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前躍,郭永剛,李俊朋,秦保亮,王寅彪,郭振華,杜永坤,萬博,邢廣旭,張改平,*
(1.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動物免疫學重點實驗室,河南 鄭州 450002;2.河南省農業科學院中英禽病國際研究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2;3.江蘇高校動物重要疾病與人獸共患病防控協同創新中心,江蘇 揚州 225009;4.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動物醫藥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5.平頂山市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中心,河南 平頂山 467001;6.新鄉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 新鄉 453003;7.新鄉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8.河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鵝星狀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屬于星狀病毒科(Astrovirus)、禽星狀病毒屬(Avastrovirus),是一種無囊膜、單股正鏈RNA病毒,呈二十面體結構;基因組大小約6.1~7.9 kb,由1個5′非翻譯區、3個開放閱讀框(ORF)、1個3′非翻譯區和1個Poly A尾組成[1-3]。病毒主要編碼3種蛋白:ORF1a、ORF1b分別編碼蛋白酶和RNA聚合酶;ORF2編碼衣殼蛋白(capsid),是病毒主要結構蛋白[4-5]。
禽星狀病毒主要感染鴨、火雞、雞等,引起腸道疾病、肝炎、腎炎等[6-8]。當前流行的鵝星狀病毒以雛鵝痛風為特征病變,該病主要發生于2~25日齡雛鵝,常年可見,患病雛鵝精神沉郁、采食量減少、嚴重者死亡,死亡率最高可達50%,剖檢可見內臟器官尿酸鹽沉積、腎炎、腳關節充滿白色漿液等病理變化[9-12]。
2017年以來,鵝星狀病毒感染引起的雛鵝痛風在國內多個省份如山東、江蘇、安徽、河南、黑龍江、廣東等地區暴發[13-16],嚴重制約了當地養鵝產業的發展。
本研究借助分子生物學手段,對河南地區鵝星狀病毒疑似病料進行了RT-PCR檢測、序列測定、同源性及系統進化分析,獲得了河南地區鵝星狀病毒流行病學相關信息,為鵝痛風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思路和線索。
病料采自2018年河南省12個發病養鵝場患有痛風的病鵝肝臟組織,主要分布在鄭州、焦作、新鄉、鶴壁、開封、商丘、許昌、平頂山、周口、漯河、駐馬店、信陽等地市(表1)。
青鏈霉素混合液購自Solarbio公司;DL2000 DNA Marker、DL5000 DNA Marker、病毒基因組提取試劑盒(MiniBEST Viral RNA/DNA Extraction Kit Ver.5.0)、反轉錄試劑盒(PrimeScript RT Master Mix)購自TaKaRa公司;Q5超保真DNA聚合酶、dNTPs購自New England Biolabs;pEASY-Blunt Cloning Kit購自Transgen Biotech;通用型DNA純化回收試劑盒(Universial DNA Purificiation Kit)購自Tiangen。

表1 臨床樣品信息
無菌條件下取適量病料,以1∶3的質量體積比加入含青鏈霉素的無菌磷酸鹽緩沖液(PBS)徹底研磨。將組織研磨液收集于無菌Eppendorf管中,在-80 ℃和室溫間反復凍融3次,10 000 r/mim離心15 min,使用0.22 μm的濾器過濾上清液并凍存于-80 ℃冰箱。
根據AstV/SDPY/Goose/1116/17毒株(GenBank登錄號:MH052598.1)的RNA聚合酶基因ORF1b序列分別設計檢測和測序引物。
檢測引物:上游序列為5′-ACCCCTGGTTATCCAAAATTTAAGT-3′,下游序列為5′-CCGCCAGAAGAGAGGCTTGGGCAAC-3′,預期片段大小為420 bp。測序引物:上游序列為5′-AAAAAACTAGATAAGGGGGACGATG-3′,下游序列為5′-TCACCAGATTTGAGAAAAGAAGTCG-3′,預期片段大小1 551 bp。
按照病毒核酸提取試劑盒說明書提取病毒總RNA,使用PrimeScript RT Master Mix進行反轉錄,獲取病毒cDNA作為PCR模板。PCR反應為20 μL體系:模板、上下游引物各1 μL,DNA聚合酶10 μL,雙蒸水7 μL。
PCR檢測反應條件為:頂蓋溫度99 ℃,預變性95 ℃ 5 min;變性95 ℃ 30 s,退火58 ℃ 30 s,延伸72 ℃、1 min,循環30次;72 ℃延伸10 min,4 ℃停止反應。GAstV ORF1b陽性質粒與PBS分別作為陽性對照及陰性對照。采用1.0%的瓊脂糖凝膠電泳對PCR產物進行鑒定。
測序片段擴增條件為:頂蓋溫度99 ℃,預變性95 ℃ 5 min;變性95 ℃ 30 s,退火52 ℃ 30 s,延伸72 ℃ 1 min 40 s,循環30次;72 ℃延伸10 min,4 ℃停止反應。GAstV ORF1b陽性質粒與PBS分別作為陽性對照及陰性對照。采用1.0%的瓊脂糖凝膠電泳對PCR產物進行鑒定。擴增產物使用DNA純化回收試劑盒回收后,連接pEASY-Blunt載體送上海生工測序。
利用DNAStar MegAlign軟件中的Clustal W method模塊,分析測序片段與GenBank中GAstV ORF1b片段的同源性;利用MEGA 6.06軟件中的Clustal W程序完成序列比對,并采用鄰接法(Neighbor-Joining tree)構建遺傳進化樹,步長值(Bootstrap value)設置為1 000。
患病雛鵝解剖后可見明顯的全身性內臟痛風癥狀,腎臟腫大、發白,輸尿管、膽囊內均有尿酸鹽沉積,心臟、肝臟、腺胃、腸道也不同程度附著有白色尿酸鹽。
對來自河南省12個地市養鵝場的36份發病鵝肝臟樣品進行處理,分別提取核酸并反轉錄獲得cDNA,最后進行PCR檢測,結果均能擴增得到大小420 bp的條帶(圖1),符合預期大小。統計結果顯示(表2),36份樣品均為陽性,陽性率達100%。

