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婷婷
(江蘇省徐州礦務集團第二醫院,江蘇 徐州)
新冠肺炎主要是指因感染2019新型冠狀病毒所引起的肺炎癥狀,其常見的臨床癥狀為發熱、咳嗽等,是一種有一定傳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通過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接觸傳播等方式皆可造成病毒傳播現象,對社會公共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影響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因此若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需及時入院進行隔離治療,同時醫院也要做好防護措施[1-2]。本研究旨在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院感染防控工作實踐與體會,現將此次研究結果介紹如下。
分析總結我院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4月30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相關的防控工作。
1.2.1 防控方法
1.2.1.1 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
為響應國家防控部署要求,我院于1月23日啟動疫情防控動員大會,并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下設4個防控工作小組。領導小組組長由主管院長和黨委書記擔任,副組長為分管醫療的副院長擔任,成員為醫務處、院感科、護理部、醫療設備科、藥劑科、總務科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領導小組負責全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整體決策、指揮與調度,各小組職責明確,分工合作,建立良好的溝通協調機制,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1.2.1.2 制定醫院感染防控方案
即以上級下發的“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科學指導、及時救治”疫情防控、診治原則,規范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工作。
1.2.1.3 加強人員培訓和科普宣傳
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病毒于2019年才在人體中首次發現,因此醫護人員對其相關的病理知識都不了解,缺乏對新冠肺炎的防控意識,因此需加強我院醫護人員的防控意識,加強相關的培訓工作,使醫護人員對此病癥有正確認識。此過程主要通過全員培訓、健康宣教等方式進行醫護人員的培訓工作,其中全員培訓主要是指通過院內微信群、OA系統等對全員醫護人員進行新冠肺炎相關防控知識的培訓,同時印發《新冠肺炎醫院感染防控手冊》,做到人手一本,各崗位人員熟知手衛生、正確佩戴口罩、咳嗽禮儀、個人防護等知識和技能,確保醫護人員能嚴格按照相關要求進行做好防控工作。培訓內容及形式見表1;健康宣教則主要通過院內橫幅、電子大屏、宣傳折頁、張貼海報等向院內醫護人員及患者進行防控知識的科普,幫助其正確認識疫情期間的防控措施。

表1 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培訓內容及形式
1.2.1.4 強化預檢分診工作
自開展疫情防控以來預檢分診處作為發熱門診的第一道關卡,須做到嚴密排查、準確判斷、合理分流患者。為做好預檢分診工作,我院將預檢分診關口前移至醫院大門入口處,設立進入醫院的唯一入口,人車分流,控制人員進出,防止人員聚集。對所有進入醫院的人員實行“三個必須”,即所有人員必須佩戴口罩、必須詢問流行病學史、必須測量體溫。發現體溫異常由專人引導至發熱門診就診,患者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所有進院人員還必須正確佩戴口罩,如佩戴呼吸閥口罩的人員不予進入院區。在預檢分診處放置流行病學史醒目標識和新冠肺炎感染防控健康宣傳材料,備有發熱病人用的醫用外科口罩、額溫槍、免洗手消毒液、預檢分診病人基本情況登記本。安排呼吸內科、感染性疾病科高年資主治以上醫師參與預檢分診工作,嚴格流行病學調查和基本情況登記工作。醫務人員按一級防護著裝。
1.2.1.5 加強發熱門診建設及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健康委員會根據2003年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傳播特點,為更好地篩查門診患者,避免發生醫院內交叉感染而設置了發熱門診,是專門用于排查疑似傳染患者,治療確診患者的專用診室[3]。我院原發熱門診比較簡陋,疫情發生以后,我院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將原來南院一樓的內科病區騰空改造,使其成為相對獨立區域,同時集門診與留觀病房功能為一體的發熱門診。布局流程方面,則根據發熱門診的建設要求和醫院實際情況,將其劃分為“三區兩通道”,其中清潔區包括醫務人員更衣室、值班室以及醫務人員專用洗澡間和衛生間;半污染區為穿脫防護用品的緩沖間;污染區包括患者預檢分診處、掛號收費處、普通診室、特殊診室、治療室、檢查室、化驗室、留觀病房、污物處置室等。