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現有4747萬畝茶園,已經占了全世界50%的產量。世界每兩杯茶,就有一杯來自中國。盡管我國在全球的茶園面積第一、產量第一,但還有很多挖潛的空間。2016—2018年,我國連續三年的平均單產排全球倒數第一,什么原因?不是技術不行,而是因為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茶葉發展模式是以發展名優茶作為主旋律。而名優茶主要采摘單芽、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而后面相對成熟的鮮葉原料很多都沒有被采下來。我國茶園的生物產量利用,如果跟土耳其相比,還有3倍的空間可以增長。未來,我們要控制茶園面積增長速度,如何把4700多萬畝茶園中的茶葉內涵發展好,這才是高質量發展。
六大茶類協同發展形成了中國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今天,不少行業人士總覺得把綠茶份額降下來,好像就成功了。錯,應該是綠茶和其他五大茶類協同發展,形成各自的特色,這樣的中國茶才有更好的價值和效益空間。
出口方面,我國目前出口數量在世界上排第二。如何在未來幾年真正實現數量、單價、金額同步提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貿易國?我們有六大茶類,但海關統計的HS編碼只有五大類。2020年海關對出口茶葉的HS編碼進行了調整,把黑茶類列出來了,但是取消了普洱茶的HS編碼,普洱茶熟茶歸到黑茶類,普洱茶生茶歸到綠茶類,至今,黃茶、白茶都還沒有單獨的HS編碼。未來,期盼讓每一種茶類都有獨立的海關編碼,還有再加工茶,希望也能夠形成獨立的海關編碼,幾大茶類齊頭并進,就會迎來新的發展機會,這也需要通過科技的力量,讓政府在決策時給更多的發展空間。
進口方面。我們要努力地讓中國茶走向世界,也歡迎世界的好茶走進中國。只不過在這里給國人一個提醒,印度紅碎茶3.4美元/千克,品質非常好,真正符合“濃、強、鮮”的品質特征,與中國紅碎茶的第一套樣品質相當。中國的紅碎茶分四套樣:即云南及海南、廣東的一部分是一套樣,廣東、海南的大部分區域及貴州、廣西的小部分區域屬于二套樣。廣西、貴州和四川大部分地區屬于第三套樣的主產區,其他地方如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都是四套樣地區。我們今天要對國際市場出口紅茶,在做好紅茶內銷市場的同時,要思考如何在國際市場貿易量最大的紅茶類里面做文章。云南紅茶品質絕對一流,應該在做好普洱茶的同時,把云南工夫紅茶和紅碎茶的文章做好。云南完全有機會進軍國際紅茶市場,形成獨特的品質和價格競爭力。
通過科技創新,突破中國茶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第一大瓶頸,供過于求已經出現;第二大問題,勞動力成本攀高,產品價格沒有競爭力,換句話說性價比,無論是內銷還是外銷市場,我們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茶葉質量安全隱患依然存在;出口規模增長與茶葉產量、內銷規模的增長不對稱;夏秋茶資源利用率有待進一步提升。把中國茶做到產量規模全球第一,價格、效益也要做到世界第一,茶園單位面積上的效益也要做到世界第一。這就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下面從六個角度詮釋怎樣形成科技領域的突破。
突破茶樹品種選育周期太長的瓶頸。中國是茶樹起源中心,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茶樹基因庫。依托強大的資源庫,過去選育了很多高產、優質、高抗的優良品種,但很多品種與市場需求不匹配,什么原因?因為茶樹品種選育成功一般需要30年左右。茶樹是一種高多酚的多年生植物,它的常規育種周期太長,需要幾代人努力才能成功選育一個優良品種。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必須采用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手段來縮短茶樹育種周期,以及把基因工程技術真正融入到茶樹育種中,解決茶樹新品種推出太慢的問題。今天,通過分子輔助標記技術可以精準確定表觀性狀,提前確定新品種的特性。
