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熙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是面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形勢,為堅持和完善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文章以第30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獲獎作品為例,從把握時代脈搏、高效辨別信息、樹立“受眾”意識、堅持守正創新方面探析新聞工作者踐行“四力”的路徑。
關鍵詞 媒體融合;新聞工作者;腳力;眼力;筆力;腦力;中國新聞獎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03-0104-03
面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形勢,提升新聞工作者的能力,對于堅持和完善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1]
2020年11月2日,第30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來自全國各級各類媒體的348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作為經中央批準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優秀獲獎作品為新聞工作者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樹立了標桿。本文以“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為例,為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工作者踐行“四力”提供可行路徑。
腳力是四力之基,是進行新聞輿論工作的良好開端,是提升新聞作品質量的根本保障,是有效引導輿論的重要前提。腳力是行走力、行動力和執行力,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工作者增強腳力,更要熟悉時代特征,利用“互聯網”思維來保證新聞輿論工作走得穩[2]。
1.1 明確方向,正確邁“腳”
踐行腳力,關鍵要解決好“腳往哪邁”的問題。一方面,新聞工作者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不變的前提下,應積極深入基層考察,以獲得最貼近人民群眾生活的新聞素材。第30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融合創新作品《“萬里邊疆教育行” 大型融媒體報道》就是由中國教育報43名記者組成的團隊分為9組,走遍全國9個陸地邊疆省份的23個縣市、近60所國門學校,行程5萬余公里。通過刊發的25篇報道,用文字和影像記錄了中國教育70年的變化。比如,“這個打開門就看到越南的邊境小城,教育怎么樣?”的報道中,記者就到廣西憑祥市進行實地調查采訪,深度了解了國家政策和政府扶持下當地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情況,以及當地結合自身優勢為提升教學質量所做出的教學創新。另一方面,新聞工作者在實踐時,應盡量選取較為新穎的小切口,這樣不僅可以吸引受眾關注,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此類題材的空缺。比如,第30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融合創新作品《〈致敬,北極!〉第三集:穿越迷霧 中國科技探秘北極》中,記者深入中國北極黃河站,通過實地拍攝使受眾了解了極地的環境及氣候變化,以及70年來中國極地科研和保護北極的成果,該片彌補了中國電視人對北極宏觀題材觀照的不足,展現了我國躋身極地考察大國行列的新時代風采[3]。片中通過采訪極地科學家獲得了一手且可信度高的新聞素材,同時通過實地拍攝科考隊員“用冰水暖手”等生活細節,全面且真實的將北極科考生活展現給受眾。
1.2 技術賦能,延伸“腳力”
媒體融合環境下,新聞工作者可以使用新的技術手段收集新聞素材,彌補因時空限制導致的報道缺席問題,從而延伸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腳力”。比如,第30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短視頻專題報道作品《AI剪輯大閱兵》是央視新聞使用AI(人工智能)多角度更高效地完成閱兵式與游行現場視頻報道的剪輯[4]。這是中國廣播電視總臺5G 4K/8K AI戰略的一次應用實踐,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是新聞工作者“腳力”的延伸,拓寬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報道實戰中的應用范圍和使用場景。再如第30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短視頻現場新聞作品《獨家航拍:香港理工大學之殤,看看暴徒對它做了什么?》是通過記者在香港理工大學內拍攝到的一組航拍鏡頭,向受眾展示了2019年的香港修例風波中,被暴徒和激進分子破壞的校園場景。利用航拍視角向受眾展示了其難以看到的現場視角,通過在海內外平臺賬號及時發布,增強了反暴力、斥暴徒的正義之聲[5]。新聞工作者應利用技術賦能積極踐行腳力,以更好的在媒體融合時代做好新聞輿論的宣傳工作。
