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巍偉,王炳恒,丁瑞敏,李春磊
糖尿病早期會出現血糖調節損傷,臨床也稱為糖尿病前期,通過開展積極的干預方式來逆轉糖尿病前期階段,延緩疾病進展。常規的方法對糖尿病前期病人開展生活方式調節,改變不良飲食和運動習慣,但是效果不佳。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于“脾癉”范疇,主要是各種因素導致邪氣聚集,潛伏在病人脾臟及附屬臟器周圍造成了糖尿病前期發生,因此中醫提倡采取健脾益氣養陰、透邪外出的治療原則。本研究分析了中醫洋參清透導邪方結合生活方式調整對糖尿病前期病人效果,以期為臨床提供指導和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初診的140例糖尿病前期病人(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70例。試驗組,年齡范圍44~75歲,年齡(56.26±9.21)歲,男39例、女31例;體質量(59.62±7.67)kg,腰圍(81.20±2.54)cm,糖 化 血 紅 蛋 白(HbA1c)(6.72±0.25)%;收縮壓/舒張壓(SBP/DBP)(126.16±8.25)/(75.21±6.55)mmHg;吸煙27例、飲酒21例。對照組,年齡范圍42~75歲,年齡(54.85±10.82)歲,男42例、女28例;體質量(60.82±7.04)kg,腰圍(81.40±2.70)cm,HbA1c(6.68±0.28)%;研究對對象的(SBP/DBP)(124.70±7.59)/(76.03±6.28)mmHg;吸 煙31例、飲酒25例。試驗組和對照組的上述各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均衡性。診斷及入選標準:①糖尿病前期病人的診斷標準參考《糖尿病前期中醫診療標準2011年版》中的標準;②病人空腹血糖≥5.60 mmol/L且<7.00 mmol/L,病人糖耐量試驗(OGTT)負荷后2 h靜脈血糖≥7.80 mmol/L且<11.00 mmol/L,空腹靜脈血漿血糖<7.00 mmol/L;③中醫癥候診斷符合氣陰兩虛挾痰瘀癥;④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醫學倫理規定,經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研)批[2015]18號]。
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對本研究用藥有不良反應;肝腎心腦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精神疾病。
1.2 干預方法及治療方法
對照組:進行生活方式調整。①開展健康教育指導,向病人普及糖尿病發生發展機制以及改變生活方式對預防糖尿病發生的重要性,指導病人合理調整情緒;②開展飲食指導,指導病人選擇低鹽低脂飲食,多食用蔬菜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③開展運動治療,指導病人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選擇有氧運動,遵循循序漸進、個體化等方法合理進行運動,控制體質量。試驗組:采用中醫洋參清透導邪方結合生活方式調整,生活方式調整同對照組。中醫洋參清透導邪方如下:西洋參6 g,黃芪15 g,白術15 g,麥冬15 g,地骨皮15 g,茯苓15 g,荷葉15 g,黃連12 g,丹參15 g,蟬蛻12 g,桑葉15 g,上述藥物水煎服,每日1劑,煎煮藥液400 mL,分兩次溫服,連續服用1個月后觀察治療效果。
1.3 指標檢測
對比兩組的各項中醫癥候積分,參考《脾癉(糖尿病前期)中醫診療方案》中的標準,主要包括主證:乏力、自汗、口渴多飲、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手足心熱、腰膝酸軟,根據癥狀情況分別給予0分、2分、4分、6分;次證:小便頻多、便秘根據癥狀情況分別給予0分、1分、2分、3分),主證、次證評分越高,病人的中醫證候越嚴重。腰圍、體質量、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胰島素(Fins)、血清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及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胰島素敏感指數(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抽取病人空腹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15 min后分離血清待檢,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病人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濃度進行測定,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病人血清GLP-1、hsCRP濃度,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儀器每月進行實驗室質控分析確保檢測結果準確。試劑由南京建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試劑均為科研用,批次20170113、20170817)。
