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櫻,鄭傳艷,尹社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濟困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痹癥是一種中醫術語,包含西醫中的多種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及痛風等多種疾病。痹癥發生以中老年人發病率較高,其發病率與年齡密切相關[1-2]。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痹癥患者的數量呈現明顯增長趨勢[3-4]。西醫對于痹癥所針對的一系列病癥無特效治療方案,往往是以對癥處理為主,部分患者甚至需要口服激素類藥物,副作用大,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難以獲得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我們中醫科結合臨床實踐,對中醫痹癥的發病特點進行總結分析,運用辨證施治方案對此類患者進行診治,獲得良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將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8例痹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其中對照組54例,男33例,女21例,年齡在41~76歲,平均(61.4±1.3)歲,病程在3~15年,平均(7.6±1.4)年,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29例,風濕性關節炎患者17例,其他8例。觀察組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齡在44~75歲,平均(62.7±1.2)歲,病程在2~14年,平均(8.1±1.3)年,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27例,風濕性關節炎患者20例,其他7例。兩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存在可比性(P>0.05)。
符合中醫的關于痹癥的診斷標準;年齡在40~80周歲;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神志正常者。
外傷性關節損傷者;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者;血液系統疾病患者;神志異常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患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給予布洛芬緩釋膠囊1粒qd,氨基葡萄糖膠囊0.75 g,1次/d,內服;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實施中醫辨證施治方案進行治療,具體診療方案如下。
風寒濕痹:本證乃風寒濕三氣雜至而發病,臨床分而治之,風氣盛者當祛風除濕,通經活血止痛,奏艽12 g、防風12 g、續斷 10 g、當歸 10 g、沒藥 15 g、威靈仙 9 g、松節 12 g、羌活6 g、桑枝30 g;寒氣盛者以烏頭湯主溫經散寒、祛風除濕,川烏 9 g、麻黃 10 g、芍藥 15 g、黃芪 15 g、甘草 6 g;濕氣盛者當以薏苡仁湯以祛濕通絡,溫陽散寒,薏苡仁30 g、當歸12 g、芍藥 12 g、麻黃 9 g、官桂 9 g、甘草 6 g、蒼術 12 g。
風濕熱痹:當以白虎加術湯治療以石膏30 g、知母15 g、甘草 10 g、粳米 30 g、蒼術 15 g、白術 15 g、赤芍 15 g、玄參15 g,以清熱除濕,活血涼血。
痰瘀痹阻證:雙合湯加減以化痰行瘀、蠲痹通絡,桃仁15 g、紅花 15 g、當歸 10 g、川芎 10 g、白芍 10 g、茯苓 12 g、半夏 9 g、陳皮 10 g、白芥子 10 g、竹瀝 15 g、生姜 10 g。
肝腎虧虛證:當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熟地黃30 g、生地黃 30 g、山藥 30 g、枸杞子 15 g、山茱萸 15 g、菟絲子 10 g、威靈仙 15 g、續斷 10 g、川牛膝 10 g、甘草 6 g。
顯效:膝關節酸痛、脹痛、麻木、灼熱等臨床癥狀消失,關節功能恢復,無嚴重并發癥發生;有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關節功能基本恢復,無嚴重并發癥發生;無效:經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未發生任何好轉,甚至出現加重的跡象[5]。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分析,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分析(±s, d)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分析(±s, d)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
兩組患者1年內疾病復發情況分析,具體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半年內疾病復發情況分析(n, %)
中醫觀點認為,痹癥是一種本虛標實之疾病,導致其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正氣不足,衛外不固,以致風、寒、熱、濕等邪氣侵襲經絡,致使經絡閉阻,氣血不通,不通則痛。
本病的臨床癥狀雖然有所差異,乃不同邪氣偏盛所致,然因其病之根本乃正氣不足所致,故而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不但要以驅邪為目的,更需要固護正氣,標本兼治而得良效。我們在本病治療過程中,將痹癥根據臨床常見情況分為四大類型,即風寒濕痹、風濕熱痹、痰瘀痹阻及肝腎虧虛等,并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予以中藥內服治療,實現臨床治療目的。在辨證治療過程中應當注意的是,寒氣盛者不僅要散寒,尚需配合溫陽通經之品,熱氣盛者不僅要清熱還要配合涼血活血之品,肝腎虧虛者當益氣養陰的同時加以活血通經之品,蓋因血行則風自滅。在本研究中,我們運用辨證施治之法對痹癥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對于風寒濕痹者以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為主要治療原則,對于風濕熱痹者以清熱除濕,涼血通經為主要治療原則;對于痰瘀痹阻者則以化痰行瘀、蠲痹通絡為原則;對于肝腎虧虛者則以補益肝腎,祛風通絡為原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同時其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明顯縮短,與對照組比較均存在差異(P<0.05);另外,在病情復發方面,觀察組1年內的疾病復發率為20.37%,較對照組(46.30%)明顯降低,差異明顯(P<0.05),表明中醫辨證施治還具有減少疾病復發的良好效果。
總之,我們認為,中醫辨證施治方案治療痹癥的臨床效果顯著,可快速緩解臨床癥狀,減少復發情況,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