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張偉,茆潤和,何錦舟
(江蘇省淮安市車橋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江蘇 淮安)
腔隙性腦梗塞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主要時由于機體腦內(nèi)深穿支出細小動脈長期處于不正常的受壓狀態(tài),導致機體內(nèi)的血管壁結(jié)構(gòu)發(fā)生明顯的改變,阻礙正常的血流,使得管腔內(nèi)出現(xiàn)閉塞導致的[1]。由于機體的腦深部位置多以動脈末梢為主,因此,其供血能力相較于其他部位并不強,大范圍的缺血性壞死的情況多有發(fā)生,也導致腔隙性腦梗塞患者的病灶大小多表現(xiàn)為小,腔隙性腦梗塞病灶直徑多小于1.5 cm,好發(fā)于患者的腦部深部基地位置,腦干、丘腦等位置也是腔隙性腦梗死多發(fā)的位置[2]。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是腔隙性腦梗塞治療的重要原則,隨著病情的進展,腔隙性腦梗塞患者的癥狀會不斷的呈現(xiàn)出進行性加重,對患者造成的傷害也就越大,致殘和死亡的幾率也就越大,需要對患者進行及時的治療,及時控制患者的病情,早期治療和診斷對治療療效的提高,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積極價值。DSA是診斷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金標準,能有效的診斷出患者的病灶部位,大小和形狀等信息,便于醫(yī)師及時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3]。但是DSA檢查屬于有創(chuàng)性的檢查方式,患者接受度較差,研究更為有效的檢查方法具有重要達到價值和作用,雙排CT是臨床上常用的腔隙性腦梗塞臨床診斷和治療的檢查方法,效果顯著,我院在采用雙排CT對患者進行檢查時取得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行雙排CT檢查疑似腔隙性腦梗塞患者56例為研究對象,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齡53~79歲,平均(66.44±4.02)歲,各類型所占比:運動性輕偏癱型患者11例,感覺性卒中型患者10例,共濟運動輕偏癱型患者4例,頭痛頭暈型患者6例,構(gòu)音障礙型患者7例,飲水嗆咳患者5例,眩暈型患者4例,假性球麻痹型患者4例,認知功能下降型5例。
1.2.1 分析方法
對我院收治的行雙排CT腔隙性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診治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雙源CT在腔隙性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中的價值。所有患者均行雙排CT檢查。
1.2.2 檢查方法
儀器為SIEMENS SOMATOM spirit型雙排CT,將層厚和層距設(shè)置為5 mm,患者取俯臥體位,自患者的顱頂開始掃描,直至患者的枕骨大孔,重建間距、層厚分別設(shè)置為0.5 mm、0.625 mm,觀察患者病灶。診斷標準:觀察患者病灶,當患者的病灶的長度、層厚、寬度均小于10 mm可將患者的癥狀確診為腔隙性腦梗死。
觀察56例患者采用雙排CT檢查后病灶檢出率,病灶的形狀、數(shù)量,檢查所用時間和所用的費用等基本診治資料。
采用CT對患者進行檢查,檢查后共檢查出95個病灶,檢查中,CT提示掃描區(qū)域可見圓型或者卵圓形的邊界不清楚的低密度病灶,檢查結(jié)果如表1。
表1 各項檢查指標分析(±s)

表1 各項檢查指標分析(±s)
例數(shù) 平均病灶尺寸(mm)檢查所用時間(min)檢查所用費用(元)56 7.58±2.34 7.82±2.37 159.57±6.37

表1 病灶檢查情況[n(%)]
對患者進行CT掃描,可以看到,掃描所用的時間較短,檢查費用較低,且能清晰的觀察到患者的病灶大小,如表2。
掃描劑量為(180.23±2.53)mAS。
腦梗塞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較高,具有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的基本特征,腔隙性腦梗塞是腦梗塞最常見的梗塞類疾病,病灶較小,絕大多數(shù)的病灶只比血管管徑稍微大些許,直徑一般為2~20 mm,老年人群是腔隙性腦梗死的多發(fā)人群,病灶常見于穿支動脈,是由于機體腦組織因各種原因?qū)е氯毖⑷毖鹾螅X細胞代謝發(fā)生紊亂,水腫改變明顯而導致的,是腦梗塞患者腦部血管壁發(fā)生不正常改變而導致腦內(nèi)形成腔隙的癥狀[4]。腦丘、腦干等部位是腔隙性腦梗塞常見的發(fā)病部位,其中尤以腦深部基底層最為常見。近年來,腔隙性腦梗塞患者的數(shù)量正在逐漸的上升,根據(jù)相關(guān)資料調(diào)查,在腔隙性腦梗塞的發(fā)病幾率在腦血管意外中可以占至25%,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患者具有較高的血管性癡呆的幾率,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且隨著病情的進展,對患者造成的傷害也就越大,早診斷、早治療是治療腔隙性腦梗塞治療的重要原則,對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5]。但腔隙性腦梗塞患者發(fā)病原因較為復雜,沒有顯著的發(fā)病誘因,患者常表現(xiàn)為眩暈、惡心等常見的癥狀,部分患者甚至還不存在上述的癥狀,極容易被漏診和誤診,耽誤最佳的治療時機。