2.1 試驗組和對照組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干預前,試驗組和對照組的中醫證候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試驗組的中醫證候積分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初診的140例糖尿病前期病人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2.2 試驗組和對照組的腰圍、體質量及血糖代謝相關指標比較
干預前,試驗組和對照組的腰圍、體質量、FPG、2hPG、HbA1c、Fins、HOMA-IR、IS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試驗組的腰圍、FPG、2hPG、HbA1c、Fins、HOMA-IR低于對照組(P
<0.05),試驗組的ISI高于對照組(P
<0.05,表2)。
表2 初診的140例糖尿病前期病人的一般情況比較/±s
2.3 兩組血清GLP-1、hsCRP比較
干預前,試驗組和對照組的血清GLP-1、hsCR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試驗組的血清hsCRP低于對照組(P
<0.05),試驗組的血清GLP-1高于對照組(P
<0.05,表3)。
表3 初診的140例糖尿病前期病人的血清GLP-1、hsCRP比較/±s
WHO統計目前世界范圍內有糖尿病病人1.75億,而到2025年則可達到3億人,嚴重地影響了病人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研究顯示糖尿病前期存在明顯的血糖升高會對病人的血管造成傷害,同時也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糖尿病前期病人肌肉和脂肪細胞均有特異性胰島素受體,發生胰島素抵抗后信號轉導異常,人體胰島β細胞功能障礙在糖尿病前期狀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胰島β細胞發生功能缺陷后由于血糖升高會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同時胰島素可以促進脂肪細胞中三酰甘油堆積,加重體內胰島素抵抗狀態。研究還顯示糖尿病前期病人體內存在明顯的炎癥反應狀態,體內形成炎性因子會通過不同途徑作用在胰腺,造成胰島素信號通路阻斷,引發人體胰島素抵抗狀態,而且人體活性氧形成增多造成細胞內物質被破壞,胰島β細胞抗氧化酶減少,更容易被破壞。目前臨床針對糖尿病前期病人主要采取生活方式調整進行綜合治療,生活方式的干預包括控制飲食、合理運動、監測血糖變化等。由于一般人群對于生活方式調整不重視或由于客觀因素限制,部分人群無法長期規范執行,因此影響了病人預后。
中醫學中無糖尿病前期病名,按照病人臨床體征和病理狀態同“脾癉”相似,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人體稟賦不足,飲食不節以及情志內傷等多種原因造成脾虛內熱,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內生燥熱,陰虧之體,陽熱亢盛,加重煎灼津液,造成了病情不斷進展。中醫理論認為糖尿病前期發生同邪伏散膏關系密切,伏邪侵犯人體后無法被正氣清除,潛藏、積聚在人體,正氣未虛可阻礙病發,但是正氣虧損嚴重就會造成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散膏是古代中醫對胰腺的稱謂,是脾之附臟,與脾共主運化升清、化生氣血、輸布精微、供養臟腑、灌溉四旁的功效,脾胃傷則正氣愈虛,脾之附臟散膏亦受損,散膏虛則邪易伏。本研究采用中藥洋參清透導邪湯開展輔助治療,方中西洋參能夠養陰生津,清熱益氣,因此可以發揮扶正祛邪的效果;黃芪可以益氣生津,補肺消腫;白術可以健脾益氣,兩藥發揮益氣養陰、健脾滲濕作用,增強了西洋參扶正祛邪作用;麥冬可以養陰生津,益胃潤燥;地骨皮能夠清虛熱,消骨蒸;茯苓淡滲利濕,健脾寧心;黃連主要清透上焦火熱,瀉火解毒;丹參可以活血化瘀,養血寧心安神;荷葉則具有化瘀疏肝的作用;蟬蛻輕清疏透,走竄機表,可以透邪外出。全方合用發揮了益氣養陰、祛瘀清熱的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方中西洋參中的皂苷可以降低血糖,黃芪含有的甲苷也可降低血糖,白術和麥冬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則可以增強免疫功能;地骨皮、黃連以及荷葉等有效成分能夠抑制人體炎癥反應,蟬蛻中的殼聚糖則可以調節血糖。因此,洋參清透導邪湯一方面可以修復糖尿病前期病人胰島素受體缺陷,對修復胰島素信號通路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增強靶細胞對于人體胰島素的敏感程度;另一方面該方能夠減輕高血糖和脂質毒性對于胰島β細胞破壞,消除炎癥因子。
本研究顯示,干預后,試驗組的中醫證候積分改善優于對照組,說明采用中醫洋參清透導邪方結合生活方式調整可以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前期病人臨床癥狀積分。干預后,試驗組的腰圍、體質量、FPG、2hPG、HbA1c、Fins、HOMA-IR低于對照組,試驗組的ISI高于對照組,說明采用中醫洋參清透導邪方結合生活方式調整可以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前期病人體內血糖代謝紊亂狀況,減輕胰島素抵抗狀態。干預后,試驗組的血清hsCRP低于對照組,試驗組的血清GLP-1高于對照組,說明采用中醫洋參清透導邪方結合生活方式調整能夠減輕糖尿病前期病人體內的炎癥反應,減少體內腸促抑素分泌,保護病人胰島細胞功能。
本研究的優勢在于發揮了中西醫結合治療作用,但是本研究隨訪時間短,入組病人數量有限,因此還需擴充樣本量,長期隨訪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