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對于自己為什么會進入服裝行業,王濤覺得可能因為自己是一名“紡二代”,所以骨子里就對紡織服裝行業充滿興趣。但對于服裝行業的發展,王濤說:“一直以來,紡織服裝產業總被人誤解為是‘夕陽產業、‘落后產業,但我始終堅信中國不僅是紡織大國,也一定會成為紡織強國、品牌強國,未來世界時尚在中國。”為了這個夢想,留學后的王濤毅然選擇了回國創業,立誓要扛起民族品牌復興的大旗,帶領服裝產業創新突圍。
2006年王濤只身一人來到北京發展。之所以選擇北京,他說是因為這里不僅有著中國最好的服裝產業資源,同時也是時尚文化中心,各方面都得天獨厚。

從原創設計到品牌定位,從全渠道營銷體系發力到柔性產業鏈體系打造,從精細管理、以人為本到數字化轉型……王濤像撫育自己的孩子一樣,用心經營著方圣,即便是在行業發展遇到瓶頸以及市場競爭日趨嚴峻的形勢下,他始終堅持產業“科技、時尚、綠色”發展不動搖,加速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有力實現了一個傳統企業的綠色轉型與科技騰飛。不僅建立了綠色產業鏈生態組織,信息化供應鏈體系,還通過積極布局高端智能制造,實現了以信息互聯和信息技術創新為依托的品牌運營生態體系建設,并形成了獨具特色所有權體制、管理體制、用人體制以及企業文化。集團內各個子公司競爭合作、優勢互補、良性互動,逐漸形成了產業集群抱團發展態勢,經營業績連年攀升。


經過一系列的創新發展,如今方圣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0多個子公司,近4000名員工的現代化集團企業,擁有專利60余項,先后榮獲“北京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百強”、“全國服裝行業質量領軍企業”、“3·15”全國產品和服務質量誠信示范企業”、“全國百家質量誠信標桿示范企業”,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服裝行業100強”……
“敬業、勤業、專業、創業”,從創業之初,一直到今天,這八個字就是王濤工作的真實寫照,也成了他創新創業的座右銘。
對于行業的發展,王濤眼光獨到,他總是能準確地捕捉到前沿的東西。對于服裝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他坦言這不僅是技術更新,更是一種理念、戰略、組織、運營等全方位的變革。
面對數字化在服裝行業的快速滲透,王濤很早就在方圣設立了信息中心統一進行數字化戰略的規劃和實施。“方圣信息中心圍繞人、貨、場三個零售核心環節考量自身的數字化、信息化程度。”王濤介紹道,“2010年我們就開始嘗試信息化手段對人、貨、場進行管理和連接;2019年開始公司更是推動數字化轉型到達一個新的高度,重新審視企業在人、貨、場三個關鍵因素的數字化支撐力。對于人,我們構建升級了CRM營銷體系,利用移動互聯技術實現了對于人這一關鍵數字要素的觸達、連接、互動、運營;2020年方圣開始對貨的數字化課題進行深挖,對于商品的終端數據獲取與跟蹤,人與貨的數字化關聯進行系統建設,計劃通過引進rfid等無線識別技術,實現對于貨這一數字要素的控制與掌握;而對于場,除了對于實體營業場所進行智能化嘗試,如智慧門店、試衣魔鏡等多種舉措嘗試對線下門店的營銷場景進行支撐,同時我們對于線上基于互聯網場景的探索也做了諸多嘗試,公域層面我們在淘寶、京東、拼多多都有門店,對于私域我們也開拓了有贊,實現了線上線下營銷場景的全面支撐。2021年更是升級私域概念,面向社群營銷發力。”

