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奇惠
(新疆克拉瑪依白堿灘區三平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疆 克拉瑪依)
隨著全科醫療的發展和社區醫療條件的提高,廣大患者逐漸接受社區這種方便快捷護理模式。“大病進醫院,小病進社區”的理念已經在大眾心中形成[1]。舒適護理模式具有整體性、個性化、創造性的特點。鑒于老年人身體條件的實際情況,在進行靜脈輸液的過程中要加強護理服務[2]。我社區門診從2018年1月開始進行舒適護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減少醫患糾紛,現報道如下。
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我社區門診就診的146例中老年靜脈輸液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84例,年齡52~85歲,大多數患者有慢性病史,并且疾病種類多樣。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A、B兩組。A組實施常規護理模式,B組在常規護理模式的基礎上進行舒適護理。
實施常規護理的A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低于實施舒適護理的B組患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n, %)
實施常規護理的A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高于實施舒適護理的B組患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穿刺輸液不良事件情況對比(n, %)
臨床上,老年病人的精神情緒不穩定,部分患者出現行為反常,甚至失去理性。臨床表現為不配合治療。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疾病長期的折磨,使患者喪失治療的信心,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的壓力大、或者受到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等。如上各種原因造成老年病人心理和精神產生復雜的變化,負面情緒增加,導致護患溝通困難,依從性差。
3.2.1 加強交流,獲得患者的積極配合
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這充分體現了在臨床工作中護患交流的重要性。良好的溝通技巧,能夠清楚且快速地將信息傳遞給對方。護士在日常護理中,應該運用良好的肢體語言。向患者講解疾病的可控性,根據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對病人進行針對性的疏導,贏得病人的信任配合。3.2.2 做好健康宣教
在輸液過程中,對病人及其陪伴者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根據老年人的認知水平,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患者了解與疾病相關的知識和可能發生的藥物不良反應,獲得患者的信任,從而配合治療[3]。隨著老年病人記憶力的衰退,護士宣教時的語言應親切、簡潔、重復多次。對聽力有障礙的患者要響亮而不失和諧,使病人感到護士的親切可靠,自覺遵守宣教所規定的要求[4]。
3.2.3 選擇好穿刺部位
選擇合適的靜脈,要充分考慮個人情況、輸液時間、藥物、滴速等情況[5]。在靜脈輸液選擇血管時,應選擇手背、足背、小臂背面比較舒適有利于活動的部位。穿刺中遵循先遠后近、先淺后深、先細后粗、先手后足、先難后易的原則。
3.2.4 穿刺要點
對老年人進行穿刺時,應避免從血管上方直接注射,并盡量避免重復穿刺。找準針刺部位后,應放松止血帶。等皮膚消毒等準備工作結束后,再扎上止血帶用5.5號針頭進行穿刺。將止血帶放置在穿刺點上方6 cm處,進針的角度不要超過40°。針刺入血管的長度與血管壁的損傷成正比。進針時,應盡量縮短進入血管的針頭長度,以見回血為度。穿刺后需要做好1~2 min的觀察,做好必要的輸液囑咐教育,提升患者與家屬的配合度,防控滲漏[6]。
3.2.5 注意調節輸液速度
靜脈注射時間過長,會影響藥效發揮和病人休息。因此,一般情況下病人的平均輸液速度是60~80滴/min。老年患者由于心肺功能下降,身體虛弱應減緩輸液速度。如高血壓、心臟病患者以30~40滴/min為宜,還應根據藥物理化性質和治療要求調節滴數。對血管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應放慢點滴速度。在輸液過程中,護士應密切觀察病人的身體變化,并定時向老年患者問候,看看他們是否有不適的癥狀,還要根據患者的身體素質和藥液的性質,將病人輸液速度調整至最佳[7]。
3.2.6 正確拔針
恰當拔針是保護遠端周圍靜脈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認為拇指、食指握針柄的上下拔針法優于拇指、食指握針柄的前后緣拔針法。上下拔針法通過固定針柄,同時施加相同的壓力,可以保持針尖在管腔內的平衡,明顯減少針刃對血管造成的機械切割傷害。
3.3.1 強化職責
老年病人一般疾病復雜,需長期靜脈輸液治療。同時老年人體內代謝遲緩,吸收緩慢,容易造成藥物蓄積。因此,護士必須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熟悉輸液適應證和禁忌證。注意輸液后的療效及不良反應。在輸液過程中,護士應該加強責任心,多巡視,耐心聽取病人的陳訴,充分考慮病人切身感受,通過交流觀察,對病人病情有個總體把握。
3.3.2 常見輸液問題的處理
(1)局部滲漏:老年患者血液粘度高、靜脈彈性低,穿刺時緩慢回血,容易刺破,引起藥液外滲。在輸液過程中,護士經常詢問患者是否有注射部位疼痛、腫脹的感覺。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功能退行性改變,疼痛反應緩慢,針頭移位時輕微的滲漏,往往不易察覺。因此,護士要加強巡視,仔細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漏等變化。如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更換輸液部位。
(2)發熱:發熱是輸液中最常見的一種反應。主要原因是輸液過程中,致熱源、藥物、雜質等進入體內引起的特異性反應。發生反應的早晚,跟病人個體耐受性以及致熱源進入體內的量有關。輸液中應動態觀察老年病人的意識,生命特征,肢體活動情況,重視病人或陪伴者主訴。對于輸注抗生素以及具有致敏作用的藥物,輸液后30 min內不能外出。而輸注擴張血管藥物的患者,輸液完畢后應該及時測量血壓[8]。
(3)急性肺水腫:密切觀察老年患者的輸液情況,當出現突然呼吸困難、氣急、咳嗽、面色蒼白等異常情況時,應立即減慢滴速或停止輸液,使患者坐位,雙腿下垂,減少下肢靜脈回流,同時給予吸氧,安撫患者緊張情緒。
社區護士對中老年患者實施以病人為中心的舒適護理,憑借嫻熟的護理技術和專業的服務贏得了廣大中老年患者信賴,提高了中老年病人輸液的舒適感和滿意度,減少醫患糾紛,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