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濱
(新疆克拉瑪依市第二人民醫院,新疆 克拉瑪依)
隨著社會時代的變化,高齡產婦的增加、巨大的生活壓力以及生活環境的污染等多方面因素,導致腦癱患兒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小兒腦癱目前成為中國兒童殘疾的主要疾病原因[1]。并且由于小兒腦癱無法完全治愈,這對患者家庭和社會層面均有一定不利影響[2]。腦癱兒童多是由于中樞性運動有障礙,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癥等多種原因導致的腦損傷,為患兒本身的生活質量和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帶來不利影響。雖然小兒腦癱無法全面治愈,但可以通過積極干預改善患兒部分功能狀態,訓練患兒自主生活,改善生活質量[3]。但腦癱患兒的康復治療方案需要由專業性較高的醫師進行引導,導致患兒家庭需要支付高昂的康復治療費用,這對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患兒而言存在嚴重制約。本文就對腦癱兒童采用引導式教育和康復訓練相結合的臨床治療效果展開研究,具體如下。
將我院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20例腦癱患兒納入本次研究,將所有患兒以康復治療差異分為兩組,參照組男7例,女3例,平均年齡(2.36±8.57)歲,研究組男6例,女4例,平均年齡(3.05±8.5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我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準研究。
納入標準:所有患兒均符合中國康復醫學會對小兒腦癱的臨床診斷標準;所有患兒監護人均了解本研究所有事項,并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排除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腦癱;排除合并患有系統性嚴重疾病患兒。
1.2.1 參照組
對參照組患兒使用常規醫學療法和引導式教育,常規醫學療法:根據患兒功能障礙特點,使用運動、作業、言語治療三個方面,運動治療主要以神經生理療法,糾正患兒異常姿勢,促進正常姿勢的發育和恢復,并結合Vojta和Rood療法進行綜合訓練;引導式教育:根據所有患兒的病情,制定課堂種類教學(坐立課、步行課、手部課、口肌課)及學前教育相關課程(常識課、音樂課、溝通課等)[4]。
1.2.2 研究組
在參照組的引導式教育基礎上增加使用康復訓練,根據患兒身體情況進行中醫推拿按摩,每日1次,每次最少30 min;根據患兒腦癱肢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康復訓練課程,整個訓練課程應由簡至難,家長全程參與學習,便于出院后繼續訓練;腦癱患兒大部分患有“剪步”,因此在日常行走或臥床期間均要將雙腿分開,并每日定時進行簡單的行走訓練;使用玩具訓練患兒抓握能力和手部力量,待患兒已可以完成簡單的康復訓練,則開始難度訓練,包括彎腰拾撿、單腳獨立、立定跳等運動量較大的訓練。訓練期間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兒的身體狀態,并對出院患兒家長叮囑,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避免對患兒運動神經造成二次損傷。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言語、運動功能狀態;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調查問卷(QOL)得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最終治療有效率對比。顯效:治療結束后,患兒生活質量評分≥90分;有效:治療結束后,患兒生活質量評分70~90分;無效:治療結束后,患兒生活質量評分50~69分總有效率=(顯效+有效)/所有例數×100%。
使用SPSS 12.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使用t和(±s)檢驗及表示計量資料,使用卡方和(%)檢驗及表示計數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治療前言語功能和運動功能均無明顯差異(P>0.05),但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參照組和研究組治療前后言語、運動功能狀態對比(±s, 分)

表1 參照組和研究組治療前后言語、運動功能狀態對比(±s, 分)
組別 例數言語功能 運動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 10 6.59±2.34 8.28±2.65 9.69±2.17 11.03±1.58研究組 10 6.23±2.15 10.36±2.069.37±2.5412.46±1.25 t 0.507 2.771 0.428 3.174 P 0.615 0.009 0.671 0.003
兩組患者治療前評分差異不明顯(P>0.05),但治療后研究組患者QOL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 2。
表2 參照組和研究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分)

表2 參照組和研究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分)
QOL自評表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 10 67.83±5.26 77.68±2.51研究組 10 68.38±5.14 87.21±2.19 t 0.334 12.794 P 0.740 0.000組別 例數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100.00%(10/10),明顯高于參照組的70.00%(7/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

表3 參照組和研究組最終治療有效率對比[n(%)]
引導式教育最初是由一位匈牙利彼圖教授創立的,引導式教育對于腦癱患兒而言不是一種單純的康復技巧或治療方式,而是一種集教育和康復為一體的教育系統,將傳統的不同專業訓練內容進行整理融合,以專業性的引導員為中心,根據患兒需求,建立患兒日常生活能力為重點,將其分解為單一動作進行教學指導的習作程序[5]。
專業性的引導員通過趣味教學,適當引導患兒有節律性、目的性地開展學習,將患兒內在的興趣和主動意識激發出來,由被動接受轉為主觀運動,并以獎勵的方式提高患兒學習動力和積極性,并且引導式教育不僅僅局限在康復室,通過戶外運動更能調動患兒的注意力和好奇心[6]。引導式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日常學習,同步發展患兒的體能、語言、智力和社會交往的日常生活能力,促使患兒人格全面發展[7]。通過提高患兒欲望和需求,促使患兒的自主性和機體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建立正常的運動模式,引導患兒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拉近患兒與普通孩子的距離,改善患兒生活質量[8]。
但單一的引導式教育對于患兒機體能力的訓練較少,更多的教育重點在于智力上,對患兒的身體機能恢復和鍛煉日后自主生活能力的訓練效果不佳。因此在引導式教育的基礎上增加康復訓練,在教育引導患兒智力發育的同時,鍛煉患兒身體機能,提高患兒自主生活能力,從而減輕患兒家庭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且本研究結果也表明了康復訓練聯合引導式教育較之單一的引導式教育更能提高患兒運動功能,生活質量也更高。
綜上所述,對腦癱患兒使用引導式教育和康復訓練聯合治療能有效提高患兒言語和運動功能,應用效果顯著,是一種有效的康復訓練方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