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玲
(新疆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ICU集中了各科急危重癥患者,病情嚴重、變化迅速,護理配合要求更高。呼吸衰竭是急危重癥中的比較常見的,機械通氣治療是其常用方法,患者長時間機械通氣又會存在氣道損傷、VAP等并發癥問題,這會延遲撤機、撤機困難,不利于預后[1]。所以,提高ICU內護理過程中早期康復護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8月至2020年5月我院ICU收治的180例呼吸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臨床護理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90例,入選者機械通氣時間在24 h以上、ICU入住24 h以上、神志清晰;吸氧濃度低于60%、PEEP低于10 mmHg、氧合指數高于200 mmHg;2 h以上未增加血管活性藥物劑量,無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紅蛋白高于70 g/L、血小板高于8×109/L、體溫低于38 ℃。排除標準:存在ECMO(體外膜肺氧合)、開腹、引流、顱內監測等影響早期活動的相關措施;ICU停留時間短于3 d;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意識障礙、肺通氣不穩定;顱內壓升高、不穩定型骨折、神經肌肉疾病。其中對照組: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齡35~76歲,平均(52.8±1.7)歲;呼吸衰竭Ⅰ型、Ⅱ型各40例、50例;原發疾病包括肺氣腫12例、重癥肺炎29例、惡性腫瘤25例、其他24例。觀察組:男性55例、女性35例;年齡39~79歲,平均(52.1±1.3)歲;呼吸衰竭Ⅰ型、Ⅱ型各41例、49例;原發疾病包括肺氣腫19例、重癥肺炎32例、惡性腫瘤29例、其他10例。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嚴密監測病情,應用電動翻身氣墊床,輔助翻身、排痰1次/2 h,氣道濕化,嚴格無菌預防感染。雙下肢應用氣壓泵治療,每天6次,每次半小時,有下肢深靜脈血栓者禁用。積極治療原發病、抗感染,給予營養支持、維持臟器功能。給予心理疏導,告知患者機械通氣治療的目的及配合事項。
觀察組在上述常規性護理的基礎上應用早期康復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制定計劃:對患者肌肉、活動度、關節活動能力每隔24 h評估1次,制定康復護理計劃,調整運動強度、運動量,確保患者運動能力的穩定性。活動中醫呼吸機給氧支持。②床上康復護理:在患者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定下,抬高床頭,進行被動按摩,指導肢體、肌肉、關節活動,以患者耐受為宜。③床邊康復護理:讓患者坐位進行肢體活動,主要訓練下肢功能,每次20 min,每天2次。注意全程保暖,對環境消毒以免感染。④離床坐位:根據患者恢復情況訓練抬腿,坐在床邊輪椅上,家屬及護理人員協助,必要時可訓練踩腳踏車。⑤呼吸肌訓練:保持呼吸道暢通,翻身拍背、排痰,讓患者訓練腹式呼吸、深呼吸等肺功能鍛煉。所有患者若出現生命體征波動、人機對抗、不適癥狀明顯都要停止康復護理,好轉后再評估。
觀察比較其機械通氣時間及首次床旁坐位時間、ICU停留時間、出ICU時握力及ADL活動能力、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等指標。其中握力測試以握力器檢查左右手后取平均值。ADL總分100分,得分高則活動能力強[2]。并發癥記錄DVT、VAP等異常情況。
①觀察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6.8±0.6)d、首次床旁坐位時間(4.2±0.3)d、ICU停留時間(8.1±0.6)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出ICU時握力(18.9±2.6)kg,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②觀察組ADL評分(35.6±1.6)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12.22%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s, n(%)]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s, n(%)]
組別 例數 機械通氣時間(d)首次床旁坐位時間(d)ICU停留時間(d)出ICU時握力(kg)ADL活動能力(分)并發癥發生率 死亡率觀察組 90 6.8±0.6 4.2±0.3 8.1±0.6 18.9±2.6 35.6±1.6 11(12.22) 1(1.11)對照組 90 8.2±0.3 8.1±0.7 10.5±1.3 14.8±1.7 30.2±1.3 22(24.44) 4(4.44)t/χ2 19.7989 48.5816 15.9021 12.5211 24.8497 4.4898 1.851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在重癥醫學近些年快速發展的背景下,ICU內重癥患者死亡率明顯下降,大家也開始關注患者生存康復效果、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3]。呼吸衰竭患者機械通氣治療效果較好,輔以科學的護理配合則可進一步提高整體預后。ICU內為了避免交叉感染、維持安靜舒適的治療環境,禁止家屬陪同,而是安排專業的陪護持續性守護[4]。ICU呼吸衰竭患者機械通氣治療以往多選擇制動、鎮靜劑等維持通氣過程,但患者出院后神經肌肉功能受損嚴重[5]。機械通氣過程中患者持續制動,造成肌肉萎縮、撤機困難、通氣時間延長[6]。因此認為有必要采取主動性早期康復護理干預,遵循循序漸進、及時調整的原則,通過康復運動、肌肉鍛煉、按摩等改善血液循環、清除分泌物、恢復肌力,加快康復速度和提高自理生活能力,并減少并發癥問題發生[7]。本組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床旁坐位時間都明顯早于對照組,且患者握力、生活能力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ICU呼吸衰竭患者機械通氣治療中應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是非常必要的,臨床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