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徽 羅琳
科技創新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和主旋律,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重慶市委五屆十次全會指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搶占先機、贏得優勢。重慶應聚焦科技創新這一重大命題,明確目標方向,推動科技創新邁出新步伐,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完善科創平臺體系建設,強化地區戰略科技力量
科技創新平臺是創新鏈條中的“中介”平臺,也是科技成果轉化鏈中的“中介”平臺。強化科創平臺建設有利于提高科技發展與創新能力,提升基礎研究能力;有利于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為形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科技創新支撐力量,重慶應依托西部(重慶)科學城這個主平臺,圍繞“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一主目標,完善科創平臺體系建設。總體來說,一方面,應推動各創新平臺錯位發展,增強兩江新區和重慶高新區等科創區域的協同創新力,發揮溢出效應,帶動重慶整體科創資源更加均衡分布;另一方面,要加快構建實驗室體系,優化科研力量配置,形成布局合理、鏈條完整、功能互補、支撐有力的創新平臺體系。
具體來說,在創新平臺建設上,一是要著力于要素集聚,建設科技創新中心需要大量高端先進的創新要素資源和平臺設施作為基礎支撐;二是要著力于產業引領,成為重大科技成果誕生地和全國重要的產業創新策源地是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標志;三是要著力于科技服務,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應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四是要著力于創新生態,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城市科技創新活力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增強科技創新市場的競爭力,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為科技創新發展創造可持續的動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強化創新發展理念,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不斷優化創新環境,完善創新體系,提高資源在各區域的配置效率,從而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重慶應遵循科技創新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因材施策,發揮比較優勢,進一步明確科技創新發展方向。一是在制定鼓勵創新的系列政策方面,建立基礎研究人才長期穩定的支持機制,改革科技評價機制,完善支持各類主體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推進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支持科技企業上市。二是在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方面,積極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及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三是在完善人才政策方面,堅持創新人才數量與質量并重,在用才的同時要注重留才,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創新人才激勵機制,注重海外人才引進機制改革,加大力度支持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營造富有活力的創新人才成長生態。
促進企業創新要素集聚,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當前,重慶在帶動性強的科創企業、影響力大的科創平臺、領軍型的科創人才、高水平的科研機構等方面均有所欠缺。2020年,重慶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1%,低于全國2.55%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見,重慶市創新投入強度不夠,創新資源還需進一步整合集聚,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還需進一步夯實。
一是整合集聚企業創新要素。應堅持世界眼光和國際標準,引育高水平的科創人才和團隊,積極組織高水平的學術交流,重點整合和利用好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研發中心等創新資源,結合企業創新人才需求進行人才輸送合作,加快企業創新要素與資源集聚,培育更多帶動性強的科創企業。
二是加大創新投入強度。重慶提出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增速要高于7%以上目標,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有利于增加對企業的研發投入,提升企業專利數量和質量,能夠有效改善重慶科技創新投入強度不夠的狀況。重慶還應形成更合理的創新投入體系,完善創新投入機制,為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活水”。
三是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首先,要加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推動科技企業穩步成長,促進企業研發機構規模進一步擴大;其次,要積極創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發揮重點領軍企業創新引領支撐作用,擴大輻射范圍;最后,大力引進培育科技型企業,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打造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推動科技創新發展。
厚植創新人才成長沃土,催化科創成果轉化應用
要推動科技創新邁出新步伐,人才培養是關鍵。誰能做到重視人才,增強人才創新能力,誰就能在科技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占據上風、贏得優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引育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對于推動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在高校人才培養方面,加大高校“雙一流”建設的力度,支持在渝高校全力建設高水平大學,更好地發揮高校科技創新發展、創新人才培養以及引領未來的作用;在調動科研院所人才創新積極性方面,鼓勵重慶市的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為市內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提供多樣性創新人才支撐,以需求為導向開啟人才輸送的長期合作。
二是引進高層次人才。推進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人才引進工作要著眼于聚集人才、激勵人才和服務人才,主要引進領軍人才、杰出人才與青年人才,加強引進優秀企業管理者與專業技術帶頭人,建設高水平學術交流地,讓重慶成為各類高層次人才的向往之地。
三是催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首先,要充分發揮創新人才的主觀能動性,打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基礎;其次,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了解市場需求,推動技術創新與市場接軌;最后,要著力解決科技創新企業下游相關問題,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催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作者分別系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