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人
80后扶貧干部書寫青春之歌
張彪是青島市金家嶺街道辦事處建設發展中心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9月,他被分派到甘肅省隴南市禮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開展為期一年的扶貧支技工作。
禮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是目前全國最后52個未脫貧縣之一。任職期間,張彪主動提出到三峪鄉、上坪鄉等最偏遠、最貧困的鄉鎮下鄉開展核驗任務。每到一村,他就詳細了解村莊的戶籍人口、異地搬遷、危房改造等情況,然后對照鑒定報告逐一逐戶核查住房安全四類臺賬,之后再實地走訪入戶查看每一戶實際情況,核查人均住房面積是否達到標準、住房鑒定是否達到安全等級,并及時將戶籍變化、住房建設等數據更新。由于時間緊、任務重,且各個村莊距離較遠,每天中午,他和同事們就簡單吃點隨身攜帶的方便面和咸菜,就趕赴下一個村莊。經過2個多月的緊張奔波,他的足跡踏遍了5個鄉鎮84個村莊,逐一核驗了496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住房安全保障臺賬,為住房保障整體驗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發展產業,帶動脫貧
今年,32歲的王萌萌榮獲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王萌萌于2015年回鄉擔任西孔村黨總支第一書記,西孔村是勞務輸出大村,村里有很多需要照顧的孤寡老人。王萌萌帶領村干部挨家挨戶摸底調查,動員村里黨員與孤寡老人結對幫扶。村民們尋求幫助,王萌萌從不推諉回避,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幫大家排憂解難。沒多久,王萌萌就成了村民口中的“代理家長”,村里的老人更是夸她“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王萌萌帶動村民種大棚草莓,吸引周邊城市居民前來采摘、觀光,帶動村里產業發展。她還創辦合作社,吸納百余名社員,帶動周邊鄉鎮農戶種植1000多畝蔬果,戶均增收2萬余元。在王萌萌的帶動和幫助下,村民們的錢袋子逐漸鼓了起來,2019年,西孔村1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解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廣大扶貧干部的執著拼搏,張彪、王萌萌們用實干擔使命,以初心換民心,用行動兌現對人民許下的諾言。只有心連心,才能共命運。只要動真情,就能贏民心。實踐表明,扶貧干部用真心、動真情,就能點燃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希望。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只要勇于擔當,接續奮斗,就一定能在全面小康、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書寫新的輝煌。
扶貧·事
電商助農,縣長變“主播”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山西省在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的同時,也以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利用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解決農產品售賣難問題。在剛剛“摘帽”的永和縣,坡頭鄉索駝村扶貧養殖合作社的60頭肉牛馬上要出欄了,卻受疫情影響賣不掉。3個駐村干部聯系電商平臺,幫助合作社網上賣牛,縣里扶貧部門也幫忙對接銷售渠道,優先收購貧困戶的肉牛。肉牛陸陸續續被賣出去,合作社里的貧困戶收入多了3000元。
6月9日,中國消費扶貧生活館(山西館)啟動儀式在山西省農產品國際交易中心的山西農谷穗華物流園舉行。當天15個線上直播同時開放,一大批貧困地區的農特產品通過直播間與廣大網友見面。汾西縣副縣長杜浩強也化身“網紅”,走進直播間當起“超級推銷員”。杜浩強在線3個多小時,觀看人次超過了125萬人,見證了直播“帶貨”新模式產生的驚人效益。
解讀
一頭連著田間地頭的貧困群體,一頭連著數以億計的消費市場。“電商扶貧”不僅讓山西6575個貧困村實現村級服務網點覆蓋,帶動27.4萬貧困人口增收,更讓扶貧工作建立起好機制。新時期,扶貧工作正與時俱進發展著,“電商扶貧”的模式不僅能讓消費者買到物美價廉的農產品,更能用消費扶貧的方式助力脫貧攻堅。
脫貧·路
家鄉路·幸福路
“十三五”期間,湖北省宜昌市建成農村公路8975公里,全市20戶以上的自然村全部實現道路通暢。目前,宜昌市已實現“縣縣通高速通國道、鄉鄉通油路通省道、村村通公路通客班車”目標。一條條“家鄉路”的修建,吸引了游子回鄉創業,帶動了村民脫貧致富,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成為鄉親們的“幸福路”。
脫貧攻堅,修路先行
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把發展農村公路與扶貧特色產業、美麗鄉村、電商快遞結合起來,農村扶貧公路基本實現了“鄉鎮干線路、村組水泥路、村村循環路”目標。不斷完善的交通網絡,推動了全縣脫貧進程。通村公路宛若一條條玉帶,纏繞在連綿起伏的山嶺之間,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為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助力脫貧攻堅、持續推進內蒙古城川鎮烏定希泊日嘎查鄉村振興工作。旗司法局駐村工作隊協同嘎查“兩委”積極爭取旗民委專項資金89萬余元,翻修了一條長5.2公里、寬3米的砂石路,有效改造升級了當地農村道路建設情況。
解讀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業興”,鄉村道路的建設是關系到村民出行安全,出行質量的一項長期的安全工程。路修好了,不僅讓村子的整體面貌變好了,還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便利了。一條條整潔的通村水泥路,更是一條條早日脫貧致富的信心路。
脫貧·游
旅游新業態助力脫貧攻堅
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5年時間成為全省首批“摘帽”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年接待游客量113萬人次,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發展典型案例。“旅游+扶貧”經驗做法被全省推廣!泰寧縣把鄉村旅游納入全域旅游“四大板塊”,將整個鄉村當作最重要的景區、最美的旅游目的地,統一規劃、統籌實施。目前,全縣已創有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個、省級鄉村旅游休閑集鎮2個、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及紅色旅游村17個。
庭院好風景,開出“致富花”
安徽省廬江縣柯坦鎮白杜村,兩年前,還是旱廁熏天、垃圾遍地的貧困村,如今,這里已經變成流水潺潺、花香四溢的美麗鄉村。
2018年,福州市紀委監委派駐干部賈金煥來這里擔任村第一書記,通過治理旱廁、清理生活垃圾、整治農房等一系列措施,大力開展鄉村美化美容,助力旅游業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整治過程實行因村制宜,根據村子的地理環境,對照鄉村建設要求,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底板,對村子進行了科學規劃布局,宜林則林,宜花則花,宜果則果,各具特色,景致宜人。很快,一條條鵝卵石小路通向大樟溪,沿途建成5個畫家寫生亭,將900平方米的舊禮堂改造為藝術家交流中心,還打造了一批畫家工作室……五一、端午小長假期間,到白杜村欣賞田園風光、感受藝術氛圍的游客大幅增長。
解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從美麗鄉村建設著手,不僅使人們可以領略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田園風光;還推動鄉村旅游全域發展、融合發展,助力脫貧攻堅。這樣的“綠色產業”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也美化了鄉村環境,促進了鄉村旅游業發展,為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民脫貧致富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