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蘋,魏愛生,王甫能,勞美玲,呂麗雪
糖尿病痛性神經病是糖尿病常見慢性并發癥之一,主要與長期高血糖引起的代謝異常及血管損壞有關,是糖尿病病人住院的首要原因,不僅加重病人的經濟負擔,還帶來了復雜的護理和醫療問題。甲鈷胺常用于糖尿病痛性神經病的臨床治療,然而單純用藥效果并不理想,常需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研究表明,中醫治療糖尿病痛性神經病具有獨特優勢。穴位敷貼與中藥熏洗均為中醫內病外治的常用方法,其中穴位敷貼可通過特定穴位刺激與藥物吸收達發揮雙重功效;中藥熏洗可使藥物直接作用于患處,促進血液循環,特別適合于久治不愈、反復發作類疾病。兩者聯合副作用少、效果佳,可達到較好治愈疾病目的。本研究將跌打祛風膏貼敷聯合溫經活血方熏洗對糖尿病痛性神經病病人進行治療,旨在為糖尿病痛性神經病病人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佛山市中醫院收治的94例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病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對象或其直系親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本項研究所用方法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且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后實施(批號20160621),見表1。
表1 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病人94例一般資料結果比較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且為痛性神經病變病人:肢體感覺減退、麻木、疼痛,腱反應減弱或消失等;②病人年齡范圍30歲~75歲,全程配合治療;③自愿入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整;②由其他神經系統所引起的神經痛;③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④妊娠期及孕婦;⑤精神病病人。1.3 治療方法
兩組病人在治療期間均保持適當運動并服用降糖藥物控制血糖水平: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血糖≤11.1 mmol/L。①對照組:病人口服甲鈷胺、西洛他唑和阿米替林進行治療,甲鈷胺[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143107,批次20200709]每次0.5 mg,3次/日,西洛他唑(浙江大冢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10960014,批次20190618)每次100 mg,2次/日,阿米替林(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32023764,批次20200722)每次25 mg,3次/日;②研究組:對病人進行跌打祛風膏貼敷聯合溫經活血方熏洗治療,跌打祛風膏貼藥物組成:生藥三七360 g/kg、生南星150 g/kg、升麻150 g/kg、冰片80 g/kg,貼敷雙側足三里、三陰交、八風穴,1貼/日,6小時/次。溫經活血方藥物組成:蘇木750 g/kg、當歸500 g/kg、威靈仙480 g/kg、生藥透骨草480 g/kg、紅花450 g/kg,顆粒劑選購于懷恩堂生物醫藥公司,2次/日,每次6 g,用1 200 mL溫開水溶解后浸洗雙足,每次30 min。兩組均4周為一個療程,兩個療程后觀察療效。1.4 觀察指標
①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將病人治療情況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種,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好轉;無效:臨床癥狀、體征不變化。病人總有效率=顯效+有效;②中醫癥候積分:根據病人肢體疼痛、乏力、麻木、發涼等癥狀的輕重程度將評分分為0~3分,0分為無癥狀,3分為癥狀嚴重,癥狀越嚴重評分越高;③現存疼痛強度(PPI)評分:評分時由病人口述疼痛等級,分數為0~5分,0分為無痛,5分為劇痛,疼痛感越強評分越高;④神經傳導速度:全功能肌電誘發電位儀(KEYPOINT型,丹麥丹迪公司),檢測治療前后兩組病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
2.1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87.23%高于對照組70.21%(P
<0.05),見表2。
表2 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病人94例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中醫癥候積分與PPI評分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PP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均較治療前降低(P
<0.05)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94例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與疼痛強度(PPI)評分水平比較/±s
2.3 MNCV、SNCV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病人MNCV、SNCV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脛神經MNCV、SNCV和腓總祌經MNCV、SNCV水平均較治療前增高(P
<0.05),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表4 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94例治療前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水平比較/(m/s,±s)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主要表現為病人遠側對稱神經麻木、疼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研究表明,其疼痛可能與C型纖維損傷及背根神經節神經元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活性受損有關。目前,臨床治療常以抗氧化應激、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環為主,且常規西醫療效欠佳,有學者表明,中醫對糖尿病神經病變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可改善血液循環、調節免疫、安全無副作用。
糖尿病神經病變屬中醫“痹癥”“血痹”范疇,需清痹通絡、活血止痛。穴位敷貼可刺激人體穴位,疏通經絡功能,改善氣血,并經神經反射刺激人體免疫功能,可達到內病外治的效果。本研究所用跌打祛風膏由三七、南星、升麻、冰片等組成。其中,三七化瘀生新、活血鎮痛;南星治風痰,常用于治療頭痛眩暈、中風麻痹等癥狀;升麻清熱解毒、升陽舉陷;冰片開竅醒腦、清熱止痛?,F代藥理學表明,南星水提物可抑制腫瘤增殖活性;升麻則具有抗腫瘤、調節內分泌等活性;蘇木酮A抗神經炎癥效果明確,還具有抗氧化、抗補體等作用;威靈仙中的三萜皂苷對關節炎的治療有顯著作用;透骨草提取物可抑制對數生長期細菌生長;紅花對改善心功能、清除自由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通經活絡、扶正辟邪、增強免疫力之功效;三陰交可調和氣血、通經活絡、補陰除煩,可改善腸胃運動障礙;八風穴位于足背側,第1至5趾間,原為治腳弱風氣之疾。以上穴位均被經常應用于糖尿病痛性神經病的治療。
熏洗又稱淋渫,是將溫熱的中藥直接熏洗、浸浴患處,適用于骨傷、皮膚病的治療,具有副作用小、見效快、直達病灶等優點。本研究所用溫經活血方由蘇木、當歸、威靈仙、透骨草、紅花等組成,可補氣活血、疏通經絡。蘇木行血破瘀、消腫止痛,蘇木“發散表里風氣”“破死血”;當歸補血活血、增強免疫;威靈仙辛散溫通、性猛善走,可通利經絡、祛風止痛;透骨草、紅花活血化瘀、通經透骨。研究發現,溫經活血方化瘀通經力較強,可改善肢體末端微循環,對周圍神經病變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此外還可減輕化療藥物導致的周圍神經毒性,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然而,跌打祛風膏貼敷與溫經活血方熏洗聯合用于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的治療尚不多見。
本研究采用跌打祛風膏貼敷聯合溫經活血方熏洗對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病人進行治療,結束后,研究組總有效率87.23%,高于對照組70.21%,與李麗等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跌打祛風膏貼敷聯合溫經活血方熏洗與西藥治療結果相比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其次,兩組病人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提示有助于提高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的治療效果。糖尿病病人表現為MNCV、SNCV明顯受損,疼痛敏感性增高。本研究結束后,兩組病人PPI評分較治療前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提示跌打祛風膏貼敷聯合溫經活血方熏洗可改善疼痛癥狀;進一步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病人脛神經MNCV、SNCV和腓總祌經MNCV、SNCV水平均較治療前增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提示跌打祛風膏貼敷聯合溫經活血方熏洗可增加神經傳導速度。在本次治療過程中病人并未出來明顯不良反應,證明該方法安全可靠。
然而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是終身病變,目前醫學水平只能控制血糖,延緩其并發癥。本研究歷時較短,未對病人的長期療效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