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40多噸教材,都是這三四天收來的,全部變廢紙了。”近日,有記者探訪一家再生資源公司車間,看到一座近兩層樓高的“教材山”。其中很多書本品相完好、干凈整潔,直接“報廢”著實可惜。但實際上,如此觸目驚心的教材浪費見于各個教育階段,作為一種階段性學習材料,教材的留存率并不高。數據顯示,近5年全國中小學課本等各類教學材料的零售體量,平均每年約28億冊、金額超200億元。而這些教材若能循環使用一年,節約費用可援建約4萬所希望小學。更令人遺憾的是,沒有物盡其用的教材僅是印刷出版物浪費的冰山一角。從兒童繪本、學習卡片,到考試用書、專業手冊,除去少量具備收藏價值的,大部分都屬于消耗品,往往是被翻看過一遍就進了垃圾堆。
多維解讀
1.舊書再利用,從“微循環”開始。無論是出于節約,還是著眼環保,“舊書循環”都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在種類繁多的紙制品中分揀可二次利用的書本,前期人工成本過高、后期銷售渠道太少,無法形成完整產業鏈。另一方面,對于教材是否會改版、舊書的衛生情況如何,家長和學生難免心存疑慮。針對這些問題,其實可以從暢通一所學校的“微循環”開始。比如,安排圖書館對教材進行專門回收,組織學生開辦“跳蚤市場”、圖書置換公益活動,等等。
2.著眼更大范圍,調動更多主體。眼下,一些二手書互聯網交易平臺頗為紅火,還有平臺開出了線下實體店,嘗試將平臺積累的讀者引流至線下書店。要對優質平臺給予一定扶持,協助其探索更多發展的可能;與此同時,對定價標準、交易過程、服務質量等予以監管;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的熱情。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推動“紙上節約”。
拿來就用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從身邊做起,打通“舊書循環”,有助于讓節約成為社會習慣。而對于每一個用書、讀書的人來說,愛護每一本書,懷著珍重之情將之交給下一位讀者,也是一種對知識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