DSA是臨床上常用的心腦血管疾病診斷的金標準,能夠有效的診斷腔隙性腦梗塞患者的病灶所在位置,對患者的病癥情況進行清晰的診斷,是腔隙性腦梗塞診斷的金標準[6]。但是DSA診斷方法屬于有創(chuàng)性的診斷方法,對患者進行診斷時會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患者的接受程度較弱,需要研究更為安全的方法對患者進行診斷。隨著醫(yī)療技術(shù)的發(fā)展,CT掃描檢查技術(shù)已經(jīng)成熟的應用于腔隙性腦梗塞患者的病癥診斷中,能夠通過利用高靈敏度探測器對患者的需掃描部位進行斷面掃描,清晰的觀察到患者的腦梗塞的病變位置[7]。將傳統(tǒng)的X光線難以檢測出的細小病灶也清晰的顯示出來,清晰的顯示病灶所在的位置,病灶的大小,病灶的形狀,屬于無創(chuàng)性的掃描檢查方式,掃描速度快,敏感性較高,分辨率較高,對患者造成的傷害更小。雙排CT相較于單排CT掃描速度更快,分辨率也就更高,能夠在更加準確的診斷出患者的病灶情況的基礎(chǔ)上縮短掃描所用的時間,能夠清晰的為醫(yī)師提供患者的病灶視野,方便醫(yī)師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有效的診斷,并為患者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法方案。和DSA掃描技術(shù)相比,不會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所用時間短,能夠盡快的方便醫(yī)師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同時費用更低,檢查一次所用費用較少,對患者造成的經(jīng)濟負擔更小,便于在基層推廣[8]。此外,雙排CT掃描技術(shù)掃描時采用的是低劑量的掃描技術(shù),相比于其他排的CT掃描方式,可以有效的減少掃描輻射劑量對患者造成的危害,能夠有效的降低掃描對患者造成的輻射危害,符合近年來推廣的低劑量掃描理念,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掃描方法,對腔隙性腦梗塞患者臨床診治具有重要的意義,能有效改善患者預后[9-10]。
如本文研究所示,采用CT對患者進行檢查,檢查后共檢查出95個病灶,CT提示掃描區(qū)域可見圓型或者卵圓形的邊界不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同時,采用雙排CT掃描患者病灶,能將病灶的所在位置清晰顯示出來,提示在內(nèi)囊、腦干、丘腦等位置存在不同數(shù)量的病灶分布,清晰的判斷出病灶的數(shù)量,證明雙排CT在腔隙性腦梗塞患者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敏感性,掃描的效果佳,視野清晰,具有較高的觀察視野和較高的敏感性,能夠有效的診斷患者的病灶情況,清晰的顯示患者的病灶所在位置,病灶的數(shù)量,病灶的形狀,病灶的大小,為患者的早期治療提供最佳的時機,方便醫(yī)師對患者的病癥情況設(shè)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法,預后改善良好。同時采用雙排CT掃描掃描的速度較快,檢查所用時間為(7.82±2.37)min,掃描時間短,表明采用雙排CT掃描時能夠在準確的診斷患者的病情的同時以較快的速度對患者進行診斷,出結(jié)果時間迅速,有助于及時的開展治療,避免病癥突變的風險。再次,采用雙排CT檢查時平均檢查所用費用為(159.57±6.37)元,證明雙排CT檢查方式除了具有正確性較高、出結(jié)果速度較快的優(yōu)勢外還具有價格低廉的優(yōu)勢,能夠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同時也有利于雙排CT在基層的推廣。最后,采用雙排CT對患者進行檢查后,患者所用掃描劑量為(180.23±2.53)mAS,劑量較低,證明雙排CT具有低劑量掃描和高正確率的檢查優(yōu)勢,能在采用更低的劑量的同時正確的診斷患者的病癥,對患者造成的輻射傷害較小,有助于減輕患者所受的輻射傷害,安全性較高,能有效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zhì)量,可重復性較高。
綜上所述,雙排CT能夠有效的檢查出腔隙性腦梗塞患者的病灶,準確的診斷出病灶的大小、形狀、數(shù)量、位置,有利于腔隙性腦梗塞患者的早期發(fā)現(xiàn),為后期的治療提供及時的診療依據(jù),正確性較高,所用費用較低,有助于減輕患者所承受的經(jīng)濟負擔,便于在基層推廣,同時具有低劑量掃描的優(yōu)勢,能有效降低患者所承受的輻射傷害,安全性較高,診療價值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