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過載,是當下的新聞工作者踐行“眼力”時面臨的挑戰。新聞工作者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需要在大量的信息中甄別其中蘊含新聞價值的內容,并將大量的信息進行優化整合,條分縷析地呈現給受眾。
2.1 運用獨特視角,表現大主題
接近性是新聞價值的要素之一。在第30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短視頻專題報道作品《十八洞龍金彪的Vlog丨脫貧之后》中,就以十八洞村年輕村民龍金彪在脫貧后的故事為切入點,講述了村民脫貧后如何做到不返貧且致富奔小康的生動實踐[6]。通過小角度,反映出“脫貧”大主題。其內容呈現上也十分“接地氣”,全片通過龍金彪的Vlog第一視角,再配以創作團隊采集到的當地影像資料,將極具地域特色的苗家風土人情展現給受眾。同時,在后期包裝制作中,還融合了多種新媒體元素,增強了作品的趣味性。創作團隊將“平凡人”“平凡事”通過獨特的視角和新穎的形式傳遞給受眾,在收獲流量的同時,也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2.2 有效整合信息,促進內容傳播
對信息的有效整合也是新聞工作者“眼力”的體現。第30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融合創新作品《“數說70年”數據新聞可視化系列短視頻》就是從消費、飲食、大國工程、數字經濟、生態、外貿六個方面展現建國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升的過程[7]。創作團隊通過前期嚴格的對數據及影音素材進行收集審核,將原本枯燥的數據轉化成了受眾喜愛和認可的新聞產品。同時,本系列作品不單單向受眾展示了靜態數據,還采用“動態圖表”的形式呈現數據。比如“看完這些數,你心中有‘數了嗎”中就將1993年到2019年“各國互聯網人口排名”通過動態的數據對比體現出中國對全球數字化格局的影響。
“腦力”是新聞工作者從事新聞生產時的關鍵一環。“腦力”的踐行主要體現在新聞工作者如何找到合適的切入角度,從而增強報道內容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在如今的信息大爆炸時代,受眾可以隨意選擇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內容。新聞工作者需要增強自身“發現問題”的能力,在把握好新聞報道的時效性的同時增強“受眾”意識。
3.1 抓住發展機遇,廣泛吸引受眾
在新媒體傳播力和影響力迅速攀升的背景下,傳統媒體的新聞工作者需要發揮“腦力”去思考如何深化媒體融合以吸引更多年輕受眾。第30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融合創新作品《主播說聯播》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為新媒體平臺量身打造的短視頻產品,節目結合當天《新聞聯播》中的重大事件和熱點新聞,由值班主播用年輕人喜愛的網絡語言講新聞、評熱點、觀天下,解讀大政方針,傳遞主流聲音[8]。創作團隊將傳統的新聞信息運用符合當下受眾接受習慣的形式傳播,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占領了新的輿論場。創作團隊深入思考,積極踐行“腦力”,為想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進行創新的新聞工作者起到了示范和引領作用。
3.2 利用媒介特性,提高受眾參與深度
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工作者還可以積極利用互聯網的交互性特征,通過用戶的參與作品的形式,與生產者共同完成完整的新聞傳播鏈條。比如第30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創意互動作品《復興大道70號》就是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推出的沉浸式橫屏手繪長圖H5,通過多元的場景與內容描繪了新中國70年來的發展與進步。用戶通過“乘車”參觀復興大道的方式參與其中,作品內容通過歷史事件、人物服飾道具到墻上具有時代特征的標語等細節表達及AI換臉“購票”的形式,使用戶更自主地、積極地參與,獲得全維度、沉浸式的體驗[9]。第30屆新聞獎一等獎融合創新作品《2019對話1949:時代變了 初心未變》則通過“雙屏互動”等新媒體技術,通過“當下小學生與小蘿卜頭”“職場女性與楊漢秀”“應屆大學畢業生與王樸”的隔空對話,構建起三個不同的完整故事場景。深刻闡釋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內涵。用戶觀看時,可選擇單人模式,也可邀請其他人雙機同步體驗,兼具社交屬性,同時增強了交互性和沉浸式的體驗感。
