期維護及管理措施。
(作者聯系地址:山西省農業科學院13號樓 郵編: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