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是依靠鐵的紀律組織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重視紀律、嚴明紀律是黨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新中國成立以后,處在新的歷史方位的中國共產黨面對所處環境和肩負任務的變化,繼承革命時期紀律建設的優良傳統,特別重視黨的紀律建設并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成立紀律監督機構,加強黨內監督。新中國成立后,為更好地保證黨的各項決議順利實施,1949 年 11 月,中共中央正式發布《關于成立中央及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決定》,成立由朱德任書記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在隨后不到一年時間里,除個別地區外,縣委以上的各級黨委,均已建立紀律檢查委員會,在人民解放軍中團以上各級黨委均已建立紀律檢查委員會。針對當時紀律檢查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形勢發展的需要,1952年又發布《關于加強紀律檢查工作的指示》,要求抽調一批干部到紀委來強化黨的紀律建設,要求地方黨委重視黨的紀律檢查工作。1954年,黨中央在《關于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中指出,黨的團結是正確的政治原則和正確的組織原則的基礎上的團結,明確規定黨的團結的唯一中心是黨中央。這一時期,黨中央先后頒布了各種決議、命令、規定、批語、條例等,建立起嚴格而周密的紀律制度。譬如,為強化制度的精細化與具體化,毛澤東作出指示,要把“個人貪污1億元”(舊幣)等六種行為認定為“大老虎”(大貪污犯);黨中央提出要視情節及所觸犯紀律的輕重給予程度不等的處理,“從警告、調職、撤職、開除黨籍、判處各種徒刑、直至槍決”,對黨內違法亂紀的哪些行為“可開除黨籍”“直至開除黨籍”“一律開除黨籍”“應開除黨籍”等作了細致規定,這些具體規定確保了黨的紀律建設收到實效。同時,1955 年3 月,黨中央通過《關于成立黨的中央和地方監察委員會的決議》,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監督,重點是監督黨的高級干部,這實際上打破了黨委單一領導的紀律檢查領導制度,并提高了上級監察委員會的重要性和權威性。
嚴懲黨內腐化墮落分子,嚴明黨的鐵的紀律。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環境的逐漸平穩以及經濟情況的逐漸好轉,物質生活條件較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一些黨員干部在這期間卻沒有經得住權力、金錢的誘惑,開始滑向違紀違法的泥潭。針對這種情況,中共中央及時提出,對高級干部違反黨的紀律的處置必須極為嚴格,決不允許黨內有因為功勞大就可以違反黨的紀律的特殊黨員。1951年,在處置腐化墮落分子劉青山、張子善時,毛澤東指出:正因為他們兩人的地位高,功勞大,影響大,所以才要下決心處決他們。只有處決他們,才可能挽救20個、200個、2000個、20000個犯有各種不同程度錯誤的干部。治國就是治吏,治吏就是要抓住關鍵少數。1952年1月,毛澤東在“三反”運動的指示中強調,運動的第三個階段是組織精干力量搜捉大貪污分子,捉大小老虎,并強調“這是極為要緊的一個階段”。1952年2月,黨中央發布《關于在“三反”運動中縣委書記縣長以上干部一律作自我檢討并作出鑒定的指示》,要求縣處級以上的干部必須要在一定會議上作一次公開的、深刻的自我批評,要求地委書記、專員以上的干部寫出書面檢討并上報中央。1954年,黨中央又專門制定針對中、高級干部的輪訓制度。同時,針對這一時期軍隊內部出現的生活腐化墮落的現象,《中央軍委及總政治部關于制止某些高級干部腐化墮落違法違紀的指示》要求,對團以上干部進行一次普遍教育,對犯有錯誤的干部要進行嚴肅處理并上報。這些嚴厲的舉措,不僅嚴懲了腐化墮落分子,而且使黨內逐漸形成了較好的政治生態。
帶頭嚴格執行紀律,發揮率先垂范作用。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周恩來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帶頭執行黨的紀律,為全黨嚴守黨的紀律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一方面嚴于律己,為廣大干部樹立清正廉潔的好榜樣。1950年5月,沈陽市決定在中心城區修建開國紀念塔并鑄毛主席銅像,毛澤東得知后在來函“修建開國紀念塔”處批“這是可以的”,在“鑄毛主席銅像”處批注“只有諷刺意義”并明確強調“鑄銅像影響不好,故不應鑄”。另一方面嚴格治家,反對任人唯親,絕不允許子女親屬搞特殊。1954年4月,毛澤東在致石城鄉黨支部、鄉政府的信中要求地方組織對自己的親屬放手管理而決不能搞特殊,“文家任何人,都要同鄉里眾人一樣,服從黨與政府的領導,勤耕守法,不應特殊。請你們不要因為文家是我的親戚,覺得不好放手管理”。
而開國總理周恩來則始終把自己當作人民的勤務員,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從自己家里做起,決不讓親屬之事影響“大家”。周恩來曾多次諄諄教導晚輩:“要否定封建的親屬關系,要有自信力和自信心,要不靠關系自奮起,做人生之路的開拓者。”他還特別叮囑晚輩:“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我的關系,都不許扛總理親屬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謀私利。”所以,在周恩來的侄子輩以及第三代的登記表里,都找不到與周恩來的“關系”。周恩來還吩咐晚輩要將“不靠關系自奮起”這個準則代代相傳下去。周恩來總理專門召集家庭會議并定下“晚輩不能丟下工作專程進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過時才可以去看看”“外地親屬進京看望他,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住宿費由他支付”“一律到國務院機關食堂排隊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費,沒工作的由他代付”“看戲以家屬身份購票入場,不得享用招待券”“不許請客送禮”“不許動用公車”“凡個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勞,自我服務”“生活要艱苦樸素”“在任何場合都不能說出與他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十條家規”。其他老一輩革命家類似這樣的家規很多,他們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嚴格要求身邊人,為確保新中國成立初期黨的紀律建設成效作出重大貢獻。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紀律建設基礎上,1956年黨的八大對黨的紀律建設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也對今后黨的紀律建設進行了部署,為制定執行黨在新形勢下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重要紀律保證。
黨的八大對黨的紀律建設要求,主要體現在八大黨章,即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黨章。這部黨章規定:
關于組織紀律,強調必須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任何黨的組織都必須嚴格遵守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相結合的原則,任何黨員和黨的組織都必須受到黨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監督。這反映出新型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的政治自覺和政治清醒,對于加強紀律建設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關于黨的紀律處分,八大黨章取消了把勸告作為一種紀律處分的規定,同時確立延續至今的紀律處分體系: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和開除黨籍;提出對犯錯誤黨員采取“教育為主、執紀為輔”的原則,規定受處分黨員可以要求復議,并向上級黨委、監委會直至中央委員會申訴。
關于黨的執紀機構,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設立監察委員會,并由黨的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產生;明確黨的中央和地方監察委員會的任務是:經常檢查和處理黨員違反黨的章程、黨的紀律、共產主義道德和國家法律、法令的案件;決定和取消對于黨員的處分;受理黨員的控訴和申訴;規定各級監察委員會在各級黨的委員會領導下進行工作,上級監察委員會有權檢查下級監察委員會的工作,并且有權批準和改變下級監察委員會對于案件所作的決定。紀律檢查雙重領導體制,在這里得到組織確認和制度固化。
應該說,八大黨章關于黨的紀律建設的規定是完全正確的,具有很強的指導性。遺憾的是,由于當時黨的執政經驗不足,對自身建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還缺乏深刻認識等原因,導致黨的八大黨章并沒有全面地得到貫徹執行,黨的紀律建設在一段時期遭到挫折,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