“方圣的數字化轉型一直在路上。”采訪時,王濤說方圣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一些經驗教訓。“方圣通過引進建設各種信息系統,獲取到以往業務活動中無法獲取的信息,使企業擁有了行動力和決策力的數字化工具支撐。而與各個數字化系統相比較而言,我們更看重的是員工對于數字化工具的運用,同樣是一套軟件,理解深刻運用得當,那么他產生的價值將會遠遠超出軟件本身的價值。如果使用者對數字化工具的理解不夠深刻,那么它將僅僅是一個工具,僅僅是一次戰略投資而已。”
對于開放平臺的建設與規劃,王濤說在產業上游,方圣計劃有設計師導入平臺;在中游,方圣規劃有供應鏈協同中臺;在下游,他們在營銷端也希望通過異業平臺的建設,與業內外伙伴形成共生共贏的營銷生態。
為了致力于社會進步與真善美的傳播,王濤始終把推進股東、員工、客戶、產業伙伴、環境與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作為方圣的核心價值觀與承諾。對此,方圣始終熱心公益事業,勇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國家“萬企幫萬村”計劃等活動。


“為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號召,2017年方圣制定了《方圣時尚科技集團“十三五”精準扶貧實施方案》和精準扶貧目標,并成立精準扶貧辦公室,開展多元精準扶貧工作。如定向采購扶貧,集團結對內蒙古化德縣、張家口崇禮區開展由員工定向采購結對貧困村健康農產品方式進行持續有效的精準扶貧;特色產業扶貧,集團先后在西藏恰嘎村籌建‘脫貧合作社,幫助該村在2019年4月實現了全面脫貧摘帽,在內蒙古化德縣簽訂扶貧車間,利用集團本身產業優勢,計劃在1年內實現全部脫貧;捐資助學扶貧,2019年結對幫扶內蒙古化德縣十所希望小學貧困學生,并出資建立全國唯一一家服裝設計類4A級培訓機構——中國設計師協會培訓中心,促進北京產業人才再就業,加快產業教育扶貧。此外集團還通過不同形式進行公益捐款捐物,如多次捐助企業所在街道弱勢群體、扶貧濟困,和中國殘聯聯合幫助殘疾人,解決他們的生活和就業問題。”對于方圣做過的公益事業,王濤如數家珍。
除此之外,王濤還結合家鄉實際和企業發展優勢,在家鄉山東莒縣投資建設了綺麗·創谷服裝文化創意產業園,不僅踐行了首都產業疏解政策,還帶動當地6500多名農民工就業,成了產業扶貧的典范。而綺麗·創谷產業園先后被評為中國十大紡織產業園區、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王濤也被評為“2018年全國紡織園區建設突出貢獻者”。
去年新冠疫情暴發后,王濤第一時間通過海內外資源和渠道,先后籌措了三批緊缺醫療物資馳援一線,還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不惜一切代價,不計一切成本,一切以大局為重”跨界從“醫”,全面轉產增產防護服,并保證企業所有防疫物資只捐不賣。
在他的帶領下,方圣集團果斷將原本的服裝訂單延遲后,由旗下凱文國際時裝有限公司無條件加快落實生產。在克服原材料短缺、物流停運等重重困難,快速組織人力物力備戰的同時,抓緊立項成立山東方圣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并自籌600多萬改造了六條生產線。醫用防護服、醫用隔離衣標準化設計和樣衣制作36小時連夜制定;車間24小時燈火通明,加班加點……
如今在聊起那段經歷,王濤感慨還如昨天發生的一樣歷歷在目。他說“時間就是生命。只要我們多生產一件防護服,就會多一個人得到保護,防疫工作就會多一點勝利。他們在前方治病救人,我們在后方保障物資供應。”而那段時間他也渾然不知自己瘦了十幾斤。

當身邊的朋友得知他生產的防護物資只捐不賣時都紛紛嘲笑他,他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發國難財”。為了更精準地對接各地區捐贈需求,方圣還專門開通了24小時捐贈專線,精準高效對接捐贈事宜。方圣不僅將價值600多萬元的6萬余件醫用物資全部捐贈,而且防護服還出口到迪拜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支援全球抗疫。王濤的事跡被央視新聞聯播、人民日報等媒體多次贊譽為“美麗復工者”。還因此榮獲第34屆“北京五四青年獎章”。
對于王濤而言,取得的成績和榮譽越多,身上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越大。他說:“如何帶領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求得發展,夯實百年基業基礎,為中國制造爭光,一直是我縈繞腦海的愿景和追求。”談及未來發展,王濤覺得作為新時代的紡織人,方圣將不負時代,勇于擔當,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和踐行社會責任帶好頭、做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