人員防護方面,則主要是指醫務人員需按照二級以上防護著裝,即包括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護眼鏡或面屏、醫用防護口罩、防護服或隔離衣、一次性乳膠手套、一次性靴套,并嚴格執行手衛生。消毒隔離方面,通過建立接診病人和終末消毒登記本;為防止交叉感染,隔離留觀室內有單獨的隔離衛生間。每日用1000 mg/L含氯消毒液對物體表面、診療用品、診療器械進行擦拭或浸泡消毒并做好記錄。CT檢查流程,科學研究發現,有88.2%的新冠肺炎患者胸部CT表現異常,有雙側或單側毛玻璃/合并肺部混濁。大多數患者通過胸部CT掃描發現肺部異常,從而判定新冠肺炎。所以,流行病學史與輔助檢查的結合能提高新冠肺炎的診斷準確性[4]。但由于我院發熱門診無專門的CT檢查室,為避免交叉感染,凡是發熱病人需做CT檢查,需由預檢分診護士電話預約CT室,安排專人引導病人至CT室進行檢查。工作人員按照要求穿戴防護用品,做好個人防護。發熱門診的患者使用CT室后應嚴格執行“一人一消毒”的措施,30 min后再接診其他患者。
1.2.1.6 工作人員防護
個人防護用品的正確選擇和規范的穿脫流程是保障醫護人員避免感染的重要舉措。醫務人員應遵循分級防護原則,根據不同的工作崗位,選擇合適的防護用品,避免防護不足或過度[5]。根據不同工作區域、不同崗位的工作接觸新冠肺炎患者可能性及其暴露風險,采用風險評估法,將其分為不同的防護等級,實施分級防護。新冠肺炎流行期間不同人員個人防護指導原則見表2。

表2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期間不同人員個人防護指導原則
1.2.1.7 住院部病區管理
醫護人員做好個人防護,患者正確佩戴口罩。病區入口處對進入人員進行二次測溫。住院病人原則上不探視,陪護人員相對固定,不能超過一人,陪護人員要盡量陪護在患者身邊,減少不必要的走動,并做好個人防護,嚴格遵守醫院的防控要求,對患者、陪護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體溫檢測,詢問有無疫區及相關流行病學接觸史。擇期手術病人術前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并逐步將檢測范圍擴大至所有住院病人和陪護人員。
1.2.1.8 院內公共場所
各部門人員錯峰就餐,單位食堂實行分餐制,就餐時保持1 m以上的安全距離。各類公共區域如掛號窗口、收費窗口、食堂、超市、電梯、洗手間等,加強管理,定期消毒。為防止交叉感染,保證就診患者和醫務人員安全,疫情期間總務科還安排專人對全院公共區域進行噴灑消毒。
1.2.1.9 醫務人員健康管理
醫務人員建立每日體溫檢測和健康申報制度,體溫異常者要及時到發熱門診就診,外地返程人員要根據風險評估、體溫情況、查驗健康碼等后方可復工。胃腸鏡、支氣管鏡、喉鏡等內鏡檢查以及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健康體檢進行診療活動時,醫務人員需按照二級或以上防護著裝。
1.2.1.10 醫療廢物處理
所有科室醫療廢物收集桶均要求為腳踏式并帶蓋,要用醫療廢物專用包裝袋盛裝醫療廢物,并采用鵝頸結式封口,分層封扎;在離開發熱門診污染區前要對包裝袋消毒或在其外面加套一層醫療廢物包裝袋。醫療廢物標簽標注:產生單位、產生部門、產生日期、類別,并在特別說明中標注“新冠肺炎”。每天對運送工具進行清潔和消毒。對“新冠肺炎”病例產生的生活垃圾嚴格按照醫療廢物要求進行處理。
2010年1月23日至4月30日我院共接診發熱病人645例,因發熱疑似新冠肺炎留觀病人6例,無確診病例收治。醫院各科室各部門醫護人員均嚴格按照我院制定的新冠肺炎流行期間不同人員個人防護指導原則做好個人防護工作,并按照新冠肺炎醫院感染防控手冊做好消毒隔離工作,全院無一例院內感染、醫務人員感染情況發生,實現了“打勝仗、零感染”的防控目標。
自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我院一直按照相關的防控規定進行本院的防控、工作,從對院內醫護人員防控意識、措施的培養,到醫院預檢分診工作的強化、改善,再到發熱門診的建設及院內相關清潔消毒工作的制定,經全面的防控措施,有效降低院內交叉感染幾率,避免醫護人員有新冠肺炎感染現象,保障來院就診患者的治療效果[6-7]。
經我院嚴格的防控工作,使本地區的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時發現,同疫情前來院就診患者相比,疫情防控工作開展后,來院就診的發熱患者有明顯增多,即相比與疫情前,多數患者自身在家服用退燒藥,無發熱癥狀后即無來院就診情況[8-9]。但受疫情影響,患者為檢查自身是否感染有新冠肺炎病毒,則其有發熱癥狀后基本會來院進行診斷治療,因此疫情期間來院進行診斷檢查的發熱患者人數有明顯增加[10-11]。而在對發熱患者的接診過程中,我院針對此次疫情有加強發熱門診的建設,即患者入院前需在院前進行體溫測量,經分診護士檢查其是否佩戴好口罩,經分診后再讓患者至發熱門診處進行診斷治療[12-13]。同時在疫情期間院內醫護人員需做好相關的防護措施,如對院內各病區、器械等進行定期清潔消毒,對患者進行診斷治療時,也需嚴格按照防控要求進行口罩、手套等防護器具的佩戴,有效避免醫患間的交叉感染現象,避免本院有聚集性新冠肺炎感染現象,有效提升醫院整體的防控效果[14-15]。
經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實踐后可知,面對此類緊急且有較大傳染性的疫情事故時,醫院需嚴格做好進出人員的把控措施,對有疑似病癥的入院患者,需采取緊急措施,并對其實施及時有效的診斷檢測,有效避免來院診療的疑似患者同院內患者及醫護人員間的交叉感染現象,避免或減少院內聚集性感染事故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新冠肺炎期間,醫院嚴格按照上級下發的相關防控指令進行相應的防控工作,有效提升本院的防控效果,減少院內交叉感染現象,使得本院、本地區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