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芳,范業鍇,郭思武,韓海銀,楊俊琦,張偉峰
(河北工程大學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
太行雞又稱河北柴雞,是河北省重要的地方品種,具有適應性強、體型小、肉質鮮美、蛋重小而營養價值高等特點[1]。太行雞產于太行山脈,飼喂及馴化時間距今已有8 000多年,1960年開始與外來品種進行雜交培育新品系,直至2015年11月通過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鑒定,被正式列入國家地方畜禽遺傳資源名錄[2]。在太行雞的高產群體中500日齡平均產蛋數量在187枚左右,仍然處于高產品系培育與選育的階段[3]。目前,太行雞種雞存欄量7萬套,河北省飼養量在1 200萬只左右,有17家1萬只以上規模的飼養場[4],結合不同的飼養技術正在進行品系和技術推廣。由于太行雞麻羽系養殖尚處于探索階段,因此,開展太行雞麻羽系產蛋曲線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太行雞麻羽系的生產性能,對合理利用種質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家禽產蛋曲線擬合分析常用的非線性模型包括:Wood、McMillan、Yang和Ali-Schaeffer 4種模型[5];累計產蛋數曲線模擬一般使用生長曲線模型進行擬合,包括岡珀茨(Gompertz)、邏輯模型(Logistic)和貝塔朗菲(von Bertalanffy)3種模型[6]。本研究采用上述模型對太行雞麻羽系第2世代蛋雞進行產蛋率和累計產蛋曲線擬合分析,為太行雞麻羽系選育及飼養技術推廣工作提供理論基礎。
太行雞麻羽系第2世代母雞于河北省邢臺沙河市金凱養殖公司在相同的籠養環境條件下進行飼養。育雛期、育成期籠內平養,140日齡見蛋后進行單籠飼養。0~4周齡、5~15周齡和16周齡后日糧蛋白質水平分別為19%、15%~16.5%和14%~17.5%。人工喂料,自由飲水,每天噴淋10~15 min。系譜記錄完整、留有血液樣本的太行雞麻羽系母雞3 500只,記錄個體開產到500日齡產蛋量(21~73周齡),統計21~73周齡產蛋率和累計產蛋量用于曲線擬合分析。
使用伍德(Wood)、分室模型(McMillan)、楊(Yang)和阿里-謝弗(Ali-Schaeffer)4種模型進行產蛋率曲線擬合,4種模型的公式見表1。

表1 產蛋率曲線的4種擬合模型
使用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anffy 3種模型對累計產蛋量曲線進行擬合。3種模型的公式見表2。比較不同的產蛋曲線,主要看初始產蛋數、拐點產蛋數、拐點周齡這3個參數,并進行產蛋率曲線差別分析。

表2 累計產蛋量曲線3種擬合模型
數據使用Excel軟件進行初步處理,使用SPSS Statistics 19.0中的非線性回歸程序進行曲線擬合,各模型擬合效果用擬合度R2評價。
太行雞麻羽系產蛋率曲線擬合結果見表3、表4和圖1。太行雞麻羽系在19周(27~45周齡)的產蛋期間保持著較高的產蛋率,維持在60%以上;其中7周(29~35周齡)的產蛋率維持在70%以上的高水平。對4種模型的擬合度(R2)進行計算,有3種模型的擬合度均在0.9以上,其中Yang模型擬合效果最好,擬合度為0.989。Yang模型基本能夠體現太行雞麻羽系的產蛋率的變化趨勢,可以用于太行雞麻羽系產蛋率的曲線擬合,為籠養條件下太行雞麻羽系的生產管理和產蛋性能的遺傳改良提供理論基礎。

表3 太行雞麻羽系產蛋率曲線擬合結果

表4 產蛋率實測值與擬合曲線估計值

圖1 太行雞麻羽系產蛋率曲線擬合比較
太行雞麻羽系累計產蛋量曲線擬合結果見表5、表6和圖2。3種曲線模型擬合太行雞麻羽系累計產蛋數效果較好,擬合度均在0.98以上,其中von Bertalanffy模型擬合度最高,為0.998。von Bertalanffy模型與實際曲線最為接近,累計產蛋量為185.73枚,更接近實際值。因此,von Bertalanffy模型為太行雞麻羽系累計產蛋量最佳擬合模型,其預測的累計產蛋量的拐點周齡為38.37,拐點產蛋數為66.95枚。