但是,我們在茶樹分子育種中遇到了瓶頸問題,即茶樹遺傳轉化體系的建立。到今天,全世界都沒有突破。茶樹遺傳轉化體系的建立,是開展茶樹轉基因育種和茶樹基因編輯取得成功必須突破的技術瓶頸。大部分一年生作物的轉基因育種已經取得成功,但茶樹分子育種技術突破的進展偏慢。
突破優質鮮葉機械采摘與茶園管理機械化的瓶頸。今天的茶葉采摘主要是靠手工,但機械化采摘才是真正的未來方向。機械采摘、機械加工替代今天的手工采摘、手工加工,是名優茶價格降低的必由之路。現在,很多傳統機械領域的專家在與自動化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跨界協作,期盼解決優質茶鮮葉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采摘問題。不管怎么說,中高檔名優茶必須逐步推行機采機制,才能可持續發展。
另外,由于缺少勞動力,除了采摘,茶園管理作業(包括中耕、施肥、除草)也必須實現機械化。我國缺少像日本一樣精細化、小型化的茶園作業機械。在日本,即使很陡的山坡,都有機械化作業手段,這也是茶葉機械要跨界融合實現突破的重點。因為,中國未來20年都會一直存在勞動力緊缺問題。4700多萬畝茶園今天還有一部分沒有做到精耕細作,必須呼喚機械化手段的問世。
突破茶樹營養精準調控技術瓶頸。今天大家都知道如何施肥、養護茶樹,但把茶園土壤微生物特性和茶樹根系微生物對養分吸收轉化的規律摸清楚,才是真正精準施肥的科學支撐。如何把茶樹營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成茶農可以掌握的技術,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我們今天在推行水肥一體化、精準營養、養分精準調控,但要真正做到土壤和茶樹養分精準調控還有一段距離。茶樹營養精準調控可以節約肥料用量,維護茶樹養分均衡,確保茶葉品質更加完美,質量穩定性也會更好。這一點看似簡單,其實還有很多技術細節需要突破。
突破茶樹倒春寒逆境防御修復技術瓶頸。茶樹大多數在南方種植,早春氣候不穩定,春茶開采前期,環境溫度變化幅度大,很可能一下子從25度降到5度甚至更低,茶樹生長突然受到抑制,茶葉品質則一落千丈。倒春寒是一個簡單的自然現象,但是抵御倒春寒低溫脅迫的機制確實是深奧的科學問題。亟待研究茶樹遇到冷害經受低溫脅迫的分子生物學機制,提前采用預防監控手段,確保倒春寒對產量和品質的負面影響控制到極致這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瓶頸問題。我國的研究團隊已經取得了部分積極進展,能夠從茶樹一部分的代謝指標預判茶樹抵御倒春寒的能力。
突破茶葉智能化加工技術與裝備瓶頸。大師手工制作的名優茶品質固然不錯,但大師手工制茶很難保證每一批產品穩定一致,只有通過機械化、標準化、批量化的生產才能做到每批茶葉品質穩定如一。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市場,給你下一個大單,你可以做到心中不慌。所以,名優茶加工的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是中國茶葉發展的必然趨勢。
今天,名優綠茶在推進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方面走在前列,但是,其他茶類關鍵工序技術參數的自動化、智能化精準調控技術還沒有做到產業化。比如說,紅茶發酵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生化過程,我們必須精準調控發酵的溫度、氧氣、水分、時間參數。過去說的看茶做茶都是手工制茶。如何用智能化的自動發酵機確保每一片紅茶發酵均勻、品質穩定,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突破。還有黃茶,現在開發了黃茶的自動悶黃機,已經邁出了一大步,湖南岳陽研發的自動悶黃機有效解決了手工制茶悶黃品質不穩定的瓶頸問題。今天,黑茶在加工自動化,甚至智能化方面發展很快,很多企業可以通過大數據、物聯網實現關鍵工藝技術參數的智能化精準控制。茉莉花茶,目前擁有150億元的產業規模,但是傳統茉莉花茶窨制造成優質資源浪費很大,勞動強度大,加工時間長,加工品質不穩定。