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山東泰安解放軍第960醫院 急診科,山東 泰安)
秋冬季是北方取暖時期,屬于一氧化碳中毒高發時期,該病主要癥狀包括頭暈、頭痛,眼花、身體乏力,昏迷,嚴重會導致死亡[1]。一氧化碳和血紅蛋白的親和力強,和它結合會加強氧攜帶能力,損害病人的器官、神經等[2]。對于急診收治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應該進行高流量的吸氧治療,增多血的含氧量,讓組織獲得足夠的溶解氧,顯著降低身體對HB運氧的依賴性,進而快速改善低氧血癥;并且對于大腦缺氧導致的腦水腫可以起到良好的緩解效果,減低顱內壓[3-4]。急救過程中開展護理干預對病人的治療時間、效果等可以發揮顯著的效果。該報告中探討急診護理路徑對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的搶救效果的影響,抽取2019年收治的50例一氧化碳中毒病人進行分析,整理如下。
抽取2019年接收的50例嚴重的一氧化碳中毒病人進行探討,隨機分兩組,每組25人,年齡15~75歲,平均(45.21±6.70)歲。對照組包括12例男性,13例女性;實驗組包括11例男性,14例女性。每位病人皮膚均呈桃紅色,呼吸心跳頻率加快,處于昏迷狀態。患者簽署相關協議,并排除交流障礙,精神疾病患者。通過對比所有病人的一般情況,差異不大,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進行一般急診護理干預,幫助醫生進行急診搶救,監測生命體征變化情況,昏迷或意識障礙病人需要做好皮膚護理,避免產生壓瘡;進食障礙者進行鼻飼營養支持,做好并發癥的防治工作。
實驗組進行急診護理路徑,具體如下。
(1)成立急診護理路徑小組。構建急診護理路徑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領導成員收集相關護理資料,并根據掌握的信息,制定完善的一氧化碳中毒急診急救護理路徑,由護士給予執行,同時及時向組長進行護理效果的反映。
(2)急診分檢。急診預檢臺搶救車床接診后,綜合評估病人病情,分為呼吸頻率、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皮膚、瞳孔、神志等。創立綠色通道,告知搶救單元準備好搶救設備與藥品,同時為醫生介紹病人的實際病情,有利于進行會診,對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3)轉運中的護理。預檢臺運送到搶救單元的過程中,做好心電監護監測,給予鼻管吸氧,快速打開靜脈通道,采血樣進行常規檢查。轉運中注意保暖,加強安全防護,防止出現墜落等事故[5]。
(4)準備搶救單元。創建搶救單元,進行搶救設備和相關藥物的準備工作,分檢臺通知收到后,馬上準備好床位與吸氧設備。
(5)心理干預。等到渡過危險期,意識清醒后需要馬上通知病人渡過危險期,消除病人的疑慮,同時多和其交流,為其介紹一氧化碳中毒的有關疾病知識與治療方法、禁忌事項等,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解除病人的不良心理。
對比兩組病人的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包括:后遺癥病發率,遲發性腦病率,治療時間、意識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療效判定標準[6]:痊愈:搶救后病人高燒,意識昏迷、心跳加速等表現徹底消失,肌肉力量恢復正常,能夠恢復自主呼吸,血液中氧氣含量徹底正常;顯效:病人經搶救治療后,病情獲得有效減輕,血液中氧氣含量接近正常;有效:疾病癥狀獲得部分減輕,呼吸功能改善,肌肉力量慢慢恢復;無效:經搶救治療后,病情慢慢惡化嚴重時死亡。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病人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實驗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 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的治療時間、治療后意識恢復及住院時間對比,實驗組病人接受高流量面罩吸氧的時間、意識清醒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的治療后意識恢復及住院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的治療后意識恢復及住院時間對比(±s)
組別 例數 入院接受治療時間(min)神志恢復時間(h)住院時間(d)實驗組 25 3.78±0.24 19.87±5.04 6.91±1.98對照組 25 12.23±2.46 34.12±10.11 12.01±3.57 t 3.2423 2.1827 2.2265 P 0.0245 0.0154 0.0326
兩組的遲發性腦病情況比較,實驗組病人的遲發性腦病率、后遺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的遲發性腦病及后遺癥情況比較[n(%)]
一氧化碳中毒是指含碳物質燃燒不徹底出現一氧化碳(CO),通過呼吸道進入身體內引起中毒。CO和血紅蛋白的親和力為氧氣的240倍,通過呼吸進入體內后和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并生成十分穩定的化合物。血紅蛋白和CO結合后就失去攜帶氧氣的能力,并且也可發生氧離曲線左移,進而降低氧的運輸、氧在組織中的釋放、影響組織對氧的利用。CO中毒時,體內血管吻合枝少而代謝旺盛的器官如腦和心極易受損[7]。在臨床中,組織和器官缺氧損害的程度和血液中CO結合血紅蛋白的比例相關,吸入CO的濃度越高、時間越長,血液中CO結合血紅蛋白的比例越大,對人體的危害就越大。所以,將一氧化碳中毒病人送到急診后,需要及時開展護理干預,進行高流量吸氧以阻斷CO與血紅蛋白進一步的結合同時保證組織和臟器的氧供。在這一過程中,應該科學指定護理工作流程,使得院前收治、治療準備、病人轉運等工作能夠緊湊、有序完成,使病人在最短時間內進行高流量面罩吸氧、高壓氧以及藥物治療[8]。有關學者提出了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方法,其指針對一個特定的疾病而制定綜合規范的護理流程,整個診治均遵循統一和規范的流程。
本研究根據CO中毒病人的特點制定了急診護理路徑,使得護理流程能夠對每一治療階段的護理操作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同時預先進行治療的準備工作,確保搶救的效率。通過比較兩組的急救效率,實驗組的搶救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實驗組入院到接受面罩高流量吸氧、神志清醒的時間,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實驗組遲發性腦病與后遺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證實了急診護理路徑方式在一氧化氮中毒患搶救過程中可以有效保護患者的神經系統,縮短神志恢復與治療時間,降低腦部后遺癥發生率,且安全性高,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