“筆力”是新聞內容與受眾之間的橋梁紐帶。“腳力”“眼力”“腦力”都需要通過“筆力”集中體現出來。新聞素材通過新聞工作者發揮“筆力”最終呈現給受眾,好的“筆力”可以賦予新聞作品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從而喚起社會認同,教育鼓舞激勵受眾。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工作者練好“筆力”不僅指提高其文字寫作能力,而是在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通過創新的技術手段和話語表達將新聞內容傳遞給受眾[10]。
4.1 以人民為中心,撰有“溫度”之文
踐行“筆力”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運用受眾喜聞樂見的文字,報道貼近受眾生活的內容。第30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融合創新作品《毒氣,余生》就通過特稿、紀錄片等報道體裁,以H5的形式展示了和平年代,受到二戰期間日軍遺留化學武器影響的人們的生活境遇。受眾可以選擇通過“特稿”或“紀錄片”的形式進入報道內容。特稿的部分通過細膩的筆觸配以當事者真實的受訪資料,吸引感染受眾,從而更好地引發受眾“共情”。創作團隊還根據現有資料整理出了“遺棄化武受害者”的姓名與受害情形,受眾通過移動光標的形式將二者一一對應。同時,報道中還加入“診斷報告”“老照片”“舊報紙”等圖片,文字與圖像共同作用于受眾的視覺感官,使其直觀地了解到受害者幾十年間的變化和當下的心境。
4.2 創新表達方式,打造“魅力”產品
踐行“筆力”還需要重視報道的創新性,通過新穎的表達方式增強報道的吸引力。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工作者更需要打破慣性思維,通過新技術、新手段,提升自己的“筆力”。第30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融合創新作品《好在有你》,是我國首個無障礙媒體融合報道。報道以先天失明的兒童銘晗媽媽的第一人稱敘述出發,銘晗的故事與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歷程緊密勾連。作品將無障礙解說整體嵌入真實且有溫度的文字表達中。通過新技術與文字的結合,滿足了視障群體閱聽習慣,同時給予普通用戶超語音播報新聞的深度參與感[11]。
媒體融合時代,受眾接受信息的習慣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這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是機遇更是挑戰。通過對第30屆新聞獎“媒體融合獎”項獲獎作品選題、內容采集、傳播互動等方面進行分析,筆者認為媒體融合時代的新聞工作者踐行“四力”時應選用獨特視角切入主題,學會以小見大,強化“受眾意識”,促進內容傳播。同時,需積極利用新技術手段,發揮媒體融合時代的傳播優勢,使新聞作品更具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 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J].黨建,2018(9):4-6.
[2]黃良奇,韓麗蓉.增強“腳力”: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優良傳統、現實根基和有效路徑[J].當代傳播,2020(5):22-24.
[3]中國記協網.《致敬,北極!》第三集:穿越迷霧 中國科技探秘北極[EB/OL].(2020-10-27)[2020-12-21]. http://www.zgjx.cn/2020-10/27/c_139470585.htm.
[4]中國記協網.AI剪輯大閱兵[EB/OL].(2020-10-21)[2020-12-21]http://www.zgjx.cn/2020-10/21/ c_139454087.htm.
[5]中國記協網.獨家航拍:香港理工大學之殤,看看暴徒對它做了什么?[EB/OL].(2020-10-21)[2020-12-21] http://www.zgjx.cn/2020-10/21/c_139453952.htm.
[6]中國記協網.十八洞村龍金彪的Vlog丨脫貧之后[EB/ OL].(2020-10-24)[2020-12-21].http://www.zgjx. cn/2020-10/14/c_139439589.htm.
[7]中國記協網.“數說70年”數據新聞可視化系列短視頻[EB/OL].(2020-10-14)[2020-12-21].http://www. zgjx.cn/2020-10/14/c_139439652.htm.
[8]中國記協網.主播說聯播[EB/OL].(2020-10-21)[2020-12-21].http://www.zgjx.cn/2020-10/21/ c_139455731_2.htm.
[9]中國記協網.復興大道70號[EB/OL].(2020-10-21)[2020-12-21].http://www.zgjx.cn/2020-10/21/ c_139455737.htm.
[10]孟威.練好筆力 增強傳播引導能力[J].前線,2019(12):81-83.
[11]中國記協網.好在有你[EB/OL].(2020-10-21)[2020-12-21].http://www.zgjx.cn/2020-10/21/ c_139455733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