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望軍?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骨軟組織外科主任、脊柱腫瘤診治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上海市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骨腫瘤學組副組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頸椎學組副組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脊柱骨腫瘤骨病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脊柱傷病委員會常委。擅長脊柱腫瘤、骨原發腫瘤與轉移性腫瘤、軟組織腫瘤、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門診時間:周一上午、周二上午、周四上午
骨骼是我們身體的支架,猶如高樓的鋼筋一樣撐起我們的身體。如果身體里“鋼筋”出了問題,我們的身體隨時會面臨“倒塌”的風險。意外碰撞、骨質疏松等因素,也會給我們的骨骼健康帶來極大威脅,而骨骼所面臨的威脅遠不止于此。
骨骼還是腫瘤細胞“青睞”的對象,腫瘤細胞會“穿透”骨骼,發生骨轉移。一提到骨轉移,很多人會陷入悲觀,認為它一旦發生就沒有治療的希望,但事實并非如此。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癌癥患者,便是通過骨轉移的癥狀發現癌癥并得到了及時的治療,因此,及早識別骨轉移的信號,及時接受治療,對提高生存治療至關重要。
惡性腫瘤的骨轉移,是指某些原發于骨組織以外的惡性腫瘤,經血液或淋巴轉移至骨組織,在骨組織定植后逐漸形成新腫瘤病灶的過程。
簡單來說,某種原發惡性腫瘤,如肺癌,原本與骨骼并無直接關系,但隨著疾病的進展,部分腫瘤細胞會從肺部這個原發病灶脫落,進入血液循環到達骨組織。隨著血管孔徑變細,血液流速變慢,腫瘤細胞便會沉降下來,在骨組織表面“安家”。當腫瘤細胞繼續增殖,骨細胞的正常微環境就會遭到破壞,骨組織進而會逐漸被腫瘤細胞“蠶食”。
腫瘤骨轉移會破壞正常的骨組織,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癥。癌癥患者的每一塊骨骼都可能發生轉移,但統計下來,脊柱是最容易發生轉移的部位,尤其是胸椎,其次是骨盆、四肢長骨、肋骨等。如果出現下面這些容易被忽略的骨轉移信號,我們應及時引起重視。
疼痛:疼痛是惡性腫瘤骨轉移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主要特點是持續性的鈍痛并呈進行性加重,疼痛在夜間尤為明顯。
腫塊或局部腫脹:多見于四肢的表淺部位,嚴重者可能會影響臨近的關節活動。
病理性骨折:被腫瘤侵蝕的骨組織的硬度會降低,輕微的外傷,甚至無任何誘因的情況下,都可能導致骨折的發生,患者會出現明顯加重的疼痛以及骨骼畸形和活動障礙。
神經壓迫:脊柱轉移性腫瘤還有一類特殊癥狀,即神經壓迫。脊髓和神經根是聯結大腦和肢體的“高速公路”。平時,在健康脊柱的保護下,這個“高速公路”處于高效運轉狀態,但如果腫瘤轉移至脊柱,椎骨遭到破壞甚至坍塌變形,周圍的脊髓或神經根就會受到壓迫,從而引起其所支配區域的疼痛、麻木、無力以及肢體感覺減退、肌力下降、大小便異常等癥狀。
需要注意的是,骨轉移的早期癥狀可能只有疼痛,而且往往癥狀較輕,因此很容易被忽視。很多老年人認為上了年齡,出現腰腿痛屬于正常情況,但骨轉移的疼痛有它自己的特點:即使沒有過量活動、不良姿勢等誘因,患者也可能出現持續較久的疼痛,這種疼痛在夜間入睡期間更加明顯。患者如果出現這樣的疼痛,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接受檢查。
經統計分析,常見的惡性腫瘤中,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骨轉移的發生率最高,占60%~75%,屬第一梯隊;肺癌、腎癌、肝癌、惡性黑色素瘤次之,發生率有20%~45%,屬第二梯隊;消化道腫瘤,如胃癌、結直腸癌,以及婦科腫瘤也可能發生骨轉移,發生率一般在10%以內。
如果患者已經確診癌癥,特別是上述這些容易發生骨轉移的癌癥,即使沒有出現骨轉移相關癥狀,也建議在開始治療的5年內,每年接受骨掃描篩查,以便早期發現骨轉移并及時治療。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目前針對原發惡性腫瘤治療的藥物越來越多,治療效果也越來越好。此外,針對骨轉移病灶,醫生也可以綜合運用藥物、放療、微創介入、開放手術等治療手段,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已經癱瘓的患者若及時接受手術治療,仍有恢復站立行走能力的可能。
對于腫瘤骨轉移患者而言,手術治療和康復治療兩者缺一不可。手術后,根據不同的手術部位、手術方式以及患者的神經功能,醫生會對患者制訂個性化的康復方案。總體原則是在良好的鎮痛條件下,盡早開始康復鍛煉。早期應避免負重,以恢復肌肉和關節的活動為主;后期可在有保護的條件下做輕微負重,循序漸進。對術前合并嚴重神經功能受損的脊柱轉移患者,可能需要更久、更復雜的康復過程。
所以,對腫瘤骨轉移我們不必盲目悲觀,更不要盲目放棄治療,積極配合治療,保持樂觀的心態,我們可以重拾生活的信心。
(編輯? ? 楊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