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吳蓉
(1.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 口腔科,甘肅 天水;2.青海省第五人民醫院 輸血科,青海 西寧)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屬于臨床常見疾病,由需氧菌和厭氧菌感染引起,通常發生于面、口腔、咽喉和頸部軟組織,患者通常會出現發熱、紅腫和膿腫現象,病情進展較快且預后差[1]。若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容易引發膿腫、彌散性蜂窩織炎,嚴重時引起顱內感染,縱膈膿腫,甚至出現敗血癥或膿毒血癥,發生中毒性休克[2]。本文以60例牙源性頜面間隙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臨床治療方法及其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60例牙源性頜面間隙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所有患者經臨床頜面和頸部CT檢查確診為牙源性頜面間隙感染。觀察組年齡24~80歲,平均(47.8±7.6)歲;病程 5~38 d,平均(12.8±2.3)d;其中男14例,女16例。對照組年齡25~79歲,平均(47.5±7.4)歲;病程6~40 d,平均(13.5±2.1)d;其中男15例,女15例。所有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1)患者服用廣譜抗菌藥物,同時取患者膿液進行細菌培養,并根據培養結果調整患者藥物的使用量,若有必要可給予適量激素治療;(2)擇期治療病灶牙;(3)腫脹部位給予冷敷,注意保持局部衛生,避免感染擴散。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綜合治療,具體措施如下。
(1)全身抗炎治療采用廣譜抗菌(頭孢菌素類)藥物和抗厭氧菌類(硝咪唑類)藥物聯合治療,并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和細菌培養結果選擇用藥。
(2)局部治療:若患者病情較輕,可采用冷敷聯合藥物進行治療;若患者病情較嚴重,應對患者實施局部麻醉并采取切開引流方式進行治療,同時采取藥物和冷敷治療。
(3)同期治療:采取根管治療病灶牙或拔除病灶牙,清除感染源。
(4)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平穩降壓,降糖,對癥支持治療。
對比觀察患者治療效果: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白細胞計數恢復正常,下頜運動正常,患者張口度正常;局部腫脹消失,后期無膿腫復發。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白細胞計數水平得到改善,患者張口輕度或中度受限;局部腫脹和膿腫顯著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白細胞計數水平下降,患者張口重度受限,局部腫脹和膿腫無改善。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顯效12例,有效16例,無效2例;對照組顯效10例,有效12例,無效8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28/30),顯著高于對照組 73.3%(22/30)(P<0.05),見下表1。

表1 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初期癥狀不明顯,一旦病情加重,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張口受限、頭痛等,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不僅會大大增加救治難度,出現膿毒血癥和縱膈膿毒,嚴重時會導致死亡[3]。臨床按感染源分為牙源性感染、血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以及外傷感染。臨床最常見的是牙源性感染,導致牙源性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位于冠周齦盲袋和齲齒,可引發冠周膿腫、冠周炎、根尖周炎和牙槽膿腫;隨著病情的進展,感染逐漸向頰間隙、頜下間隙、翼頜間隙等擴散,若不及時控制或控制無效,最終形成頜面部多間隙感染,中老年為高發人群[4-5]。
牙源性頜面間隙感染患者頜面部通常筋膜分為多個間隙,間隙內常常存在膿液;病情嚴重時會出現全身重度癥狀,因此需要采取綜合治療措施[6]。臨床常規治療措施是全身抗炎治療。綜合治療過程中通過清理無效腔,清除口腔頜面部間隙處的異物以及壞死組織;同期給予根管治療病灶牙或拔除病灶牙,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和繁殖,控制引起繼發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從感染源入手控制感染再次發生和擴散,能有效幫助患者康復[7]。感染早期采取的局部病變處理措施,在無菌環境下實施切開引流術,能有效清除病灶,避免感染擴散或復發。最后通過支持治療,對患者頭痛、發熱、寒戰等全身癥狀采取對癥治療;對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給予平穩降壓及降糖治療,有利于維持患者機體正常狀態,促進患者康復[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3%(P<0.05)。說明綜合治療能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治療效果比較理想。
綜上所述,對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采取綜合治療,同期治療病灶牙,能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減少復發,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