M. DNA Marker;1~36.36份臨床樣品;P. 陽性對照;N. 陰性對照

表2 臨床樣品檢測結果
本研究從12個不同地市的陽性養鵝場各取1份樣品,提取核酸并反轉錄獲得cDNA,通過RT-PCR擴增獲得目的片段,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結果顯示,片段條帶約1 551 bp(圖2),符合預期大小。擴增產物連接pEASY-Blunt載體并測序,獲得的ORF1b 全長序列上傳至GenBank數據庫(表3)。

M. DNA Marker;1~12.12份臨床樣品;13.陽性對照;14. 陰性對照
將12個毒株ORF1b測序片段與GenBank中分離毒株的ORF1b片段進行同源性分析,結果顯示12個毒株間的核苷酸同源性為98.7%~99.9%,與河南地區的XX(MN337323)、AstV/HN01/Goose/0103/18(MN307114)、AstV/HB01/Goose/0123/19(MN307118)、AstV/AH01/Goose/0512/18(MN307115)等代表毒株核苷酸同源性為97.9%~99.5%,與國內其他地區的GD(MG934571)、AstV/SDPY/Goose/1116/17(MN052598)、AAstV/Goose/CHN/2017/SD01(MF772821)等代表毒株核苷酸同源性為98.4%~99.7%(圖3)。

表3 測序毒株ORF1b信息

圖3 基于GAstV ORF1b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分析
選取12個測序毒株ORF1b基因序列及61個參考序列(表4),利用MEGA 6.06軟件構建了遺傳進化樹(圖4)。系統進化分析顯示,測序分析的12份臨床樣品毒株,與河南省其他分離毒株及國內當前流行毒株,處于同一進化分支,屬于禽星狀病毒1群。

表4 構建進化樹所用毒株信息

●本研究測序毒株
鵝星狀病毒感染引起的雛鵝痛風是一種新發傳染病,主要表現為雛鵝腎腫、全身臟器尿酸鹽沉積等癥狀,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已成為養鵝產業的“頭號殺手”[9-16]。本研究對河南地區12個地市的疑似樣品進行檢測,結果顯示陽性率為100%,表明河南地區鵝星狀病毒感染較為廣泛,主要養殖區域需進一步加強防控力度。
本研究中的12個測序毒株與河南地區代表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在97%以上,與國內其他地區代表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在98%以上,表明當前河南地區流行的毒株較為一致,并且與國內其他地區毒株相似。系統進化分析顯示,12份臨床樣品毒株,與河南省其他分離毒株及國內當前流行毒株,處于同一進化分支,屬于禽星狀病毒1群。由此可見,當前流行的鵝星狀病毒傳播迅速,具有共同的遺傳學特征。
本研究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明確了河南地區鵝星狀病毒流行情況,并對毒株進行了測序、同源性及系統進化分析,從分子水平分析了河南流行毒株的遺傳學特征,為有效開展鵝痛風病的防控提供了參考。