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芳
(山西省區域醫療中心-大同市第五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二病區,山西 大同)
臨床上腦供血不足型頭暈十分常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中青年人群是其好發人群[1]。導致腦供血不足型頭暈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種:①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狹窄;②心臟疾病;③血流動力學;④血液成分異常,如血高凝狀態[2]。通常情況下,腦供血不足型頭暈通常發病突然,且癥狀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5~30 min,大多數患者的癥狀持續時間不超過1 h,癥狀時間持續最久的患者不超過24 h。具有反復性發作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反復性發作的頭痛、頭昏、頭暈等[3]。同時還可能伴隨著耳鳴、心情煩躁、容易動怒等癥狀[4]。患者在患病后需及時采用對癥的治療措施進行治療,且在治療的過程中需搭配有效的護理干預,才能使臨床治療效果得到有效的保障[5]。恢復完全的患者不會遺留神經功能缺損體征。本研究就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全面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9年9~12月收治的400例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00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觀察組則采用全面護理干預。其中觀察組患者中,女性108例,男性患者92例,年齡為20~60歲,平均(41.27±7.86)歲;對照組患者中,女性患者105例,男性患者95例,年齡為20~60歲,平均(41.31±7.82)歲。患者納入標準為:①未患有精神類疾病,能進行良好的溝通及交流;②經診斷符合腦供血不足型頭暈的相關診斷標準;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排除標準為:①處于哺乳期等特殊時期者;②肝、腎等臟器病變嚴重者;③存在全身性血液疾病者;④存在嚴重心臟疾病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包括為患者進行檢查指導、用藥指導等。觀察組則采用全面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①首先在入院時為患者開展心理指導與入院健康宣教。一些患者在入院后由于環境陌生的影響,加上腦供血不足型頭暈的臨床特征又是反復發作,受病情的影響可能會出現情緒緊張、煩躁、焦慮、擔心等負面情緒,情緒波動過大,輕者出現煩躁、易怒,嚴重者會出現拒絕治療的行為等等,這些負面影響將嚴重阻礙患者的康復,因此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詳細了解造成患者出現不良情緒的原因,再采用對癥的方式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疏導。
②在收治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為患者講解其疾病的相關知識,可通過宣傳手冊、宣傳片、多媒體等方式為患者進行講解,提升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及認知。同時若患者有疑惑的地方,護理人員應耐心、細致地為患者進行講解,幫助患者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病情,從而有效去干預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促使患者自覺采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為習慣。
③嚴密監測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為患者進行病情指導。護理人員應配合醫生為患者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各種陽性體征、有無過敏史、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嚴格按照分級護理制度,加強巡視,從而掌握患者病情動態變化。
④為患者開展用藥指導。護理人員應查對患者的用藥情況,以保證患者用藥是按照醫囑下,合理用藥。為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護理人員也可按時提醒患者用藥,告知患者用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同時在患者服用藥物的過程中,若出現身體不適要及時向護理人員匯報并及時通知醫生給予相應的處理,同時護理人員也應當加強監督患者的用藥情況,避免患者出現自行停藥或自行購藥服用的情況,告知患者謹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從而提升其用藥依從性。
⑤為患者進行飲食指導。護理人員應當結合患者的病情情況,為患者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給予患者營養支持,以便為患者提供機體所需的營養,加快患者的恢復。指導患者的飲食為低鹽低脂、清淡易消化、適量的谷類,多食水果蔬菜以及含維生素高的食物,禁食辛辣等刺激性較強的食物。
⑥休息與活動。在頭暈發作時應當立即采取平臥位,避免頭部活動,保持安靜,有可能短時間內就會緩解或好轉。若病情反復,嚴重者遵醫囑服藥,如頭暈伴有惡心、嘔吐,一定要讓病人頭偏向一側,防止誤吸。住院的1~3 d盡量多臥床休息,病情緩和之后可根據自身情況循序漸進活動。
對比兩組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為患者開展護理干預后,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的周平均頭暈次數以及頭暈持續時間。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采取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量表,以80~100分滿意、60~79分為較滿意,以低于60分為不滿意。護理總滿意度=(滿意+較滿意)/總例數 ×100%[6]。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每周平均頭暈次數明顯比對照組少,觀察組患者的頭暈持續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s)
組別 images/BZ_73_372_2370_373_2372.png例數 周平均頭暈次數(次) 頭暈持續時間(min)觀察組 200 2.23±0.58 5.28±1.33對照組 200 4.85±1.07 10.82±2.82 timages/BZ_73_458_2582_460_2584.png30.443 25.128 P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比對照組患者高(P<0.05),見表 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n(%)]
當人體腦部局部血液供應不足,就會導致腦功能障礙的發生,即腦供血不足型頭暈的發生。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在臨床上通常會出現肢體麻木、頭暈及言語不清等癥狀[7]。腦供血不足型頭暈在臨床上具有反復發作的特征,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較大,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造成了較大的痛苦與不適[8]。而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還需要搭配有效的護理干預,才能保證臨床治療效果,為患者的癥狀恢復提供重要保障[9]。全面護理干預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一種護理措施,包括患者入院時的檢查及指導、病情的監護、健康指導及心理指導、飲食護理及用藥指導等,通過全面護理干預的實施,能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護理,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全面護理措施干預的觀察組患者的每周平均頭暈次數明顯比對照組少,觀察組患者的頭暈持續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
綜上所述,在臨床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的治療中,搭配全面護理措施干預,能有效促進患者癥狀的緩解,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