表5 太行雞麻羽系累計產蛋量曲線擬合結果

表6 累計產蛋量實測值與擬合曲線估計值

圖2 太行雞麻羽系累計產蛋量曲線擬合比較
在產蛋家禽的育種過程中,統計產蛋家禽產蛋率和累計產蛋量數據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對所得數據進行擬合和分析是家禽育種和生產的工作基礎,而選擇合適的統計模型動態的描述產蛋量和產蛋率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對指導產蛋家禽飼養管理和育種實踐具有重要作用。產蛋率曲線的研究中常用的模型有4種,分別為Wood模型、McMillan模型、Yang模型和Ali-Schaeffer模型,判斷模型優劣的標準是擬合度,擬合度越好越接近實際觀測值,R2值就越接近于1,反之則擬合效果差。本研究采用了上述4種常用產蛋率曲線數據模型,結果表明Wood模型估計結果與實際觀測值差距較大,擬合度僅為0.662,與前人結果相似[7-9]。而孫艷發等[5]在龍巖山麻鴨高產系產蛋率曲線的研究中發現:Ali-Schaeffer模型的擬合效果最好,適合龍巖山麻鴨高產系產蛋曲線的擬合。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上述4種模型對太行雞麻羽系產蛋率曲線進行非線性回歸擬合,根據模型參數、擬合度及預測數據與實際觀測值的相近程度等指標綜合分析,Yang模型的擬合效果最好,擬合度在0.989,是太行雞麻羽系產蛋率曲線的最佳模型,模型預測曲線與實際產蛋率曲線擬合度較高,該結果與李巖等[10]和蔣松等[11]研究結果一致。產蛋性狀受到多種因素的調控影響,盡管均為產蛋家禽,但其產蛋性能差異較大,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與產蛋家禽的物種(比如雞和鴨,盡管均為產蛋家禽,其產蛋率曲線差異較大)、品種品系及飼養模式等相關。對太行雞麻羽系產蛋率曲線的擬合映射出該系育種與飼養管理的特點,該系產蛋率與引進品種相比產蛋率較低,達到產蛋高峰產蛋率為73.77%,且維持時間較短,因此仍需在選種選育中進行高產品系的選擇,以提高太行雞的生產性能。
常見用于累計產蛋量擬合的模型有3種,包括Gompertz模型、Logistic模型和von Bertalanffy模型。累計產蛋量在產蛋家禽的研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量性狀,反應了產蛋家禽的生產能力,遵循一定的規律和曲線分布。近年來,對地方品種家禽的產蛋量研究比較廣泛,國內育種人員先后對京海黃雞、二郎山山地雞、絲羽烏骨雞和壩上長尾雞等蛋雞品種的產蛋量情況進行了擬合分析,對提高蛋雞產蛋性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8,11-13]。對于太行雞麻羽系的累計產蛋量擬合曲線研究中發現von Bertalanffy模型的擬合程度由于其他2種模型,擬合度為0.998,根據累計產蛋量拐點周齡數、拐點產蛋量、擬合度和與實際觀測值之間的相近程度等指標綜合分析,von Bertalanffy模型更適合太行雞麻羽系預測整個產蛋周期的平均個體累計產蛋量,更好地預測整個產蛋過程,預測的拐點周齡為38.37,拐點產蛋量為66.95枚,與實際產蛋規律最為接近。研究表明,von Bertalanffy模型是當前使用較多的用以描述產蛋家禽累計產蛋量規律的曲線模型[14-15],本研究結果與前人結果一致。然而該結果也反應出太行雞產蛋周期內平均累計產蛋量較低,與高產品系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進一步的選種選配,以提高產蛋周期的產蛋數量,改善太行雞產蛋性能。
Yang模型在太行雞麻羽系的產蛋率曲線擬合效果最好,擬合度為0.989;而von Bertalanffy模型在太行雞麻羽系的累計產蛋量曲線擬合效果最佳,擬合度為0.998,預測的累計產蛋量拐點周齡為38.37,拐點產蛋量為66.95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