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
5月25日,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第四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在杭州落下了帷幕。雖然現場人流量較上屆有所下降,但現場茶葉交易量、交易額,達成意向交易量、意向交易額均創新高。
據不完全統計,本屆茶博會實現茶葉現場交易量254.3噸,比上屆增14%;現場交易額2.238億元,比上屆增20%;簽訂訂單13041筆,比上屆增10%;茶葉意向交易量6032.5萬公斤,比上屆增20%;茶葉意向交易額63.9億元,比上屆增18%,其中,最大的一筆訂單達12億元。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博覽會上指出,隨著人們更加關注健康和生活品質,對茶葉等健康飲品和茶旅游、茶文化的需求會越來越旺盛,茶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對茶企來說,大好的形勢也意味著自身的發展機遇。但據統計,我國90%以上的茶企年銷售額不足500萬元,全國百強茶企銷售額僅占全國茶葉銷售總額的12%。面對新形勢,占大多數的中小茶企,當前最重要的或許是該迅速調整一些不務實的做法,以免錯失機遇。
要重文化,更要重市場。茶企普遍重視文化,但是茶企更應該重視市場。陽春白雪,茶路追尋。文人墨客自是喜好。政府重視茶文化,促進區域公用品牌的發展,營造有利的社會輿論氛圍,理所當然。但是對于茶企來說,一定要緊緊抓住企業的本質所在。
企業首先是一個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必須時時刻刻思考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對企業而言,文化必須要為市場服務。企業做茶文化,一定是要促進市場的開發和產品的銷售,轉化為市場價值。企業如果忙著陽春白雪而對市場關注不夠,遲早要吃苦頭。
要重傳承,更要重創新。有的茶企熱衷于從歷史的蛛絲馬跡中尋找自己的淵源,想方設法一定要證明自己的茶園曾經是皇家茶園,千方百計證明祖上的茶葉曾經是給宮廷喝的貢茶。當然,這些都是可以用來講好故事的素材,確實是錦上添花的事情。但是千萬也別忘記,現在的產品品質和產品創新其實比歷史更加重要。
是否真是貢茶,消費者可能無從考證。但茶葉品質的好壞,斷然逃不過行家的眼睛。現在茶葉市場同質化競爭非常激烈,重視歷史傳承自然很有必要,但當下的品質和創新更為關鍵。唯有在產品、工藝、包裝、營銷等方面努力創新,才可能突出重圍,在市場制勝。
要重設計,更要重科技。目前,大部分茶企對品牌和產品設計都很重視,包括及時申請商標,愿意花錢做品牌的設計和產品的包裝設計。近年來也確實取得可喜的進步,產品的顏值都在逐步提升。
顏值自然重要,但是“面子”有了,更要重視里子。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科技含量恐怕是企業和產品最重要的里子。遺憾的是,茶企在科技上的投入普遍較少。當然,這有很多客觀原因。一是大多數企業缺少這方面的人才,也不知道從何下手;二是中小企業投入科研確實有難度。因此,政府的引導和資助就顯得十分重要,也需要頭部大企業多一些擔當,同時也應注重和科研院校開展合作建立產學研體系,從而推動整個產業的長足發展。
發展壯大中國茶產業,占多數的中小茶企是基礎。中小茶企在市場上風聲水起,一定能激發起產業發展的一池春水,并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