如何通過自動化、智能化的精準調控窨花工藝技術參數,讓每一朵茉莉鮮花都在最佳環境中釋放清新優雅的香氣,這是我們團隊在做的創新研究,顛覆式的茉莉花茶加工技術創制了新派花茶產品。我們希望茉莉花茶的創新技術可以普及到中國大部分的花茶加工企業。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茶業非常關注茶葉精制,但今天由于名優茶的快速發展,把精制技術擱置了,甚至遺忘了。未來,我們要通過現代茶葉精制新技術、新裝備,在機采機制的大背景下,獲得茶葉理想的外形品質,把各種惡性雜質完全去掉,產品規格清晰。所以說,機采、機制加精制,才能讓茶葉生產成本真正大幅度降低。
突破茶葉深加工與功能成分利用技術瓶頸。我國4700多萬畝茶園,還有40%以上的夏秋茶資源沒有被很好利用,這部分資源需要作為深加工、出口茶和原料相對成熟的黑茶、烏龍茶的原料加工利用。深加工第一階段是茶的提取物或功能成分,這個部分中國已經做到了世界規模最大。但是這還不夠,我們一定要通過現代茶與健康的研究成果,把茶的提取物應用到大健康產業的功能性終端產品中,形成高倍增值的深加工產品。茶葉的健康屬性,可以通過深加工產業得到深度演繹和延伸。六大茶類由于原料不同、工藝不同、有效成分不同,所以在同一功能下的健康屬性表現是有差異的。我們要研究探明六大茶類在同一功能下的三個科學問題:什么東西有效?怎樣有效?誰最有效?因而為六大茶類精準定位它的功能屬性。同時,把六大茶類活性成分分離出來,延伸應用到大健康產業中。所以,茶葉深加工產業的發展,要基于茶與健康研究成果把茶延伸到大健康產業中。過去,我國茶葉深加工的提取物產品主要是作為美國、日本、歐洲發達國家的健康產品原料。現在,隨著我們國力的強大,民族品牌的崛起,國民對健康的訴求和對健康產品方便、高雅、時尚的要求,茶葉深加工終端產品在國內市場大發展的機會來了。我們要把茶葉深加工終端產品做到極致,就是把茶葉原料1塊錢通過深加工的兩次升級變成最后的80?100元,這樣,中國茶葉的規模和效益成倍式成長才有機會。
目前,我國利用25萬噸左右的中低檔茶,約25億人民幣的原茶價值,打造了1500億左右的茶葉深加工產業。如果我們持續創新,再增加深加工利用茶葉25萬噸,中國茶產業規模將再增加1500億以上,這樣才是迭代式的發展,才是中國產業規模效益突破的發展趨勢。
中國茶葉科技創新與突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農業農村部主導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都在協同創新,共同推進三大創新:一是基礎理論創新。沒有基礎,走不深、走不遠,基礎研究成果將引領中國茶葉未來發展趨勢;二是技術創新。沒有技術的突破,產品出不來,理論研究成果不能夠落地,產業競爭力不足。三是產品創新。茶葉是一個消耗品、生活必需品,最后以產品面向廣大消費者,所以我們必須堅持多元化的產品創新,滿足不同時期、不同背景的消費訴求。
未來中國茶葉的發展趨勢如何,我總結幾句話:
茶園生產與管理領域的發展趨勢。茶樹品種優異化,茶樹栽培的生態化,茶樹植保綠色化,茶園耕作機械化,鮮采摘機械化,茶園管理信息化,全產業鏈標準化,這是茶葉生產端的必然發展方向。
茶葉加工技術與裝備端的發展趨勢。在吸取傳統加工技術精髓的同時,要努力朝著標準化、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任何時候,我都堅持一句話,沒有標準化、機械化,就沒有現代中國的大茶業。中國是大國小農,中國茶葉也是茶葉大國小茶農,我們要努力改變這種現狀,否則在國際大循環里,在國內市場中提升茶產品的性價比就有難度。
茶葉新產品研發的發展趨勢。要在提高茶葉色香味品質基礎上,不斷實現方便化、功能化、高雅化、時尚化。我們不能把喝茶變得太難,不能把年輕人拒之圈外。今天喜茶、奈雪、茶顏悅色等新茶飲風生水起,傳統茶企看不懂,是因為傳統企業沒有按照年輕人的消費心理去開發傳統茶產品。
如果按照這些方向堅持走下去,中國茶的明天一定會越來越好,在科技文化的融合協同推進下,中國茶產業一定會越來越輝煌!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本文根據作者在中國當代茶文化發展論壇上的講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